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日 · 上墳祭祖是古來有之的傳統習俗是我國傳承孝文化的重要形式其承載了人們追本溯源不忘本心懷感恩尊老敬老維繫家族情感等諸多傳統內容對於家庭以及社會都有着重要意義。 祭祖文化也使人們的內心得以寄託,無論身在何處,內心永遠有家可依。 作為古老的節日,在清明節祭祖期間,流傳着很多的習俗與講究,這些內容使我們將孝更加具象地表達出來,這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 清明節將至,農村老人們常念叨 「墳前3不供,子孫不受窮」 ,你知道具體是哪些內容嗎? 老輩規矩要懂,別犯了忌諱。 墳前3不供. 不供牛肉. 牛肉為常見的畜肉,其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平時很多人都喜歡吃。 不過依照老輩講究,上墳祭祖是不能用牛肉的。

  2. 2024年3月31日 · 為了避免這種不吉之兆古人祭奠祖先時非常忌諱這一類的水果並不會作為供品上供。 4、空心不好的水果. 這一類比較好理解,空心的水果最好不要出現在祭祀中,比如香瓜、蒲桃。 一方面空心即為無心,不尊重、不上心,不得體,與我們要對先人表達緬懷和孝敬之心相悖。 另一方面,空心也與中國人追求圓滿的願望不符。 中空的事物不穩妥,搖擺不定,有些不靠譜的意思。 既然是清明節祭祖,表達我們的誠心,期盼先人保佑我們,所以空心水果實在是不合適出現的。 5、逝者生前不喜歡的水果. 在備辦祭祀用品時,務必避免攜帶逝者生前不喜歡的水果,這是對逝者個人喜好的最高尊重。 這種做法不僅僅是了解逝者口味,更是對其獨特選擇和生活習慣的一種敬意和紀念。 結語:

    • 逝者安葬的禁忌。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準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
    • 葬禮的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重喪,(音CHONGSANG),重,重複,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 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親人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 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戴綠。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麽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3. 2024年4月9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4-09 訊】 近日,奧運金牌得主 全紅嬋 家族在清明節期間舉行規模浩大的祭祖活動被大量轉發。 此舉一經發佈,立即引發網絡熱議。 大家就光宗耀祖這個說法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不同地域網友有不同看法但事實上廣東地區這樣的清明祖先祭祀活動在當地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傳統習俗應該以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對待。 祭祖與家鄉文化. 在廣東地區,清明祭祖長達數百年的歷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每個家族都會在這一天齊聚一堂,秉燭誦經致謝,燃放香燭迎接祖先歸來。 與會成員不僅限於長輩,還會邀請下輩子孫一同參與,通過這樣的集體活動加深宗族凝聚力和傳承文化。 這與北方地區家家自修的傳統不同。 在這樣龐大的宗族體系里,規模宏大的祭祖儀式就是傳統的做法。

  4. 2022年6月4日 ·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放連假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特別提醒端午節又稱為五毒日」,其中有7大忌諱必須遵守包括儘量別去醫院探病出遊忌去海邊勿行房等

  5. 2022年12月27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2-12-27 訊】 默認. 願此去經年,每個深冬臘月,在翹首的期盼里,在喜慶的年味中,歲歲多珍重,一年勝一年。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2022年已接近尾聲。 一夜北風吹落雪,忽而已是臘月天。 臘月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段,正所謂:數九正寒,人心向暖。 當我們邁進臘月門,日子就過得更快了,人們開始忙年,遊子歸心似箭,寒冷的臘月也因此多了幾分生機盎然。 然而,在這忙碌的臘月,講究和禁忌也很多。 俗話說:「進了臘月門,五事莫問人」,老祖宗的忠告,一定要知道。 01. 臘月不借錢. 俗話說:「過年不欠債,欠債不過年。 臘月第一件不能做的事,就是借錢欠債。 既不要往外借錢,也不去向別人開口借錢。

  6. 2020年5月25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05-25 訊】 作者: 梧桐樹邊羽. 默認.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從我們今天的日常來看,對「觀」、「庵」理解是沒什麼問題的,這得益於明清小說的大量知識普及。 「觀」就是指道觀,是道士生活,修行的場所。 「庵」則是尼姑庵,是女性修行者的居住地。 而讓人搞不大清楚的就是「寺」和「廟」的區別,畢竟一般統稱「寺廟」,並沒有人會仔細去區分。 這也和千年以來民俗以及中國人的神仙觀有關係。 在佛道思潮成型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敬的是「天、地、人」,天和地來自浩瀚自然,不必多言,而對人的敬意有「人皇」之說,但是在人皇崇拜之前,古人更崇拜的是自己的先人。 雖然歷經二千年的思想改革和新的桎梏(儒釋道),我們對祖先的崇敬也一直沒有被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