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沉湖自尽,终年50岁,临终留下16字遗书:“五十年,只欠一。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清代方苞作赠序

    《送左未生南归序》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赠序。文章回忆与左未生交游的历史,并述在祸乱中,左生不忍活着的朋友尚永远离散,远来探视,足见两人感情的深厚;在相聚的日子里,晨夕相处,感情融洽。最后,望左未生归去著书立说,流传后世,让自己也能借此死而不亡。这篇序深挚感情,使人很受感动;虽直抒胸臆,但也非常委婉动人。

    送左未生南归序

    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1,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2,早熟悉于刘北固、古塘及宋潜虚3,既定交,潜虚、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师、及归故乡,惟与未生游处为长久4。北固客死江夏5,余每戒潜虚:当弃声利6,与未生归老浮山7。而潜虚不能用。余甚恨之8。

    辛卯之秋9,未生自燕南附漕船东下10,至淮阴11,始知《南山集》祸作,而余已北发12。居常自怼曰13:“亡者则已矣,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己亥四月14,余将赴塞上,而未生至自桐15,沈阳范恒庵高其义16,为言于驸马孙公17,俾偕行以就余。既至上营,八日而孙死18,祁君学圃馆焉19。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20,因念此地出塞门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21,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长东南,及暮齿22,而每岁至此涉三时23,其山川物色24,久与吾精神相凭依,异矣。而未生复与余数晨夕于此25,尤异矣。盖天假之缘,使余与未生为数月之聚;而孙之死,又所以警未生而速其归也26。

    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然常观子美之诗27,及退之、永叔之文28,一时所与游好,其入之精神;志趋、形貌、辞气若近在耳目间,是其人未尝亡而其交亦未尝散也。余衰病多事,不可自敦率29,未生归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30,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31,又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32!

    词句注释

    1.左君未生:作者挚友。 2.志趋:志向和情趣。趋,同“趣”。 3.刘北固:作者挚友。古塘:刘捷,古塘,怀宁人,康熙时期举人。曾为年羹尧幕僚。为人重义气,轻财货。望溪先生因《南山集》案放逮,古塘相送北上,失去了会试机会,以后就不再应试。宋潜虚:方苞友人。生平未详。 4.游处:朋友往来相处。 5.客死:死在外乡。江夏:清湖北武昌府治,今属武昌县。 6.声利:名誉和利禄。 7.浮山:在安徽桐城县东。 8.恨:遗憾。 9.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年)。 10.燕:今河北省一带地区。附漕(cáo)船:搭乘漕运的船。 11.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 12.北发:指从江宁县狱被解送北上京师。 13.怼(duì):怨恨。 14.已亥: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15.至自桐:自桐城来到。 16.沈阳:今辽宁省沈阳市。范恒庵:沈阳人,望溪先生朋友,生平不详。 17.附马孙公:指孙承运,辽东人。其先将军思克为国家干城,又平噶尔丹立功。承运少年尚公主,故称附马。生平未甚读书,然性朴实,待人宽厚,闻过则改。于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卒。 18.上营:地名。原属热河,今属河北省。孙:指孙承运。 19.祁君学圃:祁学圃,白山人。生平不祥。馆:使居住下来。 20.溪梁:溪上小桥。 21.令上:当今皇帝,指康熙帝。行宫:在京城以外的供皇帝出行时使用的宫殿。此指承德“避暑山庄”。 22.及暮齿:到晚年。齿,代指年岁。 23.三时:夏至后的半个月。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 24.物色:指风景、人物、风俗、习惯等。 25.数(shuò):屡次,经常。 26.速:催促。 27.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28.退之:唐韩愈,字退之。工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文集》。永叔:宋欧阳修,字永叔。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集》。 29.敦率:指遵循古道。 30.修行:砥砺道德品行。自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出司马迁《招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1.死而不亡:指把人的精神、志趋、形貌、辞气写入书中,传之后世,则人虽死亦犹不死。 32.戚戚:忧伤的样子。《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白话译文

    左未生君,我最早没有与他见过面,但他的思想志向和爱好兴趣、身材长相和言谈风度,我早已从刘北固、刘古塘和宋潜虚那里得到充分的了解。我和未生见面结下友谊后,潜虚、北固各自分散在外地,我在京城。等到回桐城,我独独和未生交游相处了很长时间。北固客游在外,死于武昌。因此我经常劝戒潜虚,应该抛弃名誉功利,和未生一起回浮山养老,但潜虚不接受我的规劝。我对他非常气恼。 辛卯年秋天,左未生从燕山南方搭乘漕运的船向东,到淮河的南边,才知道《南山集》案发生了,我受牵连向北进发,平时自己怨恨说:“死了就死了,难道活着的就要互相对望永远分开么?”己亥年四月,我将去往塞上,而左未生自桐城来到,沈阳范恒庵赞赏他的道义,为他向驸马孙公进言,使他一同到我这儿来。到了上营八天孙公死了,祁学圃为他们安排住宿。每当傍晚共事做完,我就和左未生携手在溪流上的桥上散步。就想到这里到塞门二百里地,自从当今皇上向北巡游,建立行宫,始于二十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我生长于东南方,到了晚年,每年到这地方度过一些时间,这里的山水景色,长时间与我互相依靠慰藉,很奇特啊!而左未生和我多次早晚到这里,更加特别啊!大概是上天借我们的缘分,让我和左未生有几个月的相聚,而孙公的死,又是用来警示左未生,催促他赶快回去的。 古来没有生而不死的人,也没有聚而不散的人。然而我经常看杜甫的诗,和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一时交游相处的,人的精神、志趣、外貌、谈吐就像在耳边听到眼睛看到。假使人没有死,交往没有离散,我年老多病,不能自我勉励做表率,左未生回去,和古塘先生各自修行著书,来流传后世,这样那么我所认为的死而不亡就有依靠了,又为何一定要为别离忧伤啊!

    这篇序作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当时方苞刚经历了“《南山集》案”之祸,几至于杀身。虽得大赦,但惊魂甫定。出狱之后,虽供职于南书房,做了康熙帝的词臣,却没有人身自由,其家属族人也被强令入京,编入汉军旗下,自己也不得回乡,内心非常苦闷。康熙五十八年,他随皇族出塞外至热河行宫时,友人左未生从江南赶来陪他同行,不辞塞外风沙酷暑、气候恶劣,和他朝夕相处了三个月才打算返回。为朋友送行,方苞创作了这篇赠序。

    整体赏析

    左未生是左光斗之孙,和方苞既是同乡,又是挚友,而且方苞对左光斗的高风亮节历来又十分钦佩。这种关系,决定了这篇赠序既区别于一般的赠送朋友或晚辈(如冯文子)的文章,也区别于赠送亲旧(如吴一平)的文章。中间既有情同亲旧的眷恋,又有语重心长的关切,而内心的痛苦与怨恨又不能表现得太直率。作者从交往落笔取一种极其平静的口吻叙事,而将內在的丰富情感深深地寄寓于行文之中。 文章分三部分叙述,第一段叙订交之始是由刘氏兄弟及宋潜虚的介绍,虽未谋面,对对方的精神志趣、形貌辞气却早已有了详尽的了解。定交之后友朋四散,独与未生游处为久长。其后,刘北固客死他乡,宋潜虚又奔走于声利,自己也漂泊在外,友朋聚处之乐殊不易得。恰恰就在这时,《南山集》案发,自己被逮北上,左未生南归相聚的计划又落空在这种危难的情势下,左未生不由非常怅恨:“亡者则已矣,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这一慨叹,既写出了未生与自己的死生交情,也起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了下文偕同出塞的思想基础。 文章至此转入第二部分,写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自己随皇族出塞时,未生为不使朋友间“相望而永隔”不远千里,赶来相聚,并得人帮助,获准与自己一同赴热河,二人得以相聚三个来月。“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其亲密欢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塞外的环境对南方人来说,实在是很不适宜的,自己能适应已不同寻常,未生也能处数月之久,就更不寻常了。然而毕竟不能久留,驸马孙公之死对未生这南方人已是个警告,也是对他南归的一种催促。正因为如此,这三个月的相聚就特别显得珍贵,诚可谓是“天假之缘”了。 行文至此,文章借一句慨叹收束起叙事,转入第三层,以议论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劝勉,指出神交独有千古,不在区区形迹之间,勉励未生回乡后应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倘能如此,“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又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既回应了开头,又不失赠别文章的旨义。而从这种貌似平和婉转的叙述劝勉中,又使人可感觉到作者极其真挚的情感和沉重的心情,体味到左未生离去后他内心的苦闷与落寞。 一篇文章,外表典雅,而内蕴深厚,感情的流露,极自然含蓄。文笔又随意挥洒,不经营而自有经营之妙。这种艺术功力,已是相当深厚了。

    名家点评

    原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北文《续古文观止今译》:“本文悼亡伤别,欲语还休,写得凄怆怫郁。”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2. 拓跋死后,侄子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即位,诛杀 宗爱 和贾周等人 [3],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谥号为隐。 [4] 全 名. 拓拔. 字. 可博真. 谥 号. 隐王. 封 号. 吴王、南安王 (即位前)、南安王 (复称) 年 号. 永 (承)平. 所处时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群. 鲜卑族. 出生地. 代郡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3. 0有用+1. 吴王夷昧(前580─前527年),亦作昧、夷末;春秋时期 吴国君主 ,谥号吴度王,为 寿梦 子, 诸樊 、 弟, [1]是寿梦称王以来的第四任吴王。 前544年, 祭 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2]在位时间17年(前544年─前527年),终年约54岁。 元年为前543年。 别 名. 眛、夷末、夷昧. 所处时代. 吴国.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吴国 姑苏 (今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前563年. 逝世日期. 前527年. 前 任. 祭. 继 任. 吴王僚. 本 名. 馀眛. 目录. 1 简介. 2 时代背景. 3 人物生平. 简介. 播报. 编辑. 夷昧. 吴王夷昧(约前580─前527年),姬姓 吴氏 。 又称吴度王。

  4. 作品名称. 临终遗表. 作 者. 诸葛亮. 创作年代. 蜀建兴十二年. 文学体裁. 文言文.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原文·译文. 原文. 译文. 注解. 3 奏表缘由. 4 作者.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本文讲述了诸葛亮 忧劳成疾 ,自知将不久于世,与年秋八月手书遗表给后主 刘禅 。 此表本非武侯遗表,乃罗贯中《三国演义》取陈寿《 三国志 》所载武侯遗表,增补修改而来,非武侯于五丈原军中遗作。 其中讲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 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谗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原文·译文. 播报. 编辑. 原文.

  5. 君家日饶益,每出,从骑十,饮酒歌舞,旬月费千金。或劝君谋仕 29,君曰:“吾日活数十百人,若以官废医,是吾日系数十百人也。”诸势家积怨日久,谋曰:“陈君乐纵逸,当以官为维娄 30,可时呼而至也 31。。”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 32。君遂称疾笃,饮酒近女,数月竞

  6.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 华 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3年6月。 《第七天》秉承了华先锋时期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试图创造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离在生死之间,以观生,从而让人类世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 小说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灵界的认知,创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无葬身地”,与此同时又描述了一个冷漠暴力的人类世界,完成了一次场景倒置。 在生与的多重叙述中,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于其间的亡灵。 作者试图通过描述悲剧性的亡灵命运来唤醒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的反思。 在“无葬身地”的构建中,寄予了作者对于人间正义、人性美好的呼唤。 [1] 作品名称. 第七天. 作 者. 华. 创作年代. 当代.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 2013年6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