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劉易斯拐點 (英語: Lewis turning point )是指 經濟發展 中的一種狀態,即鄉村勞動力投身 製造業 導致鄉村勞動力減少,並導致 農民工 和非熟練工人的工資上漲。 這種現象通常由勞動力短缺引起。 直到再次達到勞動力剩餘的狀態後工資不再上漲。 該術語由經濟學家 威廉·阿瑟·劉易斯 提出,故名劉易斯拐點。 在劉易斯拐點發生後意味著經濟需要平衡發展。 [1] Piazza認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到達劉易斯拐點後,會導致金融動盪和增長前景的持續下降。 [2] 通常情況下,到達劉易斯拐點會導致工資增加。 [1] 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如1870年至1920年間的日本,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快速提高,產生了勞動力的過剩,抑制了實際工資的上漲。

  2. 刘易斯拐点 (英語: Lewis turning point )是指 经济发展 中的一种状态,即鄉村勞動力投身 製造業 导致乡村劳动力减少,并导致 農民工 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上涨。 这种现象通常由劳动力短缺引起。 直到再次达到劳动力剩余的状态後工資不再上漲。 该术语由经济学家 威廉·阿瑟·刘易斯 提出,故名刘易斯拐点。 在刘易斯拐点发生后,意味著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1] Piazza认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到达刘易斯拐点后,会导致金融动荡和增长前景的持续下降。 [2] 通常情况下,到达刘易斯拐点会导致工资增加。 [1]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如1870年至1920年间的日本,由于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产生了劳动力的过剩,抑制了实际工资的上涨。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概念提出
    • 現象產生
    • 挑戰契機
    • 臨近拐點
    • 拐點對策
    • 劉易斯介紹

    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發展的臨界點)一般指本詞條

    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

    •中文名:劉易斯拐點

    •外文名:The Lewis turning point

    •提出者:威廉·阿瑟·劉易斯

    •出處:人口流動模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發展經濟學的領軍人物、經濟學家威廉·阿瑟·劉易斯(W. Arthur Lewis)發表了題為《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劉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是現代工業部門相對傳統農業部門的擴張過程,這一擴張過程將一直持續到把沉積在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乾淨,直至出現一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時為止(這時到來的即為劉易斯第二拐點,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邊際產品相等,二元經濟完全消解,經濟開始進入新古典主義體系所說的一元經濟狀態)。此時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便是按新古典學派的方法確定的均衡的實際工資。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此時勞動力過剩,工資取決於維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二是勞動力短缺階段,此時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餘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完畢,工資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由第一階段轉變到第二階段,勞動力由剩餘變為短缺,相應的勞動力供給曲線開始向上傾斜,勞動力工資水平也開始不斷提高。經濟學把聯接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交點稱為“劉易斯轉折點”。

    劉易斯認為,在一國發展初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一個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的“維持生計”部門(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一個是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以工業部門和城市為代表)。農業部門人口多、增長快。由於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其邊際生產率非常低甚至為零,農業部門出現大量勞動力剩餘。此時,只要工業部門能夠提供稍大於維持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資,農業部門就將湧出大量勞動力至工業部門,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所謂“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即指勞動力供給曲線在既定工資水平下具有無限彈性。“既定工資”即是農業部門勞動力維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由於在既定工資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工業部門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獲得利潤轉化為再投資,將規模不斷擴大直到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吸收完,這個時候工資便出現了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經濟學上稱之為“劉易斯拐點”。

    人口紅利

    與“劉易斯拐點”相對應的是“人口紅利”,由於年輕人口數量增多形成的廉價勞動力,提供給經濟發展相對便宜的要素價格。對於很多開發中國家而言,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一個重要要素,這一點,在我國的經濟成長模式中也表現得較為明顯。

    而“劉易斯拐點”與“人口紅利”之間似乎有一種正相關的關係,前者的顯現,往往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一個前兆。我們面臨的“拐點”更多的是指 “初級勞動力”領域,相對應的,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中級勞動力”數量卻越來越不足,這更加加劇了未來發展的風險。

    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預示著剩餘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即將結束,“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關於“確切的時間”是否2009年,有沒有這么快,當然見仁見智,但勞動力短缺在中國的出現絕非危言聳聽,它總有一天會到來,而且時間不會很久,“民工荒”就是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徵兆。

    毋庸諱言,數目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在當下的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這個重要角色出現市場短缺,對於整個經濟大戲的挑戰是巨大的。那種粗放的、低水平的、勞動力密集的經濟成長點,將面臨嚴重的萎縮。

    人口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人口紅利”不可能無限期延續。因此我們必須考慮與“人口紅利”相伴相隨的“人口詛咒”——當我們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優勢時,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創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紅利”枯竭時,處於不可持續發展的境地。這個意義上,“劉易斯拐點”不啻為一種“倒逼”,跨過這道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番嶄新的廣闊天地。

    同樣,因為“劉易斯拐點”的到來無可避免,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一場“重生”。那些粗放而低技術含量的增長點,該萎縮的儘管讓它萎縮;那些僅僅看重我們廉價勞動力的資本,該走的儘管讓它走——丟掉這些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實現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把傳統製造業改造為先進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劉易斯拐點”是形成一個健康的勞動力市場制度的良好契機。一方面,民工荒實際上是民工權利荒,民工短缺實際上是權利短缺或制度短缺,這就需要我們在保護民工權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教育供給,尤其是職業技能教育供給,提高勞動力質量和水平,滿足產業升級後的勞動力市場需求。

    專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區“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 產業調整尤應注意力度

    正在臨近

    美國銀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發表報告認為,未來幾年(2011年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穩步上升,中國進入“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時,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將會增至4%左右。 同時,曾擔任花旗亞洲首席經濟學家的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黃益平也認為,一度低成本勞動力充裕的中國正在邁向“劉易斯拐點”,這種態勢可能迫使一些製造商轉向印度和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集中在中國的全球製造業活動可能轉移到其他地方。

    提前來臨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推出中國的勞動力紅利(劉易斯拐點)能夠延續到2015年以後,但是現在好像拐點提前到來了。從停工事件來看,這種拐點實際上已經到來,根本原因就是現在的泡沫經濟。現有的工資水平無法保障工人正常的生活,所以要倒逼著漲工資,這樣的倒逼等於吞噬勞動力的紅利。本來在供大於求的環境下,只有過劉易斯拐點以後,工資才會出現一個迅速上漲的局面,但是今天這一切提前發生了,起碼提前了4到5年,這種因素很明顯就是泡沫經濟帶來的。

    沒有來臨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認為現在斷言中國剩餘勞動力消失還為時過早,不僅在農村,城市也有剩餘勞動力。對勞動力過剩現象消失,工資、消費價格和通脹開始上升的擔憂過度,混淆了勞動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沒有把加薪事件放在過去的工資上漲、勞動生產率和整體經濟成長的大背景中來看。

    吸納勞動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國在劉易斯轉折過程的初期,應該儘量避免資本深化的過早發生,應該通過勞動力使用傾向的創新,保證豐富的非技術勞動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當剩餘勞動力的情況不存在,實際工資開始大幅度上升時,在經歷了資本淺化式增長之後,才出現資本深化。這正是日本的成功經驗所在。 我國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還相當大,農業勞動力在總的就業人口中的比重超過50%,這一現實決定“劉易斯轉折點”在我國將表現為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決定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戰略,而應根據國際產業的變動情況,實行勞動力的使用創新,提高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水平。

    技能培訓

    通過對勞動者的培訓,用質量替代數量,將成為預防勞動力短缺的未雨綢繆之舉。在現階段,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做好農村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新生勞動力和退役後返鄉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其次,加強對有意願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的勞務輸出培訓以及在崗農民工的技能提高培訓,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同時,充分發揮勞動保障部門職能優勢,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對進城登記求職的農民工提供免費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政策諮詢等服務,推行“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權益維護三位一體”工作模式,促使農民工平等就業、素質就業、穩定就業。

    引導勞資

    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條件下,企業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得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企業處於主動地位,而勞動者處於被動地位。在經濟進入“劉易斯轉折點”之後,勞動力資源逐漸變得稀缺,獲取和維持必要的勞動力資源成為企業制勝的重要環節,這為提高勞動者地位,形成新的勞資關係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新的勞資關係中,企業要想長期擁有自己需要的勞動力資源,就必須善待勞動者。當然,善待勞動者並不是僅僅有利於勞動者,而是能夠達到“勞資兩利”的效果。因此,政府應通過精神獎勵和物質刺激,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勞動力保護,形成新的勞資關係,善待勞動者,並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創造勞資兩利的新局面。

    簡介

    第十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發展經濟學的成就者、研究開發中國家經濟問題的領導者和先驅--劉易斯全名為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於1915年1月23日出生在原英屬西印度群島聖露西亞島(現為聖露西亞共和國)一個黑人移民的家庭。1932年,劉易斯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學,1937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40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直至1948年。1948年,劉易斯到曼徹斯特大學擔任斯坦利·傑文斯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1951年任聯合國總部不已開發國家專家小組成員,1957~1959年任加納共和國總理經濟顧問,1959~1960年任聯合國特別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學第一副校長,1970~1973年任加勒比地區開發銀行第一總裁。1963年被英國女王晉封為勳爵。 同年應邀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從1968年起他在該校公共和國際事務的伍德羅·威爾遜學院擔任詹姆斯·麥迪遜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併兼任協調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關係的聯合國皮爾遜委員會成員。1986年,劉易斯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住在巴貝多島上,住所就在西印度大學的科維·希爾校園附近。1991年,劉易斯在他的住所去世。 劉易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對開發中國家貧困及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內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經濟”模型理論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並引起了廣泛的科學辯論,由此形成了對劉易斯原來的前提的一系列發展和補充,該模型亦被運用於實際以驗證其套用性。有趣的是劉易斯的簡單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開發中國家貧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於對第三世界各國的歷史和統計發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視。

    代表著作

    《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經濟成長理論》等。

  3. 刘易斯拐点 (Lewis Turning Point,又译“路易斯拐点”) [3] [4] 由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形容农村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增长全部吸纳后,工资会显著上升。 路易斯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经。 [5] [6] [7] 参考资料. ^ LEWIS, W. Arthur (PDF). [17 July 2015].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1).

  4. 劉易斯拐點是由英國 曼徹斯特大學 教授 威廉·阿瑟·劉易斯 提出的一個經濟學觀點,指的是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 在工業化進程中,隨着 農村富餘勞動力 向 非農產業 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由逐漸減少變為短缺,最終達到瓶頸狀態 [2] 。 中文名. 劉易斯拐點. 外文名.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提出者. 威廉·阿瑟·劉易斯. 出 處. 人口流動模型. 意 義. 意味着 勞動力短缺. 1 概念提出. 2 現象產生. 3 挑戰契機. 4 臨近拐點. 正在臨近. 提前來臨. 沒有來臨. 不會突然來臨. 5 拐點對策. 吸納勞動力. 技能培訓. 引導勞資. 居民待遇. 6 劉易斯介紹. 簡介. 代表著作. 概念提出.

  5. 其他人也問了

  6. www.wikiwand.com › zh-hk › 刘易斯拐点劉易斯拐點 - Wikiwand

    劉易斯拐點英語Lewis turning point是指經濟發展中的一種狀態即鄉村勞動力投身製造業導致鄉村勞動力減少並導致農民工和非熟練工人的工資上漲。 這種現象通常由勞動力短缺引起。 直到再次達到勞動力剩余的狀態後工資不再上漲該術語由經濟學家威廉·阿瑟·劉易斯提出故名劉易斯拐點在劉易斯拐點發生後意味著經濟需要平衡發展。 通常情況下,到達劉易斯拐點會導致工資增加。

  7. 2015年5月5日 · 報道引述多名重要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稱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已經完成產業不再能依靠供大於求的農村勞動力來保持工資不漲。 文章描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民工潮的興起、壯大和消退,以及這一現象在中國經濟騰飛、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對社會的衝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