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6月28日 · 在身邊的朋友圈子中都不難遇到這種人,因此特意寫一篇文章,教大家辨識這種人,讓大家多了解一下,試揭開大家對「反社會人格者」的迷思。 甚麼是「反社會人格者」? 對於「反社會人格者」,有些讀者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一班無法參與社會運作的人,還會被監禁。 或許和大眾的理解有所出入,但不少社會精英其實都是「反社會人格者」,雄踞了一定數量的跨國企業管理層或政府要職。 「反社會人格者」當中,有部分人不但不會被社會排斥,反而性格上冷血無情的一些特徵,更得天獨厚的優勢,令他們更容易踏上「精英之路」──這類人我們姑且稱爲「高能力反社會人格者」,而下文探討的也是這一類人。 高能力「反社會人格者」的主要特徵有: 1.迷人、機智、個性沉著冷靜. 2.能言善道,面對強大的壓力也能處變不驚. 3.思考由理性主導,不常妄想.

  2. 2024年8月15日 · 3個月存期最可取. 總括而言,他認為基於目前利率走勢下,考慮到靈活性及利率回報,一般情況下3個月存款期是較為可取。 但他補充指,不同的存款期均有優點和缺點,最重要的是要按個人因素及需要作出謹慎的選擇,或可考慮分散資金至不同的存款期,觀察利率往後走勢作出靈活部署。 相關文章︰. 港元定期存款 發鈔行4.8厘 3個月最高4.1厘. 港元定存3個月大比併 7銀行險守4厘 低門檻3.9厘. 儲蓄存款有策 減息前做5厘活期 靈活又高息. 欄名 : 存款收息.

  3. 2024年8月15日 · 「我每天已為生計奔波,哪有閒錢做財富管理? 但他強調,財富管理恰好能決定每個人未來的財富狀況,具有系統化、長期保護財富的特點,對於家族跨世代傳承很種要。 「跟每名成員息息相關,上至一家之主,下至幾歲大孩童,都應建立相關基本觀念。 子安表示,這種對財富的「底層邏輯」可令到一個人從小到老都能妥善管理自身財富,進而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在人生任何階段都不會陷入貧窮、難以翻身的境地。 「例如為滿足虛榮心而過度消費,導致負債累累的大學生,往往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逐步錯過修正機會,甚至終生致富無望。 他認為,不論是已實現財自的人生勝利組,還是仍勉強應付精品生活的中產、為了搵食苦苦掙扎的打工仔,都必須具備財管觀念。

  4. 2022年11月27日 · 「50/30/20」法則是一種簡單的預算編制方法,大家可以把每月繳稅後的收入分為3類支出,包括50%用於日常生活的「需求」,30%用於「想要」,20%用於儲蓄或償還債務。 如果確切地知道在每個類別上花費的數目,讓自己可以更容易堅持儲蓄的目標。 50%薪金用於「需求」-生活必需品. 「需求」是無法避免的開支,大家可以將每月稅後收入分開一半,作為購買必要的日常開支。 不過,這一部分的預算可能各人有不同。 如果發現需求開支遠超於實得收入的50%,建議大家可以稍為把開支降低,以達致更好的收入儲蓄分配。 例如,在住宿上尋找更便宜的單位、選擇相對便宜的日用品等。 點擊圖片放大. 30%薪金用於「想要」-消遣. 「想要」是指自己的慾望希望得到的東西,並非必要購買的。

  5. 2024年4月2日 · 綜合CNBC訪問多名理財策劃師的意見和香港退休制度特點,本文簡介30多歲上班族可以做以下 明智理財三件事,既增加退休儲蓄,又能減輕財務負擔。 擺脫以前︰還清債務. 改善現在︰扣稅三寶. 部署退休︰長線投資. 財務成功部署(一):跟前半生債務做了斷. 20幾歲時收入尚少且心態未夠成熟,故亂揮霍以致入不敷支是年輕人常態。 很多朋友在那段輕狂歲月或者都試過做「月光族」,拖欠卡數甚至「碌爆卡」。 再者,青年往往需要應對學生貸款這個「財富黑洞」,耗盡全職工作頭幾年的收入。 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Andrew Fincher認為,雖然還款也應該是20歲人士關注的重點,但30出頭可能是還清十年來大小債務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階段往往會人工加幅高,賺更多錢,還款能力最強:

  6. 2024年3月29日 · 由11種不同資產類別組成的多元化投資組合。 研究團隊有三點主要發現: 完全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有時會擊敗其他兩類投資組合(即全股票、60/40); 但自1976年以來,在大約 87% 的滾動10年期中,60/40比全股票具有 更高的風險調整回報 。 自聯儲局2022年開始加息以來,債券與美股的相關性有所上升,但 仍低於大多數其他主要資產類別 。 多元化投資仍有其價值. 但高利率改變遊戲規則. 承接上述第三點,報告點出一幕更宏觀的圖景:過去20年來,多個資產類別與全股票基準的相關性有所上升。 再者,美國與世界其他已開發市場之間的相關性仍然很高,亦引發了投資者對國際多元化的長期價值的質疑...

  7. 2024年9月1日 · 背後基於簡單數學:複息效應(Compound interest effect)可以把上期的投資本金和利息,一併存入下期的新帳單中,經過長時間堆疊後,初始投資不僅已賺取以本金計算的回報,還可賺取累積的利息回報,從而產生指數級增長。 但有本錢去搏. 不代表輸得起. 一般認為青年因為距離退休尚遠,正值工作拼搏期,加薪機會多、入息相對穩陣,故風險承受能力較高。 相比中老年人,年輕人有更多時間同機會從高波幅資產的損失中復原。 只是「瞓身」高波幅資產卻沒有其他配置作緩衝和對沖,若然遇上「黑天鵝事件」諸如股災、熊市或金融風暴,青年一樣有機會淪為韭菜長年坐艇,高槓桿者甚至有可能破產,到了十數年後臨近退休年齡仍未能翻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