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1日 · 共產黨何以成?. 撰文:朱加樟 吳迪. 出版: 2021-05-11 18:00 更新:2021-06-16 17:18. 83. 百年前中國共產黨承載那個年代青年的理想而生並在最初十餘年間經歷一次次嘗試與挫敗終達成了黨內共識在秉持理想的同時亦褪去了過於理想的一面。. 時勢弄人 ...

    • 中國共產黨不斷中國化
    • 中央集權制度與中國歷史一脈相承
    • 制度設計借鑑中國傳統智慧
    • 中國共產黨治國的傳統思想底藴

    在世人眼裏,中國共產黨一般被稱為列寧主義(Leninism)政黨,這自然是不錯的,因為它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來源。但如果只觀察到此,無法真實認知中國共產黨,因為中共已經不斷地中國化,並還在持續地進行中,甚至說沒有中國化就沒有今天中國共產黨。從毛澤東時代起,中共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Marxism)的中國化轉變,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思想並用來指導中共的革命和建設。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共產黨剛開始的中國化具有較多被動的成分,因為其誕生於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之後的年代。彼時的中國在經歷鴉片戰爭及學習西方技術、制度後,始終未能讓國家擺脱內憂外患,於是從剛開始盛行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轉向學習西方文化甚至全面反傳統。許多人片面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當作落後的代名詞,認為只有摒棄傳統的包袱,才能讓國家走...

    文化的影響總是潛移默化,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和組織很難擺脱文化的侵染,中國共產黨及其治下的龐大複雜的國家也不例外。傳承數千年的中國文化雖然在近代遇到挫折,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對它也多持批判的態度,但它對中共的影響至巨至大,其中最鮮明的自然非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莫屬。 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傳承了2000多年,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郡縣制,地方聽命於中央的大一統政治格局即已形成。周時代的分封制被廢除,中國進入中央集權與皇權專制時代。此後朝代更迭,皇室易主,但中央集權制度不斷髮展完善,官制日漸完備,皇帝權力越來越大,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一種政治體制能夠存在數千年,無疑說明其對於中國社會有較強適用性。 近代中國隨着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傳入,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遇到空前挑戰,其中最不為時代所容的君主專制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中國傳統智慧對中共的塑造與影響,在具體制度設計方面也有鮮明體現。無論是監察委的設立,還是對多黨競爭的排斥,對協商民主的重視,抑或人才選拔制,均不難從中看出中國傳統的影子。 先說中共十九大後在中國鋪開的監察委改革,很明顯這是對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學習與再造。監察之職中國古已有之,在秦代開始制度化,中央設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以後歷朝沿襲變革,明清時設立都察院,形成了完整的監察制度。進入近代,孫中山吸取中國古代政治智慧,設立五院體制,監察院是其中之一。現在中共借鑑古代智慧設立監察委,期待由監察委監督官員的權力,可謂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在現代社會的再運用。 同屬監察體系的巡視制度也與此相似。巡視是中國最古老的權力監察方式,堯舜禹時代即有「天子適諸侯,為巡守(狩)」,後發展出帝王親自...

    行動源於理念,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全面借鑑中國古代制度和政治智慧,根源於中共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認同和繼承。其中對中國共產黨影響至深,塑造了其行為選擇的,應該是經世致用、民惟邦本、天下大同、以德治國等思想。 經世致用思想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強調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反對不切實際,對後世特別是近代中國影響深遠。鄧小平能在緊要關頭擺脱阻礙經濟發展的極左思想束縛,推動改革開放,並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國兩制」等新觀念,其背後深層的邏輯應該就是中國近代廣為流傳的經世致用思想。 如天津南開大學副教授盧興所言,中國「民本」思想自古以降一脈相承,《尚書》有「民惟邦本」之訓,孟子有「民貴君輕」之論,荀卿有「民水君舟」之喻,黃梨洲有「天下為主君為客」之議...

  2. 2021年12月24日 · 撰文:周萱. 出版: 2021-12-24 21:00 更新:2021-12-30 15:30. 三十年前隨着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龐大的共產主義陣營分崩離析美歐等西方民主國家則沐浴在歷史的終結的輝煌之中三十年後中國共產黨已然接過共產主義事業的大旗在帶領國民奮進的過程中向世人展示着另一種政治社會發展的可能。 反觀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黨,或已被歷史淘汰,或陷入持續衰弱乃至改姓更名,或是依舊在摸索前行之路。 借蘇聯解體三十周年之際,本系列通過七篇文章,以數個政黨的經驗與教訓,回溯人們在共產主義影響下的政治嘗試。 各國共產黨・一|生而輝煌的蘇共何以淪落傾頹?

  3. 2018年4月6日 · 心理學家指虛榮心可救地球. 撰文:黃珮瑜. 出版: 2018-04-06 11:00 更新:2018-04-06 11:00. 研究指不少英國人認為綠色生活態度,有助彰顯個人品味和社會地位。 (VCG) 我們購買一件商品時,買的已經不只是「物」的本身,而是包括「物」被賦予的意義。 舉例說:我們逛無包裝商店、買綠色產品,這些行動不但為地球做了一件好事,同時亦有助建構個人形象。 英國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大部分英國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回收廢料、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等,會令生活變得更美滿。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幸福感的來源,並非來自環保行動本身,而是個人形象的提升,因為這些受訪者相信綠色生活態度有助彰顯自己的個性、品味及社會地位。 Go green令人自我感覺良好.

  4. 2021年12月27日 · 國際分析. 各國共產黨日共褪色的紅旗. 撰文:周萱. 出版: 2021-12-27 21:00 更新:2021-12-30 15:30. 7. 三十年前隨着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龐大的共產主義陣營分崩離析美歐等西方民主國家則沐浴在歷史的終結的輝煌之中三十年後中國共產黨已然接過共產主義事業的大旗在帶領國民奮進的過程中向世人展示着另一種政治社會發展的可能。 反觀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黨,或已被歷史淘汰,或陷入持續衰弱乃至改姓更名,或是依舊在摸索前行之路。 借蘇聯解體三十周年之際,本系列通過七篇文章,以數個政黨的經驗與教訓,回溯人們在共產主義影響下的政治嘗試。 各國共產黨・一|生而輝煌的蘇共何以淪落傾頹?

  5. 2019年2月8日 · 科幻電影. 0. 1. 0.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但所涉及的科學原理相當深奧,一般市民難以輕易理解。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日前就在官方微博上分享文章,深入淺出介紹其中兩個關鍵情節背後的科學原理,包括人類是如何讓整個地球離開太陽系,以及為何靠近木星時會發生大災難,但偏偏要「明知山有虎偏虎山行」。

  6. 2019年2月27日 · 電影一開始,北京地下城的居民正在喜迎中國農曆新年,劉啟(屈楚蕭 飾)和韓朵朵(趙今麥飾)趁機逃出地下城,前往地面冒險。 整個故事核心其實是「回家」:一是指劉啟與韓朵朵從氣候惡劣的冰原重返地下城,二是吳京飾演的太空人劉培強渴望重返地球,彌補對兒子劉啟的父愛,三是人類帶着地球重新尋找適合生存的家園。 《流浪地球》將人類的末世被迫在一座座地下城的生活,成功透過豐富的視覺化想像去體現 . + 3. 《流浪地球》的原著長於科幻設定,短於人物塑造,甚至連核心事件也不是很聚焦。 劉慈欣也表示,他寫小說時在科幻內容花的精力遠遠大於塑造人物。 這部小說更像是一位老人的「口述史」,以自己的成長為時間線,講述了「流浪地球計劃」的實施過程和人類因此遭遇的一系列災難事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