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1日 · 1. 沒有客戶可以拜訪. 有的業務員在緣故客戶開發殆盡後,無法獲得轉介紹名單,相當於沒有業績生命的脈搏;有的業務員在法規調整之前,利用「停售」概念加大拜訪和宣傳力度,透支了人脈資源,同時也讓新規實行後的銷售之路「寸步難行」。 2. 客戶已經有保險. 客戶已經有了基本保障,如買過實支實付、重疾險等商品,但進一步開發終身壽險、年金保險、退休規劃、教育金等非常困難。 3. 難以接觸中高資產客戶. 一直經營大眾收入階層,一旦受經濟環境影響,大眾客戶就會縮減保費預算,而此時,有的業務員又沒有能力贏得中高資產客戶的青睞。 4. 缺乏專業的銷售邏輯. 有些業務員銷售時缺乏專業的銷售邏輯,只會死記硬背「話術」,讓客戶覺得他只想獲得業績,沒有能力真正解決客戶的需求。 客戶想買保險,但不會向這樣的業務員購買。

  2. 2019年8月1日 · 2925. 現在就從「自己」開始改變與做起,帶著保險業務人員的使命感、責任心,發自內心幫助客戶並站在他們的立場著想,循序漸進地與其互動,讓民眾徹底翻轉對保險業務人員的負面刻板印象。 本文總結特別企劃2位受訪者的論點,到底業務人員如何成功扭轉客戶對保險業務人員的負面刻板印象,進而讓後續的行銷流程更為順暢,以及創造出更多重複購買與轉介紹的契機? 1.業務人員要先建立「態度」 初期踏入保險業難免會吃閉門羹,但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設要做足,當初決定踏入保險業就要有所覺悟,明白這份工作就是會被拒絕,理所當然要接受並將它視為正常現象。 2.被對方拒絕也沒有關係,頂多就是沒有成交. 秉持著這樣的心態,保險從業人員可試著主動開口聊保險,並在第一時間告訴對方即便最後拒絕也沒關係,但希望彼此依然能是朋友。

  3. 2022年11月3日 · 1231. 「學會做人,才能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香港保誠保險資深營業經理黃子寧認為,業務員擁有關鍵10項特質,再輔以「服務3層次」來保溫客戶關係,便能成功深得高資產客戶的心。 成功經營高資產客戶前,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如何開發高資產族群,黃子寧的高資產客戶大約占其總客戶數的20%左右,其中大多為購買保費達港幣50萬元(約為新臺幣200萬元)以上的客戶。 初始若要開發高資產族群,她認為業務員可以先積極參與商業會議等相關活動,因為許多中小企業老闆皆會參與這類型活動,這會是業務員前期能夠接觸、拓展高資產人脈的一個方法。 而參與活動這樣的方式實行一段時間、累積一定客源後,就可以開始執行轉介紹的環節,轉介紹是更有效益開發高資產客戶的方式。

  4. 2023年9月1日 · 1.強調「有錢人更要買保險」。 從這類客戶日常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可知,他們經濟實力較強,而且對生活的品質有著較高的追求。 業務員可向客戶強調,一個人的賺錢能力愈強,愈需要保障,唯有保障收入來源和風險支出,才能永遠保持當前的生活品質。 例如,讓客戶設想「若家庭經濟支柱遭遇變故,生活品質因此下降,自己是否能接受? 」以此喚醒他們的保障意識。 2.深入挖掘客戶的需求。

  5. 2019年8月1日 · 特企內文.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翻轉客戶的評價.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19 年 8 月 1 日. 1402. 身為壽險顧問必須「自己先相信保險」,才會瞭解保險的特別,與其他行業的業務人員本質上存在著差異,一旦自己以身為壽險顧問為榮,就不會畏懼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負面觀感。 現今,許多民眾對保險業務人員的觀感及印象仍然不佳,究竟該如何扭轉保險業務人員在民眾心中的刻板印象? 對此,安聯人壽鴻鼎通訊處業務經理張涵婷表示,民眾對業務人員會有負面觀感及刻板印象屬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多數民眾會認為業務人員是為了業績才與客戶熟絡,嘴上說著好聽的話只為了說服客戶買保險;且客戶也會擔心業務人員是否會在壽險業長期待下去,若只是短暫從業就會讓他成為孤兒保單。

  6. 2018年8月1日 · 0. 898. 很多主管在管理部屬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一個類似情況:許多部屬常常左耳進、右耳出,經過一段時間後又打回原形。 主管只能繼續苦口婆心地勸阻,卻未見成效,針對此狀況,主管應該怎麼辦? 一、管理的前提:將部屬的缺點和錯誤行為進行分類.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但主管若想管理好部屬,就要先學會處理部屬的缺點或錯誤行為,學會觀察、瞭解部屬,最後才能分別進行糾正。 而依據缺點或錯誤性質程度的不同,可分為2類: 1.普通小缺失。 普通小缺失從字面意思看,就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缺點。 這些缺點對本人而言,不會產生太嚴重的後果,也不會對周圍的夥伴產生太大的影響。

  7. 2021年5月1日 · 1. 對保險公司的影響. 保險公司有3個利潤來源,也就是3差:死差、利差、費差。 這3差保障著保險公司的利潤。 此次的第六回經驗生命表將會使臺灣保險公司的「死差益」產生變動。 死差益是實際死亡率低於預定死亡率,按預定死亡率收取的純保費支付實際死亡成本後有盈餘而產生的利益。 保險公司過去計算保費時,高估了未來的利率,營運上有「利差損」,因為臺灣過去的死亡率被高估,許多保險公司是採用「死差益」來填補「利差損」,對此,逢甲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彥志博士表示:「這就像損害了A的利益,來填補B的缺口,但保險公司應銷售公平定價的產品,保費精算本來就應該精算正確的價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