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傷殘津貼 ,俗稱 傷津 、 殘津 或 傷殘金 ,是 香港社會福利署 為 香港居民 的 殘疾人士 提供的福利金在1973年4月1日起以傷殘老弱津貼的名義跟日後的 高齡津貼 一起推行 [1] [2] 。 傷殘津貼分為普通傷殘津貼及高額傷殘津貼兩種 [3] :160 。 截至2024年2月1日,領取津貼者每月可獲2,070港元(普通)或4,140港元(高額) [4] ,並享有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底下的票價優惠 [5] 。 此外12-64歲的受惠人每月可領取335港元的交通補助金 [6] 。 歷史 [ 編輯] 創立 [ 編輯] 傷殘津貼由香港總督 麥理浩 推行 [7] 。

  2. 傷殘津貼 ,俗稱 傷津 、 殘津 或 傷殘金 ,是 香港社會福利署 為 香港居民 的 殘疾人士 提供的福利金在1973年4月1日起以「傷殘老弱津貼」的名義跟日後的 高齡津貼 一起推行 [1] [2] 。 傷殘津貼分為普通傷殘津貼及高額傷殘津貼兩種 [3] :160 。 截至2024年2月1日,領取津貼者每月可獲2,070港元(普通)或4,140港元(高額) [4] ,並享有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底下的票價優惠 [5] 。 此外12-64歲的受惠人每月可領取335港元的交通補助金 [6] 。 歷史. 創立. 傷殘津貼由香港總督 麥理浩 推行 [7] 。

  3. 傷殘津貼俗稱傷津殘津或傷殘金是香港社會福利署為香港居民的殘疾人士提供的福利金在1973年4月1日起以傷殘老弱津貼的名義跟日後的高齡津貼一起推行 [1] [2]。 傷殘津貼分為普通傷殘津貼及高額傷殘津貼兩種 [3]:160 [4],並享有長者及合資格殘疾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殘疾人士登記證 (英語: Registration Card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俗稱 殘疾證 、 白卡 ,是 香港政府 勞工及福利局 康復服務中央檔案室為香港居住的 殘疾人士 發出的自願申領證件 [1] ,可讓他們證明自身為殘疾人士和他們的殘疾類別 [2] 。 該證件自1999年起發行 [2] ,初期為一張無個人相片的證件,並於2005年起逐步更換為具防偽特徵並註有個人相片的證件。 歷史 [ 編輯] 在殘疾人士登記證推出之前,香港政府主要靠函件形式來證明某個殘疾人士已在衞生福利局康復服務中央檔案室登記,之後為提高效率,減省程序,而在1999年1月改用殘疾人士登記證 [3] 。

  5. 傷殘津貼 ,俗稱 傷津 、 殘津 或 傷殘金 ,是 香港社會福利署 為 香港居民 的 殘疾人士 提供的福利金在1973年4月1日起以傷殘老弱津貼的名義跟日後的 高齡津貼 一起推行 [1] [2] 。 傷殘津貼分為普通傷殘津貼及高額傷殘津貼兩種 [3] :160 。 截至2024年2月1日,領取津貼者每月可獲2,070港元(普通)或4,140港元(高額) [4] ,並享有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運輸票價優惠計劃 底下的票價優惠 [5] 。 此外12-64歲的受惠人每月可領取335港元的交通補助金 [6] 。 歷史 [ 編輯] 創立 [ 編輯] 傷殘津貼由香港總督 麥理浩 推行 [7] 。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公共福利金計劃 》前稱《 傷殘老弱津貼計劃 》,是 香港政府 對 長者 及 傷殘 人士的一項 社會保障 制度,由 社會福利署 社會保障部負責處理申請。 這個制度是透過每月提供 現金 津貼 ,協助嚴重 殘疾 或年齡在65歲或以上的 香港居民 應付日常需要。 這項計劃包括普通及高額 傷殘津貼 、 高齡津貼 (俗稱「 生果金 」)(包括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普通及高額 長者生活津貼 (俗稱「 特惠生果金 」)(包括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 申請以上津貼的人士必須符合特定的資格,包括居港規定、並非在囚人士、領取津貼期間仍然在廣東省(廣東計劃)/福建省(福建計劃)/香港(其他津貼)居住最少60天等。 另外,申請 長者生活津貼 的長者,要經過 經濟狀況調查 。

  7.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Public Transport Fare Concession Scheme for the Elderly and Eligible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俗稱 2元乘車優惠 、 2元優惠計劃 、 $2搭車/搭船 ,是 香港 勞工及福利局 為特定人士推行的票價優惠計劃殘疾程度達100%的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傷殘津貼 」受助人和60歲以上人士能在以指定 八達通 乘坐適用於計劃的公共交通工具時,享有每程2港元的優惠 [註 1] 。 行政長官 曾蔭權 於2011年施政報告建議所有65歲以上者和符合資格的殘疾人士以每程2元的優惠票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望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讓他們參與社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