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公民与社会发展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 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 价值观 、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 央视新闻2021年9月2日消息 ...

    • 概览
    • 基本概况
    • 学前教育
    • 免费教育
    • 小学课程
    • 初中课程
    • 高中课程新制
    • 高中课程旧制
    • 预科课程旧制

    教育领域术语

    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十二年免费教育、高中及预科课程、专上课程。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教育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份:

    学前教育:透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机会学习与群体相处。

    九年免费教育:在全港设立官立或津贴资助学校,为适龄学童提供六年制小学及三年制初中课程。

    高中及预科课程:设立两年制高中(中四、中五),为学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设立两年制预科课程(中六、中七),作为学生报考大学前的课程准备。

    香港的学前教育大致可分为幼儿园和幼稚园两种。两者均为私立经营,有以商业化集团形式运作的幼稚园集团,也有由非牟利团体兴办的幼稚园。后者通常由教会或社会服务机构筹办。

    香港的幼儿园和幼稚园本来有不相同的服务对象: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是未适合进入幼稚园的幼童,为家长提供托儿服务;而幼稚园的服务对象则是3至6岁的幼童,让他们在学校环境里学习群体相处,以及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幼稚园由教育局管理,而幼儿园则由社会福利署管理。但不少幼儿园都兼营幼稚园相同的业务,使6岁以下幼童都可以在幼儿园内接受教育。

    九种共通能力

    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创造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运用资讯科技能力 运算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研习能力

    四个关键项目

    德育及公民教育 从阅读中学习 专题研习 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

    (小一至小六)

    小学六年免费教育于1971年推行。现时香港的小学教育分为八个学习领域及两个学习阶段。

    八个学习领域分别是:

    中文(包括语文课及普通话课)

    英文

    数学

    (初中一至初中三)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份本地主流中学名义上是英文中学,除中国语文、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数学、历史等,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实际上是奉行双语教学,仅课本及笔记以英文编写,上课时老师通常以广东话讲授。

    1997年后,特区政府决心贯彻推行母语教学,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采用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及笔记,并以广东话讲授(这个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学的学生的母语均为广东话,并非真正按个别学生的母语教学,也没有提供其他方言的教学)。但全港400多间中学里,其中114间却可以继续使用英语授课,这些中学通常是学生学业成绩较佳的,当中甚至有一定数量是政府主办的官立中学,由于政府的官校亦不以身作则,因此母语教学的成效一直备受质疑。母语教学的议题,至今仍具争议性。

    2005年,教育局于中学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学校授课语言的议题。局方考虑以学校学生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学生成绩佳的学校将可选择以英文为授课语言,而其余亦以中文为授课语言。

    新制(高中一至高中三)

    2009年9月起,政府把中四至中七的课程修改成三年的高中课程,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制度接轨。预科课程较深的部份从新课程里剔除了。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科以及通识教育科为必修科目。香港的新高中课程以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办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内容为蓝本。

    这类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以衡量学生知职水平,并可作为升学及就业的参考指标。

    学界担心新课程由于未必与海外中学毕业证书接轨,而国际间现时尚未有一个普遍通行的预科文凭标准,使将来学生离港升学时可能会有认受性的问题。

    自2009年起,通识教育成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涵盖经济、文化、历史、语言、科学等内容。近年来,香港一些学校通识课的教材出现了存在严重误导的内容。教育界人士指出,不设限的通识教材逐渐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政治宣传工具,非常危险。

    2021年4月1日,香港教育局向学校发出通函,公布高中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措施于2021至22学年在中四级推行。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将代替通识教育科。

    旧制(中四、中五)

    实施九年免费教育之后,学生需要以校内考试成绩作评级,决定能否升读高中(中四、中五)。香港的中四及中五课程,大致上会文理分科,分开文、理、商科3个主流。教授科目均以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举行的香港中学会考考试内容为本,大多数高中学生均需要修读至少6个科目,以符合升读预科资格。

    在修毕中四及中五课程后,所有学生均需参加香港中学会考,以决定能否升读预科课程(中六、中七)。考试评分以最佳成绩之6科计算,满分为30分。除语文科以外,在单次考试取得不少于4科及格、或3科及格及5分以上则合符升读中六的资格。另外,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规定中,考生必需在应考高考的前1届(即中六)或以前取得中英文科及格,故一般而言语文科不及格,尤其两科语文科都不及格的的学生升读预科会比较困难。

    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布,2006年的报考人数是122,078名,其中84,087名为学校考生;37,991 名为自修生。当中符合升读中六基本资格的考生有48,599名。但官立和津贴中学学位只有约25,000个,再加上私立及直资中学学位,总预科课程学额只有约32,000个,因此学位竞争非常激烈。每年放榜日,均会出现学生四处奔走寻找学位的情况。而又因为每年取得十四分以上和语文科及格以上的人数比官立和津贴中学学位数少,及前述人士在选择学位上有优先的选择权,所以一般人会把“中英文及格与十四分以上”视同于升读中六的基本资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香港中学会考成绩以E级为合格,被视为中学毕业生求职时必须拥有的最低资格。考获C级或以上,则会被视为等同旧制英国通用教育证书普通程度(GCE O-Level)或新制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GCSE)及格。而中英文的新制则以数字(1-5、2级为及格、另设5*级予成绩优异者)评级。其中以法文科比较特别,因其试卷并不是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所撰写,而采用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IGCSE)的试题,所以其成绩会有A*、A、B、C、D、E、F、G。

    无论是采用哪种评级制度,如学生考试表现比起该科不及格的考生更差,或因作弊而被取消成绩,则给予“不予评级”成绩(Unclassified,简写作"U")。而因病等理由缺考全卷(法文除外)者则给予Abs(Absent)评级。

    旧制(中六、中七)

    顺利升读预科课程的学生,随即要开始准备另一个公开考试。香港的预科课程以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考试内容为本。跟高中课程一样,学生大致上会依文、理、商科分流。学生可以因应各自的会考成绩,选择修读AL(高级程度)或AS(高级补充程度)科目。

    入读经“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招生的学士学位课程之最低资格,一般为4个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科目合格,包括必修科“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和“英语运用科”,皆为AS程度;以及两个AL程度之科目(两个AS程度科目通常会被视为等同一个AL程度科目)。

    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统计,2011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应考人数接近三万九千名,当中符合上述高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超过一万八千名。但通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招生的学士学位课程名额,仅约一万二千个(2010年入学者),所以学生升读高等院校的竞争亦相当激烈。纵然如此,但是由于香港共有九所高等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及香港公开大学)参与“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统一收生。因此,不同于会考放榜,高考放榜后学生无须四处寻找学位,而只需要完成网络申请程序,即可报读由上述院校所提供、并通过JUPAS招生的学士、副学士及高级文凭课程。而此等课程,除了由香港公开大学提供、并通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招生的学士学位课程外,均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资助。预科生在完成高考后,JUPAS会在7月下旬通知首轮取录结果。

    而成绩较不理想的高考生亦可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成绩来投考不经“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招生(非联招)的学士、副学士及高级文凭等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课程。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E级,无论AL或AS程度,均被视为等同英国通用教育证书相应程度及格。

  2.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规定,公民课要“使学生懂得做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逐步培养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的道德品质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劳动观念;初步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

  3. 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取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 公民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 中文名. 公民教育. 外文名. citizenship education. 分 为. 广义和狭义. 广 义. 培育人们有效参与国家. 狭 义. 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 目录. 1 释义. 2 发展情况. 3 在中国. 中国香港.

  4. 播报. 编辑. 《新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由孙凤华著。. 《新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公民公民教育概念和理论探究、新课程公民教育的历史内容探究、新课程《思想品德》公民教育价值框架依据探究、新课程《思想品德 ...

  5. 《中等学校公民科教材及其教学法》是1943年中图文库出版的图书。 [1] 中文名. 中等学校公民科教材及其教学法. 作 者. 袁公为 [2] 出版时间. 1943年. 出版社. 中图文库. 页 数. 277 页 [1] ISBN. ERC0010068416.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内分绪论、教材论、教学方法论三编。 原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印行. 图书目录. 播报. 编辑.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中等学校公民教育与公民科. 第一节 公民教育之意义. 第二节 中等学校公民教育. 第三节 中等学校公民教育与公民科教学. 第二章 各国中等学校公民科教学之设施. 第一节 英国中等学校公民教学之设施. 第二节 德国中等学校公民教学之设施.

  6.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旨在配合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新课程改革,开阔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思路,特别是为教师培养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包括外国中小学教材研究、中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