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劉銘傳 (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 字 省三 , 室號 盤亭 ,自號 大潛山人 , 諡號 壯肅 ,是一位出身 安徽 合肥 的 淮軍 將領和首位 臺灣巡撫 。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 中法戰爭中於臺灣 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 臺灣建省 後首任巡撫。 生平 [ 編輯] 早年經歷 [ 編輯] 1836年9月7日,劉銘傳出生於安徽肥西縣 南分路鄉 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 [1] ,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 父親劉惠 [2] ,是鹽梟。 他在15歲時也投入販運私鹽的行列。

  2. 劉銘傳. (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 安徽 合肥(今 肥西 大潛山麓)人,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 洋務派 代表人物,台灣省首任 巡撫 [1] 。 [2] 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 [3] 1864年,授 直隸提督 。 無錫之戰中,率中路 淮軍 俘 太平軍 黃子隆 以下兩萬餘人。 先後於 黃陂 、 濰縣 、 壽光 等地敗 東捻軍 。 後向 李鴻章 獻計,將 西捻軍 引到 黃河 、運河、 徒駭河 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 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1884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 淡水 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 [4] 。

  3. 省三為清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之別號也是為了紀念劉銘傳在此經營並於西仔反戰役中收復該區域。 中華民國海軍 2014年起向 美國政府 採購之第一艘 派里級巡防艦 ,後為 成功級巡防艦 9號艦PFG-1112,其艦名以劉銘傳來命名為 銘傳號 。

  4. 2011年9月29日 · 劉銘傳不甘示弱得到主政的李鴻章支持在一八八七年動工建設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台灣這條鐵路以大稻埕為中心計劃從基隆建到台南但是和中國內陸一樣工程一開工就遭到反對劉銘傳說服仕紳使他們合股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主要功績
    • 軼事典故
    • 歷史評價
    • 人物故居
    • 後世紀念
    • 家族成員
    • 影視形象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

    1864年,授直隸提督。無錫之戰中,率中路淮軍俘太平軍黃子隆以下兩萬餘人。先後於黃陂、濰縣、壽光等地敗東捻軍。後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

    •中文名:劉銘傳

    •別名:省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肥西)

    •出生日期:公元1836年(丙申年)

    早期經歷

    劉銘傳,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劉家世代務農,父劉惠,生6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 兒時患過天花,鄉里稱“劉六麻子”。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後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 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的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跑回鄉里大呼:“某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衛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百名鄉里青年表示擁戴。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築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領銘字營

    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里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占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匯城下。此時,南匯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生動搖,通過當地團練頭目前來“乞和”。 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面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絡勸降,一面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吳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匯太平軍1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8 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占川沙。劉銘傳因此升游擊並獲賞戴花翎。

    連戰連捷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後來,在由外國僱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崑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1862 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由於城內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4個多月激戰,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淮軍入城後,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 轄有左、中、右3 軍,每軍6 營,共18 營,另有炮營1 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 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復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後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28 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奠定建制

    劉銘傳到台灣各地巡視、查勘,於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區劃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為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從而基本奠定了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整肅吏治

    吏治上,劉銘傳努力做到賞罰分明、秉公執法,懲處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官員,保薦和提拔了一大批為台灣國防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人才。

    •加強防務

    劉銘傳充根據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點,劉銘傳集中解決防務中炮和船兩大問題。到l888年7月,劉銘傳共修築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為海防建設的重點,派水師駐紮澎湖,添購兵船,改變了台灣“水師無船”的狀況。此外還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以製造槍彈為主,兼務修理軍械,對全台防軍進行了整編。在籌備防務過程中,劉銘傳重點在面對日本的台灣北部地區設防。

    常州獲寶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劉銘傳率部占領常州後,住在原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一天夜裡,劉銘傳聽到院子裡有金屬撞擊之聲,急呼親兵到院中搜查,結果發現是馬籠頭上的鐵環撞擊馬槽發出的聲音。他命親兵將馬槽移開並刷洗乾淨,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銅盤,上面還有蝌蚪形的文字。後經人鑑定,這個銅盤叫“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時期的寶物。劉銘傳自然十分高興,告訴家人妥善保管。後來劉銘傳回鄉養病(原擬3個月,實際賦閒13年),各地名士紛紛慕名參觀此盤,劉銘傳也很是得意。 這個訊息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知道了,這位酷愛古文物的老夫子趕緊派人遊說劉銘傳,說是願以重金購買,結果被劉銘傳一口回絕。後來,翁同龢又派人向劉銘傳表示雙方結好之意。劉銘傳知道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是謝絕了這種好意。這下徹底惹惱了翁同龢,也為劉銘傳以後的官場生活埋下了禍根。

    恩將仇報

    同治六年(1867)正月,李鴻章為了剿滅東路捻軍,和曾國荃商定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淮軍方面的劉銘傳率“銘軍”西上,曾國荃派鮑超率“霆軍”東下,在尹隆河一帶對東路捻軍形成兩路夾擊之勢。劉銘傳與鮑超約定正月十五日上午七時出兵,但為了爭頭功,劉銘傳率部上午五時就出發。結果,“銘軍”與捻軍遭遇,被殺得大敗,劉銘傳幾乎成了俘虜。這時,鮑超的“霆軍”趕到,不僅救出了劉銘傳及其殘部,而且使戰役反敗為勝。但劉銘傳卻推卸責任,一是責備部下劉盛藻“浪戰輕敵”,一是責備鮑超未能按時趕到合擊敵軍。結果李鴻章據此上奏朝廷,使得劉盛藻和鮑超受到嚴厲處分。鮑超本來等著朝廷嘉獎,不想卻差點兒丟了腦袋,真是又急又氣,當即暈倒。後來,鮑超抑鬱成疾,回鄉養病,一蹶不振。這一事件引起包括曾國藩在內的湘軍將士對劉銘傳的強烈不滿,李鴻章也十分被動,不得不出面上奏朝廷為鮑超請功。雖然事情總算得以平息,但劉銘傳以怨報德的行為卻讓包括同僚舊友在內的人們覺得過分。他以後長期賦閒在家不被起用,不能說與此無關。(見尹隆河戰役)

    陝西督軍

    清廷派左宗棠為陝甘總督並督辦陝甘軍務,鎮壓當地的捻軍和回民起義。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十二月,回民起義軍擊斃左宗棠愛將劉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鴻章入陝督辦軍務。左宗棠唯恐李鴻章搶功,指使手下奏報陝西“匪患”已經肅清,則李不必西來。李鴻章也不想自討沒趣,因此派劉銘傳前往。左宗棠對此也深表不滿,不願劉銘傳插手其中。劉銘傳自然對左宗棠的阻撓也不滿,此時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隨時密報左宗棠軍情的密旨,因而對左宗棠上奏不實之處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內情,與劉銘傳交惡。後來劉銘傳到台灣督辦軍務時,左宗棠進行報復。

    曾國藩對李鴻章評價劉銘傳:“臉上有麻者帥才也!”

    台灣被日本占據後,林朝棟仍然穿華裝不歸日,說:“吾不忍負劉公也!”

    台灣學者稱劉銘傳為“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業足與台灣垂不朽矣”!有學者稱他為台灣洋務運動之父和台灣近代化之父。

    台灣史學家連橫: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長治立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而銘傳則管、商之流亞也,顧不獲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則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矣!

    趙爾巽在《清史稿》評價劉銘傳:“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台治台,自有建樹。”

    連橫《台灣通史》評價劉銘傳“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久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

    劉銘傳故居位於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的大別山區末端大潛山北麓2公里處。 劉銘傳晚年自號“大潛山人”,可見他對故鄉的懷念。

    占地面積近百畝,四周築有內外兩道深深的壕溝,壕溝內的水是從大潛山引來的金河水。四周的圍牆用石頭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橋(現已改建為石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七間,舊時住有兵勇保護圩子。

    過外吊橋進圩,便是內壕溝,再是吊橋和門樓。進入內壕溝,才是劉銘傳家族居住的內宅。正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是迴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主要為女眷居所,正廳大門面對外壕溝的月牙塘,月牙塘的兩尖角內弦是一個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劉銘傳故居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大廳北面又有一座兩層五間的“鋼叉樓”。據說,故居的對面大潛山側有一“老虎洞”,故而特建“鋼叉樓”用於“壓邪鎮圩”。

    “盤亭”是劉銘傳專為陳列國寶“虢季子白盤”特地建造的。位於“鋼叉樓”的後面,它四面環水,只有一座石橋可以相通。1950年元月,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先生親自護盤進京,將“虢季子白盤”獻給國家。從此,這件“虢季子白盤”一直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盤亭”北面的九間廳,是劉銘傳居家時宴客會友的場所。故居的西北有座霸王墩,為古人類的遺址;故居的東南有個大堰,是當年為建造故居取土燒磚瓦形成的一大片水面。堰中有小島兩座。較小的那座小島正好位於九間廳後,曾經是劉銘傳居家時的彈藥庫。大島上面是一座讀書亭,僅架一座棧橋與外相通。

    遺骨墓園

    2011年4月12日,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遺骨在其家鄉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大潛山安葬,海峽兩岸上千名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及劉氏嫡系後裔、劉氏族人等來賓參加了安葬及公祭儀式。 安徽省肥西縣政府還斥資2000多萬修建了劉銘傳墓園,建於肥西縣境內海拔高大的大潛山北,借山建陵,墓園高達146米,占地3.34公頃。此次劉銘傳遺骨就安葬在這座墓園內。劉銘傳逝世至2011年的115年間,他的遺骨曾歷經六次搬遷,現存放於合肥其後人家中。除了此次在肥西縣的安葬外,劉銘傳的一部分骨灰還將安葬在台灣。

    銘傳大學

    台灣銘傳大學是一所由家族興辦的私立大學,校名是為了紀念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銘傳大學由包德明博士與李應兆博士共同創辦,於1956年開始籌備,1957年批准設校,並由包德明擔任校長,原名為“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為台灣最早設立的女子商業最高學府,也是台灣著名的“新娘學校”之一。

    命名軍艦

    2016年6月,中國台灣向美國購買二艘佩里級護衛艦,派員赴美接艦,規劃,未來兩艘護衛艦將命名為“銘傳”與“逢甲”,紀念清末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與抗日名將丘逢甲。

    劉家祖籍江西進賢。據《劉氏宗譜》記載:“始祖賽公,江西進賢縣紫溪村人也。”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陳友諒農民起義軍進入江西,戰亂頻發。劉賽遂隨大流“跑反”到合肥西鄉,後定居大潛山下。

    劉家世代務農,銘傳父劉惠,母親周氏,生6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

    1997年《台灣第一巡撫》張國立 飾 劉銘傳/1997年《一品夫人芝麻官》張國立飾演劉銘傳

    2004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劉德凱 飾 劉銘傳

    2007年《台灣1895》劉德凱 飾 劉銘傳

    2014年《龍飛鳳舞》蕭大陸 飾 劉銘傳

  5. 2018年8月24日 · 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就開始積極在臺灣推行洋務運動首先是臺灣建省把福建巡撫改為臺灣福建巡撫臺灣府改為臺南府轄嘉義縣安平縣原臺灣縣改名)、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東直隸州卑南廳改設);在臺灣中部增設臺灣府下轄苗栗縣析自新竹縣)、臺灣縣今臺中市臺灣府的附郭縣)、彰化縣埔里社廳雲林縣析自嘉義縣);臺北府下轄宜蘭縣基隆廳淡水縣新竹縣, 1894 年在大嵙崁(今天桃園大溪)增設南雅廳。 劉銘傳也積極進行交通建設,最具代表性的是興建鐵路,他原本計畫從基隆興建至臺南,本採官督商辦的方式進行,結果反應冷漠就收歸官辦;1887 年 7 月開始興建大稻埕到基隆段, 1891 年竣工; 1888 年大稻埕到新竹段也開始興工,1893 年竣工。

  6. 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咸豐4年(1854)帶領鄉團練參加討伐太平天國戰役,授千總職。光緒7年(1881)累陞至一等男爵。光緒10年(1884)法軍侵臺,奉光緒帝之命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7 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咸豐4年(1854 ...

  7.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