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公屋清拆還原 相關

    廣告
  2. 提供清拆、鐵器、電力、外牆、水缸及升降機等工程,專業團隊,信心保證。 專業建築顧問團隊,多年大廈電力、消防年檢及翻新改善工程經驗,歡迎查詢!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1日 · 石籬中轉屋拆卸在即意味着市區中轉屋快將成為歷史中轉房屋主要用以安置受天災或政府清拆行動影響並為在臨時收容中心住滿三個月通過無家可歸評審以及符合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申請資格的人士提供在輪候公屋期間入住的中轉居所

    • Mark 4里程碑:屋邨首設電梯
    • 設計不斷改進
    • 建築之彈性
    • 舊廈終須一別

    「第四型徙置大廈可以說是在演變長河的中間,大家都在找尋更理想的徙置區。」 回溯長河之始,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後,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第一型徙置大廈於一九五四年底建成。衞博士如數家珍地說出「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的特點,包括一層共六十四個單位,六十四戶共用六個洗手間,沖涼格內沒有自來水供應,每層只有兩個水喉。居住環境狹窄,只有一種大小的單位,每個單位都會住五個人,不論住客是否來自同一個家庭。若以現時的標準衡量,生活環境當然是強差人意,「當時有屋住已經好好,所以大家都很接受。」 隨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單位增至兩款,第三、四型徙置大廈更已演變出三種戶型,標準單位約有十二平米,大型單位是標準單位的兩倍,小型單位則為標準單位的一半。戶型增加之餘,每名住客所擁有的居住面積同時增加,每位居於第一型徙置大廈...

    第四型徙置大廈在結構上也有改變,第一型徙置大廈以剪力牆(shear wall)結構為主,第四型徙置大廈則結合剪力牆和樑柱式結構(column and beam structure),漸見新型屋邨的模樣。早期徙置大廈並無獨立廚廁,這些公用設施設於兩翼之間。第四型徙置大廈則與目前的新型屋苑類似,電梯、垃圾房等公共設施設於樓宇中央,不過中間仍有少量住宅單位。「大廈呈“T”字型,中間有core,有電梯,幾個單位,隔離兩邊就有公廁,core界乎於成型與未成型之間。」代表樓宇由層板式建築(slab block)過度到塔式建築(tower)。 第四型徙置大廈原本的設計,並沒有獨立廚廁,但目前石籬邨的單位內,已有獨立洗手間,亦設有爐頭。衞博士估計原因在於香港總督麥理浩在一九七二年提出「十年建屋計劃」,「其一...

    石籬邨第十、十一座於分別於一九九九年及一九九七年改建為中轉房屋,體現了建築另一個要點—彈性。由其轉變過程,可以看到建築「愈來愈人性化和以人為本」。昔日,「徙置房屋只供因受天災影響而無家可歸的市民居住,六十年代後才轉變成扶貧政策。」目前,受政府發展清拆、市區重建或災害影響而失去居的住戶,在臨時收容中心住滿三個月,通過「無家可歸評審」並符合公屋申請資格,在輪候公屋期間則有機會獲安排入住中轉屋。另外,中轉屋亦接納受家庭暴力或離婚的公屋住戶申請。衞博士表示,石籬邨的兩座大廈能轉為中轉屋,代表其設計富有彈性,可以讓不同人士居住,「要不斷更新,來解決當時的問題。」她表示,「無論何時,建築都應當如此。」

    隨着石籬邨第十、十一座清拆,也意味香港僅存的第四型徙置大廈即將消失。每當城市的舊物被消失,總會引起有關保育的爭議,她表示,談到保育,有幾個問題可供大家思考,「想保育什麼?有什麼值得保育?是否有文化價值?」 衞博士坦言,第四型徙置大廈的消失是必然,「很遺憾,但一定要被取代。」現在的樓宇可以使用一百年,但一九六○年代的建築技術有限,以五十年為限。目前大廈已相當殘舊,為安全計,必須清拆,她強調「如果所有舊樓都不能拆卸,城市就不能發展。」同時亦不禁反問,「為何有的時候又不懂珍惜?」至於她,則會以自己的力量,留住舊式徙置大廈的光影,繼三年前出版的著作《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正在籌備新書,從第二型徙置大廈談起,說到第七型徙置大廈,並研究現今的公共房屋設計,繼續追本溯源,寫下香港公屋發展史...

  2. 2023年11月20日 · 清拆下來的物件最簡單是可回收的金銀銅鐵」。 朱生與另一家清拆公司合作交他們處理這類建材並載去回收場秤重換錢省去自己的運輸時間,「那些回收場要特意開車過去跟別人合作才可維皮』。 所以今日我們走得遠、還沒死其實是用這個方法。 其餘要棄置的,朱生僱斗車送去「大型垃圾場」私營收集點,行內俗稱「野雞」。 因堆填區太遠,送到近市區的野雞可省回油錢。 野雞接收每公噸收取三百多元,送到堆填區時則付政府每公噸二百元,從而賺取中間的差價。 「這生意(野雞)有發展。

  3. 2021年11月16日 · 現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部講師的衞翠芷博士曾在房屋署任職建築師逾三十年後花多年追尋本地公屋設計原型研究成果收錄於其二 一九年出版的著作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金原型一書她指出在殖民地政府的土地規劃中住屋和工業設施必須同步進行所以五十年代由政府陸續興建的徙置大廈香港公屋的原型和多層工廠大廈是沿用同一種設計思維。 一個平日的黃昏,衞翠芷和另外兩位香港大學建築學者,李浩然教授及余家聲教授結伴到訪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接受訪問。 因為已到放工時間,工人離開後的工廠顯得格外寬敞。 「好大」、好闊」、「走廊好深」,他們一走進其中便這樣形容。 (左起)建築保育學者余家聲、衞翠芷及李浩然,相約到訪九龍灣業安工廠大廈,細說工廈設計與歷史。

  4. 2023年9月29日 · 直至政府在二 一九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清拆包括茶果嶺村在內的九龍東三個寮屋區未來將用以興建更多公營房屋最快於二 二五年展開工程預計二 三 年前建成

  5. 2021年2月16日 · 不過公屋建得快拆得也快 年十一月的施政報告推行25萬公屋重建全啟動計劃重建全港廿六個舊公屋屋邨增加廿五萬個新單位大坑西邨也將在拆卸中成為歷史陳迹

  6. 2022年8月12日 · 12.08.2022. 惠楚生. 李浩賢. 分享 留言. 政府在二o一九年提出收回茶果嶺村用地未來將規劃興建六幢公營房屋提供四千五百伙單位換言之村内寮屋羣亦將面臨清拆不少人對茶果嶺這地方略有所聞卻未必對其歷史有較深認識作為市區僅存三個寮屋區之一茶果嶺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這條不起眼的城中村早年曾是本地打石業重鎮九龍四山」(包括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三座礦山之一。 石礦場的出產曾在本港多項基建中大派用場,亦因當時打石業興盛,茶果嶺村高峰期曾有過萬人聚居。 雖然礦場已停運多時,昔日繁華一時的商店大街亦早已變得沉寂,但茶果嶺村裏錯落有致的鐵皮屋依舊原封不動,靜悄悄的看着村外萬物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