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特区高中课程. 发展历程. 2021年9月2日早位于中国香港将军澳的香岛中学的教室开启了第一堂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 [1]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 央视新闻2021年9月2日消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公布的高中有关科目的优化措施,香港2021/2022学年起在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年级推行新设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

    • 概览
    • 简介
    • 历史演进
    • 公民读本

    社会行为集体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行为集体。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在中国,由于翻译的原因,公民社会这一术语被广泛地错误理解。因为英语中的Society不仅有社会之意,还有团体的意思。在Civil Society这个词组中,Society更多地指的是团体而非社会。因此,翻译为公民组织或公民团体会更为便于理解。

    古典形态

    公民社会的古典含义跨越了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7、18世纪的漫长历史时期。 “公民社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将其转译为拉丁文,“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在保留“政治社会”含义的同时,更多的带有“文明社会”的含义。此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包括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学家在内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17—18世纪期间,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以反对封建王权的君权神授思想。他们认为,人类最初是生活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之中的,但这种自然社会由于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过权利让渡并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过渡到公民社会。于是,“公民社会”获得了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含义,与“政治国家”是同义语,指的是人们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一种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 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到洛克、卢梭等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政治社会、政治国家相同一,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直到17世纪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即国家与社会并未分离或者并未完全分离,整个社会表现为高度政治化的一元结构。这一状况在中世纪达到顶峰--“中世纪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市民等级和政治等级的同一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同一的表现。”

    当代转型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公民社会观念是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观念反映。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公民社会观念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深刻反思,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赋予了公民社会新鲜的文化生命,开创了从社会文化意义上研究公民社会的理论传统,启动了公民社会观念的当代转向。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通过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刻反思,提出了“重建公民社会”的理论主张,认为应该把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把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当作公民社会的主体,并系统提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

    私人领域

    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两分法中,私人领域主要是指私人自主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领域。其中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构成这种私人领域的两大要素,它们保证个人能够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和追求特殊的私人利益。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期著作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而在“政治国家-经济系统-公民社会”三分法中,私人领域主要是指个人私域(privacy)即个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领域。私域构成个人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的领域,个人在这一领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隐私权。

    《新公民读本》(2005年12月11日在北京发布新书),该套书被称为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

    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李慎之生前看到这套书,认为是他所见到的最好的公民读本。

  2. 香港教育局(英文: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12个决策局之一,专责香港有关教育的政策,现任局长为蔡若莲。教育局负责制订、发展和检讨由学前至高等教育程度的教育政策、计划和法例;及监察教育计划,使能有效推行。 教育局亦负责监察大学教育资助 ...

  3. [1] 中文名. 公民课. 出现时间. 19 世纪. 1986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和多种实验课本,并于 1989 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规定公民课要使学生懂得做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逐步培养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的道德品质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劳动观念;初步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和自觉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 民主集中制 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1992 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 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

  4. 美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即《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封面 一份20个部门参与制定、出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文件可谓“用心良苦”,却遭遇到不少质疑,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细究文本,可以看出其间的重重矛盾,既想兼顾科学常识,又夹带意识形态内容,甚至包含“阴阳五行、天人 ...

  5. ISBN. 9787810489928.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作者简介. 3 目录.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本书是河南省 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在参阅有关资料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客观地比较和分析了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公民教育的历史变革现实状况方式途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是高等院校德育教材、教育工作者和大中专学生的参考材料,也可作为党政管理干部、社会工作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有益读物。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6. 1 内容简介. 2 目录信息.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公民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从80年代末一直是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为我国学者所关注从90年代以来在公民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其中之一是各国学者日益重视第三部门的研究即除了国家和市场之外的各种民间部门的研究本书选编了在公民社会的定义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公民社会与政治民主各国公民社会的异同特别是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政治意义等方面的一些代表性论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书分为(1)"公民社会的一般理论";(2)"第三部门研究"两大部分。 [1] 目录信息. 播报. 编辑. 导论. 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