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個別學者和立法會前議員的著作如司徒華《大江東去》、大學者余英時的作品等,都已在公共圖書館「消失」。 康文署的回覆,是公共圖書館會不時檢視及註銷不符館藏發展的書籍,或可能違反國家安全或香港法律的書。

  3. Share. 黃振權. 香港工程師學會註冊電機工程師. 最近鼓吹自決港獨的政黨相繼成立香港正一步步由矛盾走向獨立思考要探究此原因需要從歷史說起。 自鴉片戰爭以來,香港就實際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特地發展,引致和祖國在這百多年間發展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差異,並於回歸後因接觸增加,引發出不同層次的矛盾: 1. 生活語言差異矛盾。 中港雖是同民同種,香港日常言語卻是廣東方言,普通話教育在殖民時期並沒有被鼓勵,並且排除在只有英文及廣東白話的正統教育之外,好處是方便身份識別認同上分離港人跟大陸人,但也引致回歸後中港同胞在各生活細節上難以了解融合,常生誤解。 兩地語言經濟文化 差異多. 2. 經濟差異矛盾。

  4. 據學者的比較研究現今教育界的共識是能力培養思考訓練實作to do活動等理念歷史作為教育一環也不能脫離這個潮流為配合這個趨勢許多歷史研究人員教師等都呼籲歷史教學應該回應時代變化不能僅限於史事的傳授必須兼及培養學生的能力這股思潮都反映在近年各地修訂歷史課程綱要的規劃內參考歷史要教甚麼能力」? ——試論香港、台灣、英國的三份課綱〉,林慈淑,中文大學)。 我國歷史教育主要在鑑古知今. 不過,學者的結論是歷史科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發展比較緩慢,一般教師對歷史科的知識特質掌握不足,令「能力教學」的目標難以落實。 文科之中有文史哲三大領域,語文和哲學的「能力培養」比較清晰:語文在表達傳意,哲學在邏輯思維,但歷史的「能力教學」是什麼?

  5. 在中學中文科的教學中,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不可能作太深入教授,但讀書不能只看表面,須知道《六國論》乃蘇洵借古諷「今」,反對當時北宋對遼的外交政策(北宋一直有主戰派主張用軍事手段取回燕雲十六州),所以,這正正是一篇支持開戰的政治文章。 宋人用戰國史比喻時局亦非只蘇洵一人,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亦各有一篇《六國論》存世。 以蘇洵的文化修養,當然不可能未熟讀《史記》,對當中各篇六國「世家」理應有深入認識,蘇轍的《六國論》就以「 愚讀六國世家」一句開始,所以學生要知道蘇洵《六國論》中所講的賂「秦」其實是賂「遼」,「六國」則實指北宋朝庭。 論點當中所引的並不是歷史事實,反而是作者為增強自己論點,多有誇大賂秦之害,而忽略六國軍事失利之實。

  6. 本土思潮最近幾年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年青人間更具吸引力,去年79天佔領抗議之後,這股浪潮沒有歇息的跡象。旺角騷亂,普遍被認為「本土民主前線」號召抗議者到場聲援小販並警員發生對峙有關,但市民對「本土民主前線」這個歌治組織認識有幾多?

  7. 全書分為序曲”、“中國相遇”、“東北十年”、“定居北京”、“傑出公民”、“尾聲等板塊以大量生動鮮活的事例展現了這對異國伉儷與中國革命的不解之緣書中還配發了300多幅照片其中不少為珍貴的革命文檔蘊含了豐富的歷史與人文信息

  8. 總策劃胡瑤表示香港有特殊的地位兩岸對抗戰和認知有所不同這本書在香港出版可以不分黨派講述抗日戰爭老戰士的親身經歷希望可以為將來的歷史做一些見證胡瑤續稱為了讓後代們都不要忘記這段歷史發起單位向香港中小學贈送抗戰老英雄訪談實錄集凡人英雄一書他希望通過這個活動激發起對國家概念的認同對主權和領土完整意識的不可侵犯對中華民族富強自立的自豪感對國家近現代歷史的準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