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佛法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自在如意的生活,即是證果。. 若是沒有通過「解行」,圓滿的生活就得不到。. 「證」就是得到,你所得到的,與佛菩薩的生活無二無別,你就是佛菩薩。. 經要天天讀、天天聽,要長時間的薰習,才能轉境界。. 我們的 ...

  2. 大學五步功夫補釋. (大學五步加補釋). 自我觀照性心身,明心見性復本初. (為何要觀照性心身:河圖). 題目:大學五步功夫:. (知止、而后、有定、能靜、能安、能慮、能得). A 為何修道先知止: (求道). 了悟心止見性處 (明性復初). 1 因由:迷魂陣中難 ...

  3. 一、頭戴天命冠 (天命之性)⋯⋯二、身領師命衣 (代師點道) 三、傳道般若智 (大圓鏡智)⋯⋯四、修道心無物 (復性本初) 五、殘靈得一聖 (收圓歸根) 0⃣️ (天命) (涵養) (使命):一氣理流. 一、頭戴天命冠,具足帝天性,慈心率四德,常德身不忒:. (一毫光) 1 ...

  4. 2020年12月10日 · 廣論消文244-1 故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44-1 244頁5行-245頁6行. 日常法師開示.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釋論》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寂天、大德月 ...

  5. 小乘又稱為聲聞乘,既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人,是因為他們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脫。 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眾生解脫生死輪迴,走上涅槃之道。 根據《俱舍論》中說: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修行者因為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一)、初果: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 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 智慧覺悟,見惑斷除。 」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 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 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

  6. 2018年6月18日 · 廣論消文 10-1 附錄 三十七道品淺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 10-1 附錄 P18. 維基百科. 1. 四念處(四念住):念是憶念,住是安住,即憶念安住於以下四者:.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詳解. 2.

  7. 「不忍人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種心都是從誠()而立,故誠()中統四端兼萬善,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也是每個人的道心。 認識心與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