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15日 ·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2. 語譯. 好學求進接近知, 實踐為善接近, 知辱圖強接近勇。 出處和背景. 這句話出自《中庸》第21章,魯哀公 (魯國的君主)問孔子有關治國的方法。 孔子解釋「為政在人」,政治始終離不開人的管理,故此人的修養十分重要。 身之不修,何以治人? 未能治人,又怎能安國? 孔子於是提出「知、、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主要能力。 《論語》中談到知 (智)和,各超過100次,談到勇的也不在少數,可見知勇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概念。 不過,有時講論太精微,同學往往弄不明白。 孔子這次談話的對象是魯哀公,所以話說得較為簡單易明,重點也主要在知、、勇三者的修養方法。 內容分析. 有人說好學、力行和知恥都不難做到,於是指出所謂「三達德」倒也輕鬆平常,可以手到拿來。

  3. 把兩個結構相同或相近,意思相關,詞性相對,字數相等的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 其作用在於增強文章的節奏感,令句子更見整齊,朗讀時可有朗朗上口之感 (表4)。. 模擬題目. 學生:最近我在看儒家經典,當中提及「君子自省」一節,但不太明白當中 ...

  4.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是仁愛之心;義是處事得宜和合理;禮是人際關係的正常規範;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誠實無欺。

  5. 2021年5月11日 · 「士以為己任」到了宋代有更重大演變,發展為「士以天下為己任」,讀書人不但把發揚「」作為自己的責任,而且,更把治理整個國家視作自己的使命。

  6. 寡婦批評魯男子欠缺仁愛之心,責備他沒有救人的勇氣,這都是合理的。 不過,這名男子有自知之明,不願冒違背禮法之險,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由此可見,做事要兼顧知仁勇,又談何容易呢?

  7. 2022年4月1日 · 1. 正氣凜然. 釋義: 形容人物剛正不阿,受人敬畏。 文中句子: 我們受了感染,碰見慷慨激昂、正氣凜然的人發誓,往往信以為真。 2. 美言不信,巧言鮮。 釋義: 指好聽的話,內容並不可信;花言巧語的人,很少有仁心。 「美言不信」出自《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巧言鮮」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 』」 文中句子: 美言不信,巧言鮮。 在現實世界裏,像荊軻、尾生那樣的人,少之又少。 3. 信誓旦旦. 釋義: 發誓誠懇。 語出《詩經.衛風.氓》。 這首詩說的是一個衛地女子與外地男子相識後,男子催逼女子結婚,卻在成婚後苛待她。 原詩「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意思是年少時日子安樂,彼此言笑和悅。

  1. 相關搜尋

    梁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