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30日 ·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趙頴欣醫生指,香港的癌症病人普遍對免疫治療存有3大迷思:認為藥物好新、覺得自己是白老鼠、懷疑免疫治療的成效。 在種種疑慮的影響下,病人有機會延誤治療黃金期,錯過最適切的治療時間和方法。 她提醒,釐清對治療方案的誤解、加強認知,有助病人了解和選擇療法。 「其實免疫治療早在2011年已獲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核,而免疫治療5年前已於香港臨床應用,香港的醫護人員已累積應用經驗。 臨床研究顯示,經免疫治療後,部分患者的病情能完全緩解,也可延長其存活期,大部分病人的生活質素亦未有受到副作用嚴重影響。 有研究更發現,大部分免疫相關的副作用,此療法的緩解比率為70%或以上。

  2. 2021年1月9日 · 腎癌復發較常擴散的位置為淋巴肺和骨較後期則可能轉移至肝臟甚至腦部故做完手術後醫生會為病人密切監察定期做電腦掃描。 若發現復發並擴散,以往一般的標準方案為標靶治療,服抗血管增生的藥物。 【胰臟癌徵狀不明顯 易誤以為背痛胃痛 醫生拆解胰臟癌難醫之謎︰ 按此 】 化療電療統統不管用. 其他癌症或會選用的電療及化療,於治療腎癌上卻並無太大功效。 「好多研究發現,化療對腎癌病人完全沒甚麼效果,而腎癌的腫瘤特性會引發好多炎症,這些炎症大多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或血管增生的能力好強,使腫瘤惡化。 這些情況下就要用化療以外的方法,即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

  3. 2018年12月15日 · 肺癌及肝癌病人,一般首選是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不少人一聽到化療已很抗拒,希望改為接受免疫治療,有些中產人士會doctor-shopping,期望有醫生「說出」符合他想要的治療方案,結果拖延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才進行治療,最終影響治療效果。 謬誤二:化療導致「作嘔作悶」? 謝醫生指,不少病人對化療和電療的副作用存在誤解,例如化療導致「作嘔作悶」的副作用,現時已可透過藥物改善。 謬誤三:電療導致嚴重「生痱滋」? 電療導致「生痱滋」的情況,其實可以透過服用維他命和營養補充品,大幅改善口腔潰爛情況,但脫髮和疲倦兩種副作用較難處理。 謬誤四:接受化療或電療期間不可進行性行為、抱嬰兒或要食得很清淡? 謝醫生稱,有病人以為接受化療或電療期間不可進行性行為、抱嬰兒或要食得很清淡,其實全屬謬誤。

  4. 2021年1月8日 · 所謂原位癌通常指病變只局限於病發原位並處於侵入性前的狀況即癌細胞並未穿透基底膜亦未侵入器官周圍的組織或間質所以只要及早診治患者的痊癒率相對為高。 然而,若未能及時處理原位癌,則有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減低治癒率。 因此,危疾保險承保原位癌,所提供的賠償就能幫助受保人及時治療,有助減低癌症擴散的風險。 問:危疾保險在治療癌症和癌症復發方面,提供甚麼保障? 答:由於癌症有機會出現復發、轉移、持續或新發的情況,若受保人已投保一份提供癌症多次賠償的危疾計劃,就可以獲得較全面的保障,而每次賠償達100%保障額便最理想。

  5. 2020年5月7日 · 10Life 的綜合危疾評分,分為癌症、心臟病、中風、及多重危疾的4大部分;三大危疾佔超過9成的危疾保險索償,而多重危疾則針對第2次危疾的賠償。 我們會計算這些疾病的賠償倍數(槓桿),即賠償額與每年保費的比例,槓桿愈大,代表性價比愈高。 以下是萬通、宏利、保誠新產品,於多個情況的賠償倍數﹕. 從定位上,萬通首選健康保500+(下稱萬通)及保誠危疾加護保II(下稱保誠)都是多重保障的產品,而宏利悠然危疾保(下稱宏利)就屬於保險公司旗下較入門的產品,主要保障單次危疾。 從賠償槓桿看,對於第一次癌症、心臟病或中風索償,宏利賠償每年保費的50倍*以上,高於萬通及保誠的34-36倍*。 我們認為第一次危疾的賠償十分重要,因為它發生的機會率肯定高於第二次危疾或復發。

  6. 2020年6月11日 · 但是原來理解一份醫療保險,不單止需要理解醫療保險有沒有保障大部分癌症治療,更要清楚需不需要符合癌症定義才賠償癌症治療。 不過,大家都可以比較放心,醫療保險的癌症定義一般都相對寬鬆,但作為消費者亦要留意一下。 我們亦有向醫療專才查詢,癌症治療如放射治療等都不是在原位的階段使用。 如果是因為癌症做切術手術,是不用符合以下定義亦可向保險公司申請索償。 詳情可以參考以下比較表格: *以上資料都只係作參考之用,因為條款可能會更新,所以最好是向保險公司查詢! 【關於作者: DarkMoney 提供理財資訊、分享正確理財觀念及認識保險陷阱,揭露誤購理財產品的反面教材,並從正確的理財角度出發,從而令大眾不再需要依賴任何「專業人士」,都能夠親自挑選到真正適合自己需要的理財工具。 撰文 : DarkMoney

  7. 2022年5月27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2/05/27 14:04. 分享: 現今醫學昌明,危疾不一定是不治之症。 以香港首位「致命殺手」癌症為例,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0至2018年間確診婦科及鼻咽癌患者數據分析顯示,確診第一期子宮頸癌患者,5年相對存活率為90.2%;確診第一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亦高達92.7%,足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大灣區投保需求與日俱增 香港保險業有優勢能突圍而出? : 按此 】 隨着危疾存活率大大提高,病人除了要面對疾病本身能否根治或受控等情況外,其後仍需接受漫長的治療和康復過程。 例如本港愈趨普遍的中風,多達4成急性期的中風病人因腦部受損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或吞嚥困難;半數以上患者甚至不能返回工作崗位,失去部份活動或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