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0日 · 近半世紀總統戲院今結業網民不捨我嘅童年回憶。 (吳浩南攝) 新寶院線早前 在社交平台發布帖文宣布旗下銅鑼灣總統戲院將於今日( 30 日 ...

  2. 2024年4月30日 · 1966年開業的總統戲院至今經營逾半世紀其所屬的新寶院線早前突然在社交網站宣布消息形容為光榮結業並感謝大家支持連日有大批戲迷到場購票看電影當中不乏手持戲票與戲院名合照同行者跟戲院售票大堂自拍的觀眾亦有人專誠到場紀錄戲院地下外貌位於謝斐道的總統戲院是本港目前僅存的少數單幢式戲院新寶院線日後只剩下旺角新寶戲院及屯門凱都戲院。 影迷到場購票和拍照留念 . +12. 本地. 近半世紀總統戲院今結業 網民不捨:我嘅童年回憶. 本地. 九展重建|商場營運至6月30日 店舖陸續停業貼出搬遷啟示【多圖】 總統戲院 光榮結業 電影 戲院 新寶院線. 留言 專區. 銅鑼灣總統戲院將於今日 (30日)結業,《am730》記者早前到訪售票大堂時,仍未見張貼有任何關於結業的通知。

  3. 2024年4月30日 · 新聞. 2024-04-30 04:31:45. 中女萬歲: 彭晴. 日報. 銅鑼灣總統戲院結業分享銅鑼灣總統戲院結業我是港島人上學行街吃飯通常在是銅鑼灣小時候總統戲院是光顧的電影院以前它是在景隆街和謝斐道的交界 (即現在是萬寧的地點),戲院的售票部買票是劃票的當時也保留了這種戲票很久直至去外地讀書! 它是電影院外,也是充滿娛樂的地方,記得在大堂內有座巨型的體重機,有個很大的玻璃燈箱,印象中有個像波板糖形狀會旋轉,放入硬幣後燈箱會亮燈,之後吐出一張體重和運程的小卡,站在那裡跳來跳去像去了遊樂場一樣。 戲院外的街邊檔,總會傳來陣陣燒魷魚的氣味,亦有雪糕車售賣雪糕,冰木瓜,也有售賣竹蔗和馬蹄,令人垂涎三尺。 當然小食部有售的爆谷亦非常吸引,但是我通常只能用眼睛欣賞!

  4. 2024年5月6日 · 近日,香港再度傳來令人唏噓的消息 — 位於新蒲崗的嘉禾啟德和位於銅鑼灣的總統戲院十日內相繼結業。 這兩家電影院的結業,再次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香港電影文化現狀的深刻反思。 疫下4年16間戲院倒閉. 回顧過去數年,戲院結業的情況似乎已經成為了常態。 從2020年初至今,短短4年多時間,香港就有16家戲院相繼結業。 其中11家更是在疫情3年間關閉,當中最轟動的要數的,莫過於在香港屹立逾36年的龍頭戲院品牌的UA Cinemas (娛藝院線)於2021年全院線共6間戲院結業。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 首當其衝的,當屬新冠疫情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沖擊。 在疫情期間,戲院被迫長期停業,原本的票房收入大幅減少,令許多影院難以維持正常經營。 即使在疫情過後,本港電影院業也未有回暖跡象。

  5. www.am730.com.hk › column › 新聞向JP說再見 | am730

    2017年4月25日 · 2017-04-25 06:00:00. 亞里叭叭: 亞里安. 向JP說再見. 分享: 一星期前,大家向JP銅鑼灣說再見,其實,我們不是早已向銅鑼灣說再見嗎? 曾幾何時當Causeway Bay仍是銅鑼灣所說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街小巷仍可找到很多很多唱片店舖戲院仍是一座座獨立建築物之時銅鑼灣就好比香港的涉谷一樣2004年人山人海推出第二張合輯The Good The Bad & The Gay》,副題為「The Future Of Tung Lo Wan」,有誰想到,當年今日,銅鑼灣的未來,竟會由Causeway Bay變成「Causeway 悲」?

  6. 2022年9月8日 · 2022-09-08 04:31:47. 日報. 屹立半世紀不敵屋宇署規定 元朗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中秋後拆卸. 分享: 元朗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中秋後熄燈。 (大同老餅家IG圖片) 七、八十年代見證香港經濟起飛的一個個霓虹燈牌買少見少,繼油麻地「冠南華」霓虹招牌拆卸後,近80年歷史的大同老餅家也宣布,懸掛超過半世紀的兩層高霓虹招牌,因須配合屋宇署新條例,無奈於中秋後1至2個月內拆卸。 餅家今年仍按傳統搭建中秋牌樓,歡迎市民把握牌樓配合霓虹招牌的中秋畫面留影。 餅家仍按傳統搭建中秋牌樓。 (IG圖片) 大同老餅家1943年開業,以中式糕餅聞名,自六十年代起已裝設兩層高的霓虹招牌,每晚5時半亮燈,成元朗地標之一。

  7. 2019年7月11日 · 2019-07-11 05:15:00. 養魚戶傳承產業文化近半世紀未言休. 分享: 香港由小小漁村變成今日的國際都會,發展步伐從未止歇,但傳統的塘魚養殖文化,面對時代及市場環境變遷,仍得以保留在城中一隅,靜待大家流連細味。 大半生都在元朗大生圍養殖塘魚的馮香蘭 (圖、SCMP),是守護着這本地產業的有心人之一。 她說要讓大家知道,在香港的後花園,仍然有美麗及打理得清潔乾淨的魚塘。 用傳統養殖技藝. 馮香蘭自1973年結婚後,便跟隨家翁學習經營魚塘,從未轉行。 她對保存本地塘魚養殖文化,有一份堅持。 她說:「打理魚塘的手法技藝是父傳子、子再傳子的。 這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事業。 」自1981年起,她接手管理三個總共有50畝面積的魚塘。 到今年70歲,這位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的母親,仍不願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