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應當令心住而說 : (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顯示自己的心不能住,應當先令自己的心住之後再說。 新譯廣論 我們也不可對經中所說:「身、受用、長壽等各種生死輪回之中的事情皆是福德資糧的果。」有所誤解。

  2. 2020年8月8日 · 廣論消文 164 163 頁第 7 行-164 頁第 2 行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如云,「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海能為器。

  3. 2021年2月3日 · 廣論消文 298 297 頁 4 行-299 末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酉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分二: ① 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② 破除歡喜怨家衰損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 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 ”,即應破除不喜歡怨敵安樂而喜歡他衰敗的心態。

  4. 2020年6月13日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48-2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 日常法師開示.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 《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 ...

  5. 2021年2月18日 · 對治這種怯弱的方法是: 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性,故心無苦,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應當這樣思惟:菩薩由於斷除了惡業,已遮止了苦因的緣故,必定不會產生苦報;而且,菩薩堅固通達生死猶如幻事,全無自性,所以內心沒有憂苦。 如果身心只會增長安樂,則即使處於生死之中,也沒有任何可厭患的。 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 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前六句是能立的理由,後兩句是所立的結論。 “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大悲意樂清淨的菩薩佈施身體時,由於已斷除三門惡業的緣故,身無痛苦;由於施身的時機極為善巧的緣故,內心也沒有憂惱。

  6.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淺釋 (下)-*釋日常*法師. 今初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①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②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③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初中分二:①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② 發此心。. 初中分二:① ...

  7. 2020年7月23日 · 於境界全不觀察,唯攝作意所能引發,以不能斷諦實執故。唯於執有,不起分別,是通達無諦實故。如是唯不分別有我達無我,唯由修彼則於我執全無損故,故於實有及於二有不起分別,與達無實及無二我,應善分別最為切要。 於彼斷諍 第二斷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