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3月1日 · 根據衛服部的最新統計資料2020年臺灣一共進行了212萬151起手術其中住院手術117萬9,434起門診手術則是94萬717起平均每天5,800多起的手術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動手術的人但即使如此有充足保險意識預先做好規劃的人其實還是不多

  2. 2021年5月1日 · 說到治療,尤其是重大傷病的治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外科手術,而隨著醫學技術不斷演進,許多曾經的「絕症」,如今都能夠透過手術治癒,再加上醫學觀念的普及,以及健保與商業保險的幫助,愈來愈多的民眾選擇接受手術來幫助自己恢復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2000年臺灣共計進行164萬1,329次手術,平均每天都有5,179次;到了2019年,全年手術次數總計217萬6,858次,平均每天6,903件。 放眼世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公開對全球外科手術的最新調查報告,仍然停留在2012年,但數字已經達到十分驚人的3億1,290萬次,相較於2004年增加了2億2,640萬次。 如果按這個數字簡單估算的話,2020年全球外科手術可能有5億3,930萬次之多。

  3. 2021年9月1日 · 臺灣目前在自費項目中有10項特材醫界普遍認為有其優異之處但價格較昂貴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列入健保給付依現況病患或其家屬如果希望使用必須承擔健保差額外的部分費用。 被健保署列在「差額特材」中的項目如心臟科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骨科的互鎖式鋼板,眼科的多種人工水晶體等都是最為常見的自費項目。 (詳情見分篇:心臟科、骨科、眼科)

  4. 2018年6月1日 · 自費檢查費用. 隨著醫學與科學的進步,人體的奧秘抽絲剝繭逐漸展開,一些物理、化學現象作用於人體會產生的反應也大多明瞭,因此各種檢查方式接連出現。 除了最基礎的X光、超音波等檢查外,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掃描(MRI)與正子斷層造影(PET)也日漸普及,這些檢查方式健保都有給付,不過前提是醫師判斷有檢查的必要,如果是健康檢查或者心有疑慮想要檢查的話,就必須要自費了。 除了常見的體外檢查外,基因檢測、內視鏡檢查等具有侵入性或採取樣本的檢查也相當常見,尤其是現代醫療講究精準治療、標靶藥物與基因療法等,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因此當出現這類需求時,我們就必須進行相關檢查,而這類檢查項目往往必須自費。

  5. 2019年12月1日 · 一般醫療險的給付範圍通常是手術費與病房費但是這些自費項目通常並不列入手術費項目倒更常出現在手術雜費項目裡因此在面對自費項目時實支實付醫療險才是首選。 照理來說,最常接觸到這些資訊的醫療人員,是最有危機感的。 但邱美鳳的經歷卻告訴她不是這麼一回事,許多醫生反倒認為自己不會有需要用到這些器材的一天,也因此許多醫生並沒有購齊醫療險,又或者是沒有做好完整的保險商品配置,又或者是自己買了卻沒有幫家人做好規劃。 但他們真的不需要嗎? 邱美鳳還在醫院工作時的前同事,在她轉入保險業後仍然保持聯繫,當邱美鳳提出想做保單健診時,她卻表示已經有完整的保障,因而拒絕。 沒想到五年後,邱美鳳卻聽到了她的媽媽心臟需要裝支架的消息,而前同事知道後臉色立即大變,因為她的媽媽並沒有保險,必須自行籌措醫藥費。

  6. 2017年5月1日 · 健保收入的成本費用係依據財政部每年公布之年度執行業務者費用標準計算不同醫療類別及不同收入項目皆有不同的標準諸多診所經常因此計算錯誤。 醫療診所所得申報有3種方式. 1.核實認列. 診所平時依實際收支入帳,依實際產生所得認列申報。 實際收入-實際成本及費用=所得. 2.書面審查. 依照診所結算申報的收入,乘以表格中的書審純益率,計算出課稅所得額。 (所得=申報收入×書審純益率) 依照診所結算申報的收入,乘以表格中的書審純益率,計算出課稅所得額。 (所得=申報收入×書審純益率) 適用條件: (1)依法設帳記載並辦理結算申報者。 (2)申報或自行調整之純益率達上列各該業書審標準以上者。 (3)醫師業已加入健保或有訪(函)查收入資料者。

  7. 2021年1月1日 ·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於2020年11月二度開會討論健保費率審議案日前做出2案併陳決定方案1是費率由現行4.69調至4.97%,另一方案則是將費率定在5.475.52最終將交由行政院拍板定案。 以目前看來,「健保漲價」勢在必行,此舉將會對目前市面上的商業健康保險產生哪一些影響? Q1:自1995年健保實施後,臺灣商業醫療保險市場有哪些改變? 國泰人壽商品部協理 翁建勳: 臺灣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經濟狀況、人口結構比例、政府重大政策等,其中全民健康保險為關鍵因子之一。 全民健保保障了民眾所需的基本醫療服務,民眾亦逐漸仰賴以商業保險彌補健保部分負擔缺口、強化保障並加強醫療品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