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7日 · 香港青年作家陳雅明為我編的李怡語粹一書中有一章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收錄了我主編這本雜誌28年4個月共十一篇自述編輯心路歷程的文章發刊詞休刊詞」,最後一篇是我們完成了怎樣的歷史任務」。 在1998年5月號的休刊詞我說創刊不久交的朋友許多那時都還是大學生或資淺學者現在不少人已經是名醫銀行家大學教授以至大學校長了而我28年來沒有升職仍然每月組稿看稿寫稿採訪整理談話記錄做的都是同樣的事。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少年頭確是白了,有沒有悲切呢? 我可以坦然地說:沒有! 因為這28年多,是非常充實的人生。 表面上每個月都做同樣的事,但實際上每個月都有新鮮感。

  2. 4 天前 · 評論 上報專欄 香港透視 中國帷幕. 李怡回憶錄我的信報專欄. 讚 122. 李怡 2022年06月24日 00:01:00. 分享 : Facebook Line Twitter Copy. 作者刊登在信報的專欄文章。 (圖片由作者提供) 1984年初,香港前途談判備受關注,我應邀在《信報》寫每週一篇的專欄。 《信報》當時許多專欄文章都很有水準,在知識界的地位甚至超越《明報》。 我答應寫此專欄,是因為《七十》《九十》的讀者、作者群以海外為主。 儘管我們最早提出香港前途問題,而且對一國兩制有較深入的討論,但就每日變化的反應,月刊較慢。 我希望關於香港問題的意見較快傳遞給香港的知識群。 因此,開始了這個名為「星期一評論」的專欄。 到1995年《蘋果日報》橫空出世,讀者面廣及普羅大眾。

  3. 2024年5月11日 · 李怡的回憶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 我首先將回顧李怡的心路歷程,從認同中國到重新認識中國,從而體會他「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 其次,循著李怡的線索,我將素描一群海外知識界領袖的「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他們爭先恐後成為「有用的白痴」,走過的路必有痕跡,歷史有責任留下一點記錄。...

  4. 5 天前 · 李怡的回憶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 我首先將回顧李怡的心路歷程,從認同中國到重新認識中國,從而體會他「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 其次,循著李怡的線索,我將素描一群海外知識界領袖的「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他們爭先恐後成為「有用的白痴」,走過的路必有痕迹,歷史有責任留下一點記錄。 第三,李怡曾被 國民黨 視為「非我族類」的異端,但他同情聲援台灣的黨外運動,從旁間接促進台灣的民主化進程。 第四,他見證香港回歸以後由興變衰,「一國兩制」的變質與崩壞。 他最後避居台灣,走完人生,真是情何以堪。 《失敗者回憶錄》書封。 (印刻文學提供) 一、從認同中國到重新認識中國. 環顧全球華人和華文政論界,李怡和他的雜誌允為奇葩,是記錄中國、台灣和香港數十年變化與互動的溫度計。

  5. 2024年4月30日 · 李怡回憶錄數十年的幾支健筆——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三) 讚 137. 李怡 2022年06月16日 00:01:00. 分享 : Facebook Line Twitter Copy. 作者與王正方(圖左)近日合影。 (圖片由作者提供) 要寫《七十》《九十》的作者們,再寫多少篇也是寫不完的。 只能選擇幾個有多年交往的朋友談談。 絕大多數作者都只是文字之交。 比如曾經是台灣《自由中國》在美國的主要寫手朱養民,從1972年開始就為我們寫了多篇談自由民主的鴻文,直至休刊號他已年逾八十,還寫來記念文章。 我們只在1979年我訪美時見過一面。 寫長篇政論、具可讀性文章,卻沒有見過面的作者就數之不盡。 值得一提的是為美麗島事件及審判寫出總結性長文的秦玄,他是旅加教授、徐復觀的門生蕭欣義。

  6. 2024年5月7日 · 讚 165. 李怡 2022年07月26日 00:02:00. 分享 : Facebook Line Twitter Copy. 作者69歲之時,開始擔任《蘋果》論壇版主編。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寫香港抗共運動近四十年的記憶,已知我講到各抗共派別時,必會引起不同光譜人士的批評和回應。 比如近日談到從中英談判到九七頭十年的民主派,就有讀友說許多人都在監獄受苦,或被迫流亡,我批評他們無疑是「落井下石」。 也有讀友說民主派一開始就主張「民主回歸」,把香港帶到萬劫不復的境地,罪無可恕。 許多人習慣從最後的認知或印象去判斷一些人、一些派別數十年來的是非功過。 如果寫作人都這樣,就沒有歷史真相了。

  7. 2024年5月14日 · 該報由 法輪功 學員於2000年在 紐約 創辦, 中央社 曾引述該報稱獨立於黨派及商業集團之外,宗旨為「維護 人權 普世價值 、揭露 中国共产党 政權極力隱瞞的新聞真相」 [29] [30] 。 該報在35个国家有网站 [31] ,網路版有21種語言,紙本有中、英、法、德、韓、俄等10多種語言版本,於全球約35國家發行免費、收費版共150萬份,例如在美國、 加拿大 、 香港 、 日本 、 澳大利亞 及 新西蘭 等多處旅遊景點、學校及公共場所免費發放,或在通路販售,2006年週發行量達130萬份 [29] ,主要刊登內容包括主流新聞與評論,亦有文化、體育、娛樂及旅遊等方面的副刊,以及社區廣告等等。

  8.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