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1日 · 何飛鵬自慢人生塾. - 2023 年 3 月 1 日. 0. 557.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人活在世上,不是處世做事,就是為人待人。 做事精算每一個細節,務期效益極大化,以賺到最大的利益。 但為人待人,卻經常是零和遊戲,我們的算計可能是別人的損失,我們的精明可能代表別人的愚昧。 寬厚、寬待每一個人,才能廣結善緣。 1元銅板和100元小費. 曾經聽過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李嘉誠先生宴會結束走出飯店,伸手從口袋中掏出手帕時,1個港幣銅板掉了出來,一直滾到水溝裡,當李先生試圖去撿回銅板時,飯店的服務生快速上前,撿回銅板、擦拭乾淨後,交還給李先生。 李嘉誠收回銅板,打開皮夾,拿出100元港幣,謝謝服務員的幫助。

  2. 2019年8月1日 · 何飛鵬自慢人生塾. - 2019 年 8 月 1 日. 0. 4755.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為什麼做完了所有的事,卻達不成原來期待的目標,結果和自己的想像不一樣? 仔細拆解工作的4個層次:有做、做完、做對、做好,就不難找到問題的癥結。 在每一個月都要做的檢討會中,有一個雜誌團隊營運出現了問題,我仔細檢視了他們的產品,我直覺的感受到,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讀者的需要,產品因而也就沒能真正滿足讀者。 於是我嘗試建議:定位應如何調整,內容選題應如何修正。 沒想到這個單位主管竟告訴我,他們就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在工作。 我十分納悶,這本雜誌的內容,跟我所說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怎麼會一樣呢? 仔細分析,我終於瞭解:這是執行面的落差所造成。

  3. 2020年7月1日 · 追根究柢是一種思考方法,也是一種工作方式,用來尋找事實真相,也用來探索工作的奧祕,更是每一個人探索人生的方式。 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其發生的近因與遠因,如果不追根究柢,就無法知道事實的真相。 做每一件事,也都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結果,如果不追根究柢,不可能知道極致的成果會是什麼樣貌。 追根究柢可以說是人生萬用的工作方法。 數十年前,我剛入新聞界不久,有一次台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請記者們吃飯,酒酣耳熱之際,我隨口問了一句話:「為什麼能把台塑經營得這麼好呢? 「台塑經營就只有4個字:追根究柢。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追根究柢之道,完全無法理解王永慶的意思! 「我們做任何事都追根究柢。 要生產,追根究柢;開工廠,追根究柢;省成本,追根究柢;談採購,追根究柢;做管理,追根究柢。

  4. 2022年10月1日 · 對環境敏感,尋求改變的人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 文 飛鵬. 通過. 飛鵬|自慢人生塾. - 2022 年 10 月 1 日. 451. 0.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環境是人生最大的變數,人不可能改變環境,只能應變,因此,覺察環境的變動及早因應,是逢凶化吉的法則。 我對環境的變動極其敏感,對任何變動我都會推測其未來發展,然後再決定我個人如何因應,我人生幾次重大的抉擇,都與外在環境有關,事後也證明我的抉擇是對的。 人一定要對環境敏感,不斷尋求改變. 我的一生都隨時保持對環境的變動,保持高度的敏感,並積極求新求變。

  5. 2018年6月1日 · 成功團隊 成就首批雙百IDA,香港保誠保險卓越行政總區團隊的成功祕訣 文 盧美靜 照片 本刊照片、受訪者提供 IDA並非一個挑戰,而是一個邁向卓越的機會,成為IDA百人團隊是香港保誠保險卓越行政總區團隊的基本要求,將IDA的主題融合在團隊發展策略上,引導團隊朝著正確清晰的方向前進,讓團隊 ...

  6. 2019年11月1日 · 何飛鵬自慢人生塾. - 2019 年 11 月 1 日. 0. 1296.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人的一生,總是在遭遇困境、面臨危機中成長。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該來的總會來,這種「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的心理建設,讓我們能坦然面對困境與危機,明快、果決、平靜、自然地放手一搏。 我永遠忘不了當兵時的一個故事:新訓時,有一個同期學員剛結婚,正是甜蜜美滿的時候。 從受訓開始,他就一直擔心,抽到不好的籤,被分發到外島服役,他害怕到不行,每天祈禱。 我勸他:「放心啦! 真正不能回臺灣的只有2個名額,一個是我已忘了名字的小島,另一個是烏坵,就算抽到金門、馬祖,都還有機會託關係、找理由,回臺灣探親。

  7. 2023年4月1日 · 何飛鵬自慢人生塾. - 2023 年 4 月 1 日. 0. 433.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要做到追根究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問「為什麼? 」不要滿足於簡單的答案,繼續從答案中找問題,持續追問,必須要到我們能刻劃出事實的全貌,並得到令我們滿意的境界為止。 問「為什麼」只是問話的原型,還可變化為:還能做什麼? 還有什麼需求? 對什麼還不滿意? 更高的標準是什麼? 還可能發生什麼事? 各種問題可以隨主題千變萬化,自由發揮。 一個年輕人來請教生涯抉擇: 「我想辭職換個工作。 『為什麼想辭職? 「因為我的主管非常不講理,常有過度的要求,讓我無所適從。 『這些要求都很不合理嗎? 以至於你完全不能忍受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