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5日 ·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教授于美东时间 8 月 1 日凌晨离世如何评价余教授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得失?. 知乎用户.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消息余英时1930-2021已于2021年8月1日早间于美国寓所睡梦中逝世享年91岁。. 余英时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师从 ...

  2. 首先我们需要说的是先不说余英时的观点是否深刻清晰”;旧学功底是否深厚”;文字是否清楚就他的学术生涯里他确实很善于向东西方的读书界展示一些话题正是因为这些个话题为他带来了海内外学人的目光并且获得了其中相当一批人的高度评价但是他展开这些话题时也确确实实像葛兆光批评的那样揭露了一面却往往会遮蔽另一面”。 并且,他向人们展示这些话题的方式上,甚至与他批评郭沫若,讽刺唐长孺时的一些隐喻也有类似。 下面我选出三种/组作品,来分别做余英时不同学术生涯中的代表以尽力说清这个问题。 第一组: Life and Immortality in the Mind of Han China (《汉代思想中的生命与不朽》), O Soul, Come Back!"

  3. 19,656. 4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 2021年8月1日李敖嘴里的中华民国未亡人余英时亡了。 由于秘不发丧,直到入土埋完,死讯才传开。 于是知与不知,咸说千古,线上线下,轮番哭坟。 尽管余英时没有给他们在现实中披麻戴孝的机会,但不妨碍他们争当精神上的孝子贤孙。 围绕着他的死,一面是门生故旧的阵阵哀嚎,一面是故怨敌对的声声谩骂。 在两军的对垒中,冷静的分析显得不合时宜。 而今余已成冢中枯骨,该是检讨回顾的时候了。 8月4日,李泽厚挽之:著述之精,助人之勤,我愧不如先生;和而不同,交淡如水,同期无负平生。 上联是寒暄之词,下联才是李泽厚的意思。 他虽和余英时同年生人,但却没料到自己会和余英时同年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钱穆和冯友兰,他俩也是同年生同年死。

  4. www.zhihu.com › topic › 20025190余英时 - 知乎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原籍安徽潜山当代华人世界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 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 曾任密歇根大学 ...

  5.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教授于美东时间 8 月 1 日凌晨离世如何评价余教授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得失? 847 赞同. 160 评论. 134 收藏. 学术成就尚属巨匠政治得失我持反面意见余英时的学术方面造诣颇高朱熹一书受益匪浅就我的阅读而言我甚至觉得可以称为一代巨匠。 但是其政治思想我一直觉得很神奇。 六个月前,我在发了一条想法: 我始终觉得,历史学家大谈特谈现代政治,就跟记内起居注的太监写小黄书一样。 可能引起了一些比较喜欢谈政治的朋友的不快,但我也没解释太多。 实际上,之所以发这条想法,和知乎键政圈无关,直接来源于余英时在其《史学与传统》一书于2021年1月重刊时所写的内容简介: 本書重刊,距當時撰寫已在四、五十年之後了。 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

  6. 2017年5月16日 · 中国古典小说. 红楼梦(小说) 红学. 余英时. 如何评价余英时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的观点? 关注者. 33. 被浏览. 24,423. 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庵溪. 求生哨吹响 I shall return. 5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余英时以这篇文章巩固了非考证派红学的研究范式——即以哲学或者美学的观念做手术刀去解剖红楼梦》。 但是,以“范式”去套《红楼梦》,无论是从哪里来的范式,都无法做到与作品完美相融,因为作者就不是按照“范式”写的。 比如虽然有《金瓶梅》在先,《红楼梦》却还是创造了神话系统,并贯穿在情节中。 比如虽然有才子佳人小说在先,《红楼梦》却严守大家礼法,而且不惜牺牲诗作水平也要让诗和人物性格相融。

  7. www.zhihu.com › column › c_178594438听说读写 - 知乎

    余英時的研究指出明清思想的新基調對民間社會的重視富民論的發展以及新公私觀念的出現與近代西方抑君權而興民權」、「興學會以及個人之自主的觀念有暗合之處因此晚清知識人的思想轉向乃有順理成章之處楊芳燕則認為余英時的研究將傳統思想所能提供的接引西方的功能與輸入西學的的理由混做了一談更從歷史的複雜性方面… 阅读全文 . 狄培理通過黃宗羲思想的研究,發掘出自由主義實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潛在特質。 在美國戰後的漢學研究發展過程中,學術界經歷了從「第一序研究」(first-order study),向「第二序研究」(secon… 阅读全文 . 余英時先生和墨子刻先生的著作,似乎均針對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以及關於儒家精神缺乏緊張性的理論所作出的回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