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台北凱撒大飯店 相關

    廣告
  2. 上 Trip.com 搜尋鄰近台北最受歡迎的 staycation 酒店。 真實住客評價、24小時客戶服務,讓您安心預訂酒店及旅館。

    • 機票優惠

      航班遍及5,000多個城市

      上 Trip.com 搜尋更多機票優惠

    • 專享酒店優惠

      新用戶可享額外9折優惠

      只限首次預訂!立即行動!

  3.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凱撒飯店優惠盡在Agoda,查看過百萬心水飯店真實評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4.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priceline.com

    Cheap Rates on Hotels in Taipei at Priceline! Save Up To 40% on Flights, too. Incredible Deals at Priceline® on Hotels in Taipei. Save Big with Exclusive Rates!

搜尋結果

  1. Caesar Park. 级 别. 五星级. 地 址. 台北市. 台北凯撒大饭店为台湾首座五星级国际连锁饭店1973年7月15日正式开幕。 饭店在软硬体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力求专业与高水准的服务品质,叁十多年来一直保有国际饭店的水准。 002年因饭店已发展成熟,故回归自身饭店集团──凯撒饭店之下,於2003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台北凯撒大饭店,并於同年6月进行全面性客房、大厅的内部更新,且突破性地引进多家时尚名品,让饭店更趋多元化。 [1] 台北凯撒大饭店位于台北火车站正对面都市核心地带,连结台铁/高铁/捷运/公车/长途客运五铁共构重要交通枢纽。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人际关系
    • 主要作品
    • 人物争议
    • 后世纪念
    • 艺术形象

    清朝晚期重要政治人物

    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 [46],又有“西太后”“老佛爷” [26]等称呼。中国晚清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一说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因生下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至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清王朝获得暂时的稳定。同时兴起的洋务运动,使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慈安暴卒、奕䜣被免后,慈禧得以独掌大权。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定东陵。 [25]谥号长达二十三字 [177],简称“孝钦显皇后”。

    慈禧一度垂帘,三次训政 [173],前后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是清朝同光两朝的实际统治者。 [25]围绕着她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外学界也有着不同的讨论。 [11] [151]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创作也延续至今。 [64]

    入宫得宠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叶赫那拉氏生于京师(今北京市)。她出身在一个镶蓝旗满洲(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母以子贵”,被抬入镶黄旗满洲 [154])军功世家的支流(关于慈禧的家世详情,参见“人际关系”目录),曾祖父吉郎阿任户部员外郎,祖父景瑞做过刑部郎中,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太广道。 [11] [33] [121] 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颁布选秀女诏书,次年(1852年)二月,十八岁的慈禧由镶蓝旗佐领恩祥选送入宫,参加八旗选秀,被咸丰帝赐号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六日,晋封懿嫔(“懿”在满文中作“nesuken”,意为“温和”“安懿”)。十一月三十五日,以协办大学士贾桢为正使、礼部左侍郎肃顺为副使,行册封懿嫔典礼。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她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母凭子贵,在同月二十四日晋封懿妃。十二月初一日,以大学士彭蕴章为正使、礼部尚书瑞麟为副使,行册封懿妃典礼。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初二日,晋封懿贵妃。从此,她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即慈安太后)。 [11] [33]十二月十三日,以大学士裕诚为正使、内阁学士黄宗汉为副使,行册封懿贵妃典礼。 当时,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清朝,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自此她开始干预朝廷政事。

    辛酉政变

    主词条:辛酉政变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由广东挥师北上,长驱直入,攻陷大沽,陈兵天津,京师受到严重威胁。清廷上层乱作一团,咸丰帝束手无策,时而要“御驾亲征”,时而又策划遁逃。懿贵妃认为,“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尊周室东迁(指周平王东迁事),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速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懿贵妃的这一主张颇有主见,但未被采纳。当通州八里桥之战的败讯传来后,联军进逼北京城下,懿贵妃随咸丰帝等人仓促北逃热河避暑山庄。在避暑山庄,她“披览各省奏章”,议论朝政得失,这些举动渐渐引起了咸丰帝及其亲信肃顺等朝臣的不满。肃顺甚至劝说咸丰帝像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那样杀掉懿贵妃。咸丰帝“濡需不忍”,没有按他的意见办。此后,懿贵妃“声势大减”,对于他人的请托,不敢轻易许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热河去世,载淳即位,即同治帝,定年号“祺祥”。同治帝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到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五日,又分别尊上徽号为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 [11] [138]此后,慈禧也被称为“西太后”“西佛爷”,到同治末期开始,还被称为“西老佛爷”(关于其称“佛爷”的时间及变化,见“人物争议-称老佛爷”部分)。 咸丰帝在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后世称之为“顾命八大臣”;又给皇后和皇太子(由载淳生母懿贵妃代管)两枚代表皇权的图章。同治帝登基后,发布谕旨,均由赞襄政务王大臣草拟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发下。上曰“御赏”二字,下曰“同道堂”三字作为符信。慈禧则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代行皇帝的职权。当时人称这种体制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 对于这种政治格局,慈禧仍感到很不满足,她一心想的是垂帘听政,大权独揽。而以载垣、肃顺为首的辅政大臣则坚决反对慈禧干预政务,以为这样做既与祖制不符,也违背了大行皇帝的遗诏。这两股政治势力之间,已经隐藏着深刻的矛盾。而在这两派之外,还有以远在北京的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一股政治势力。载垣等人为了独揽大权,对奕䜣也极为排斥。慈禧对此感到非常不满,她首先说服慈安,然后派人和奕䜣取得联系。于是奕䜣不顾载垣等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无庸前赴行在”的上谕,请求叩谒梓宫。八月初一日,奕䜣到达热河,哭祭后,慈禧太后传旨召见,载垣等极力阻挠,声称“叔嫂当避嫌疑,且先帝宾天,皇太后居丧,尤不宜召见亲王”。但慈禧坚决要见,多次派太监传旨。奕䜣为表清白,请端华作陪,端华目视肃顺,肃顺笑着说:“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于是,奕䜣单独进见,和慈禧、慈安秘密策划从载垣等手中夺权。奕䜣认为,热河是载垣等的势力范围,要除掉他们,非回北京不可。慈禧担心外国人出面干涉,奕䜣满有把握地说:“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可见,奕䜣在赴热河行在之前,已同列强驻京使节磋商,作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这次密谈,长达两个多小时。在一切安排就绪之后,奕䜣离开热河,连夜赶回北京。 慈禧与奕䜣密谈后,政变正在加紧策划。 [154]八月初六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更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同心辅弼一切事务。慈禧看后,非常高兴,召载垣等面谕照所请传旨。载垣等却以祖宗旧制向无皇太后垂帘之礼为理由,坚持写明发上谕痛加驳斥,并由焦佑瀛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稿,送交慈禧。慈禧将它和董元醇的原折留下,不予发抄。慈禧召见载垣等人,载垣等怒形于色,说他们是“赞襄皇上,不能听太后之命”,并指出“请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事”。慈禧被气得面色青紫,两手颤抖,年幼的同治帝吓得直哭,把慈禧的衣服也尿湿了。慈安从中调停,劝双方“留着明日再说”。 第二天清晨,慈禧没有传旨召见。载垣等以“搁车”相威胁,发下的折件,他们拒绝开视,说:“不定是谁来看。”到了中午,慈禧才将董元醇的奏折和焦佑瀛所拟谕旨发下照抄。载垣等要求钤用图章,慈禧也照办了。载垣等始“照常办事,言笑如初”。载垣等以为,慈禧已经向他们屈服,不再把她放在心上。而慈禧则利用对方的麻痹,积极进行政变的准备。九月十八日,慈禧太后就在热河行宫让她的妹夫、咸丰帝的异母弟醇郡王奕譞草拟谕旨,准备回北京后发布。 根据奕䜣在热河时一同商定的日程,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的梓宫从避暑山庄启运回京。慈禧、慈安和同治帝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恭送梓宫上车后,就从小路先行,同行的有载垣、端华、景寿、穆荫。肃顺则和奕䜣等随梓宫后发。赞襄政务王大臣中的三位核心人物——载垣、端华、肃顺,被巧妙地分割开了。 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到达石槽,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胜保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另简近支亲王辅政。二十九日,慈禧一行进德胜门回宫。三十日,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联名上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以振纪纲而防流弊。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布早在热河就已经拟好的上谕,以不能尽心和议、阻挠咸丰帝回銮、反对太后垂帘等罪名,将载垣、端华、肃顺解任,令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处。接着,慈禧太后又以载垣、端华“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行阻拦”,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不久,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赐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均被革职。据说肃顺在临刑前曾叫嚷道:“再没有想到上了小娘们儿的当” [140]。之后,慈禧等决定改年号为同治,以翌年为同治元年。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1861年12月2日),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前往养心殿,举行垂帘听政大典。奕䜣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11]此后持续二十年的“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正式形成。

    两宫垂帘

    •短暂的“中兴” 主词条:同治中兴 慈禧与慈安掌握最高权力之后,她在政治上清除“肃党”,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派奕䜣为议政王之外,又派奕譞掌管神机营,训练精兵。此外她根据奕䜣的建议,申谕中外臣工,要他们对朝廷的用人行政,如有所见,务当切实直陈,毋得稍存畏匿隐忍之见。这一时期,慈禧对奕䜣十分信任,而奕䜣之任事,则“委权督抚,朝政号为清明,颇采外论,擢用贤才,能特达者,不为遥制”。因此,清廷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组织的地主武装湘军、淮军和楚勇等,勾结列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的苗民、回民起义,使清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在统治集团内部,慈禧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海军、陆军,开办一些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加强清朝的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慈禧、慈安与奕䜣同心协力做出的这些政绩,被时人称为所谓的“同治中兴”。 •叔嫂斗争 随着慈禧地位的巩固,她和奕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1]同治四年(1865年)发生的“蔡寿祺事件”实质上揭开了慈禧与奕䜣争夺权力的序幕。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四日,翰林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䜣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并要他“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蔡寿祺所劾各款,大多无实据。他的折递上后,慈禧并未立即发下,而是作“留中”处理。据《越缦堂日记》记述,在奕䜣朝见时,慈禧对他说:“有人劾汝。”并把折子给奕䜣看。奕䜣不致谢,只是追问:“何人?”慈禧说:“蔡寿祺。”奕䜣失声喊道:“蔡寿祺非好人!”想要将其抓捕审讯。慈禧、慈安颇为愤怒,即日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等,想要以重罪处置奕䜣,但诸臣请求先行查明再定罪。随后大学士倭仁、周祖培等在内阁讨论,并召蔡寿祺追供,最后在初七日具折覆奏,认为蔡折所言没有实据,又说恭王如果严以律己,如何会屡屡招致非议,所以蔡折所列各项罪名未必是空穴来风。倭仁等人模棱两可的覆议折递上后,当即被慈禧召见。 [154]慈禧交给他们一份错字连篇的朱谕,指责奕䜣道: 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中胡谈乱道。 在一通批判后,慈禧谕令革去他的一切差使。这道朱谕,经周祖培等人修改后,当日由内阁颁发。这种做法,遭致许多亲王和大臣的反对。如在朱谕发布次日,惇亲王奕誴上书慈禧,说:“恭亲王自从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曾听说有什么明显的劣迹,只是在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有诸多不检之处,终究没有让臣民共见共闻。而他被参劾的各款罪名,查办又无实据,如果马上将其罢斥,我私下担心传闻中外,议论纷纷,对朝廷用人行政,似有不小的关联。”于是请求“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当天,慈禧召见孚郡王奕譓及军机大臣文祥等三人,令传谕王公大臣、翰詹科道第二天在内阁会议,将惇王、蔡寿祺的奏折下发,并对文祥等表示,一切“均无成见,总以国事为重”,如果“君等固谓国家非王(奕䜣)不治,但与外廷共议之,合疏请复任王,我听许焉可也”。于是,北京城内盛传慈禧怒气已消,对奕䜣仍然信任。宫中甚至传说,恭亲王将再行辅政。但在会议之前,慈禧召见倭仁、周祖培、瑞常、万青藜、基溥、吴廷栋、王发桂等人时,转而严厉批评奕䜣“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要求倭仁等“为我平治之”。等到召见后,倭仁等至内阁与王公大臣等会议,转述了慈禧的意见;文祥也转述了昨天慈禧召见时的谈话。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让诸臣相顾愕然,无所适从,不能成议。而初八、初九两天的召见都是由钟郡王奕詥领班,故双方都要钟郡王作证,奕詥竟说“(两种态度)固皆闻之”。于是诸臣议论纷纷,猜不透慈禧心意,只得定于三月十四日再议。 三月十三日,醇郡王奕譞自东陵赶回北京,急上一疏为奕䜣求情,请求慈禧宽其既往,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慈禧将这一奏折也发交王大臣会议。十四日,王大臣等再次在内阁会议,仍然议论纷纭。倭仁按照前日慈禧的面谕,起草了一份疏稿,认为醇王等疏可置勿议。肃亲王隆懃等则赞同醇王的意见,写成另一疏稿,许多人表示赞同。倭仁不得不四次修改自己的疏稿。后来,军机大臣名列于倭仁折;礼亲王世铎及王公宗室大臣七十余人则署名于肃王折;都察院、宗人府别有折;内阁学士殷兆镛、潘祖荫,给事中谭钟麟、广成,御史洗斌,学士王维珍等均有折上呈。在诸臣为奕䜣鸣不平的同时,一些驻北京的外国使臣“亦询军机事所由”,表现出对奕䜣事件的关切。慈禧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遭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而且会引起外国的干涉。既然惩儆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顺水推舟,于十六日发布上谕:恭亲王奕䜣著即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慈禧颁布的这道上谕,虽然部分地恢复了恭亲王的职务,但是却没有让奕䜣进入军机处。因此,群臣仍诸多不服,不时有人上折,慈禧遂在四月十四日以奕䜣因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理由,让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议政王名目则不再恢复。因此,奕䜣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 慈禧在实行垂帘听政之后,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与臣工直接对话,而需要由太监转达,这样就使太监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其中最不知检束者为安德海。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违反祖制、擅出宫禁,在未携带任何公文的情况下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行至山东之后,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人将安德海一行扣留,并急速派人至京师请旨。慈禧闻讯之下,惶骇无措,而慈安乃召奕䜣等人议之,决定将其就地诛杀。处死安德海在当时是很得人心的,丁宝桢因办理此案得力,成为一时风云人物。而在清廷内部,两宫之间芥蒂日深,慈禧迫于时论,不便公然为安德海开脱,但对慈安与奕䜣的处置深为不满。 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同治帝已经十七岁,理应册立皇后。在皇后人选的问题上,慈安倾向于户部尚书崇绮之女,而慈禧则执意立员外郎凤秀之女为后,于是由皇帝自行选择。结果皇帝同意了慈安的意见,立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后,选凤秀之女沙济富察氏为慧妃。亲生儿子不听自己的话,而听命于慈安,此事使慈禧十分生气,因此于婚后告诫同治帝说:“凤秀之女,屈为慧妃,宜加眷遇。皇后年少,不娴宫中礼节,勿常往其宫,致妨政务。”并且还命太监对皇帝的行踪予以监视。这种粗暴的干预,使同治帝非常苦恼,也更使他日益疏远慈禧。 •撤帘与二次垂帘

    •掌权初期

    两宫垂帘之初,慈禧在奕䜣等人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采用奕䜣提出的“借洋兵助剿”的政策,讨好英、美、法列强,组织“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自同治朝起,慈禧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还亲自过问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所派调查官员胡瑞澜徇私包庇、社会舆论声势浩大的情况下,下令此案提交刑部详审,最终使得这桩拖了三年之久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 •掌权中期

    光绪帝即位后,慈禧开始了与慈安的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同治年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就入侵并且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又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慈禧等深感新疆的存亡事关重大。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命令各省协饷支应,以支持西征。光绪四年(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失地;光绪七年(1881年),通过曾纪泽与俄国的直接谈判,以及左宗棠军作为后盾,清政府收复伊犁大部分地区。同年,慈安突然去世。三年后,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以奕䜣“萎靡因循”为由,免其一切职务,又将其余军机大臣罢免,开始独揽朝政。

    在光绪十年(1884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在取得镇南关之战胜利后,决意“乘胜即收”,下令撤军,授权李鸿章与法国谈判,最后签订《中法新约》。

    中国

    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后,入京觐见同治帝和两宫太后的曾国藩私下曾对幕僚赵烈文回忆:“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奕䜣)、文(文祥)、宝(宝鋆)数人,权过人主。” 章太炎在慈禧七十岁寿辰时撰联讽刺道:“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垠日,每逢万寿祝疆无。” 戊戌变法时任礼部主事的王照曾言简意赅地指明:“方家园者,京师朝阳门内巷名。慈禧、隆裕两后母家所在也。恭忠亲王奕䜣曾言,我大清乃亡于方家园。” 慈禧死后不久,文人们写了一首清宫词,概括了她的一生:“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鸾仅隔晨。” 曾担任陆军部大臣穆尔察·铁良幕僚的恽宝惠曾道:“慈禧太后之为人,阴鸷而多智谋,对满汉大臣能恩威并用,权不旁落,绝非一般妇女所能及。”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不幸穆宗即世,孝贞皇后崩,孝钦皇后听政久,稍稍营离宫,修庆典,视圣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顾窃窃然有私议者,外侮迭乘,灾祲屡见,非其时也。不幸与德宗意恉不协,一激而启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晚乃壹意变法,怵天命之难谌,察人心之将涣,而欲救之以立宪,百端并举,政急民烦,陵土未乾,国步遂改。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蔡东藩《清史演义》: •独信用曾国藩,实为慈禧之卓识,畀以重任,言听计从,卒能削平大难,戡定东南,清之不亡于洪氏,慈禧与有力焉。 •慈安太后秉性冲和,倡言归政,无可讥议;慈禧太后犹在试验之期,一切用人行政,皆几经审慎,故称颂者多而毁谤者少。训政十年,东南戡定,西北渐平,两宫之力居多焉。 •至若慈禧太后之所为,一经叙述,并未周内深文,而已觉强悍泼辣,仿佛吕武,非经绅商之电争,江督之抗议,各国使臣之反对,几何而不如吕后之私立少帝,武后之擅废中宗也。夫慈禧以英明称,初次垂帘,削平大难,世推为女中尧舜,胡为历年愈久,更事益多,反不顾物议,倒行逆施若此? •迨联军入京,仓猝西走,犹必置珍妃于死地,然后启程,妇人情性,辄蹈偏端,爱之则非常宠幸,虽为所播弄,至身败名裂而不恤;恶之则非常痛恨,当艰难困苦之遭,且出一泼辣手段,殄绝私仇,以泄昔时之忿。……天道无凭若有凭,叶赫亡清之谶,其信也夫! •慈禧后之喜谀好奢,曾见近今印行之《清宫五年》记,……拳匪之乱,联军入京,为慈禧后一大惩创,至回京以后,不思发愤图强,犹恋恋于珠宝首饰,宝非所宝,不亡何待? •隆裕后尚无亡国之咎,不过慈禧当国数十年,天人交怨,特假隆裕以泄其忿耳。慈禧考终,不及见逊位之祸,慈禧其亦幸矣哉!

    外国

    宣统帝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说:“世人给慈禧太后的评价完全是两个极端,有的人认为她有着高超的政治艺术,使得一个庞大的朝廷在没有天子的情况下还能继续运转,而有的人认为,慈禧太后要对清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持后一种看法,而据我所知,西方社会对慈禧的看法却大多数是第一种……。” [149]在《紫禁城的黄昏》中,他还记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中译版作伊丽莎白,应为误译或原文讹误)的言论:“慈禧比我强多了,我只是一个既不伟大,也不渺小的人。” 另外,根据一些中文著作(或译著)的记录,还有一些外人对慈禧的看法,今收录如下: ••美国作者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在《中国,长寿帝国》中这样描述慈禧:“少数几个见过这位慈禧的将她叙述为一位个子高挑、容貌出众的女性。她的眼睛好透射着一股灵气,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举手投足间透着由内而外的高贵和傲慢,谈话中,话语里带有不可动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美国作者何德兰在《慈禧与光绪》中描述道:“慈禧身高中等稍矮,可是穿的鞋鞋底正中有六英寸高的方形鞋跟,不知算不算是高跟鞋慈禧身着一身华丽的旗装,不仅漂亮,而且显得她格外的修长而庄严,似乎骨子里就是一个皇太后。她的身材很匀称,无懈可击,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她作为一名杰出女性和统治者的风姿。她的面容与其说是靓丽,倒不如说是活跃动人。她的肤色稍带橄榄色。浓浓的眼睫毛把她的漆黑的双眸衬托得更加动人。” •亚瑟·H·史密斯在《动荡中的中国》中说:“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布莱克伍德氏杂志》评论道:“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最有趣的名人无疑就是被我们称呼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处于每一个带有改革性质的运动的前列,其统治的性质只能从这一时期的性质加以判断。由于意志和感觉缺乏一个赖以遵循的明确中心,外交失败了。它的杠杆找不到支点。于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永远只有依靠军事力量。与太后这么一个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吗?” •英国驻北京公使沃尔特·汤丽的妻子苏珊·汤丽(Lady Susan Townley)在《我的中国笔记》中说:有谁知道慈禧能否在自己花尽心思建造的奢华墓家中长眠吗?又有谁知道是否会有某个新的朝代去洗劫其中的宝藏而装饰它自己的陵墓吗?慈禧日益衰老了!根据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她的身体将会每况愈下,她钢铁般的意志也将变得脆弱不堪,她带有远见的目光也将变得模糊,在她之后,又有谁能够抵抗得住外敌入侵的浪潮,平息得了内部混乱的洪流呢? •美国女画师凯瑟琳·卡尔接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宫内为慈禧画像,她记载慈禧的外貌称:“太后身材匀称,手形纤细优美且保养甚好。面貌端正,耳部轮廓极佳。黑发如漆,整齐光滑地梳成十分别致的发型。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眼睛明亮有神,目光极具穿透力。鼻梁高而直,是中国人所称的‘贵人’鼻形。上唇的线条坚毅果断,大而美的口型极富动感,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下颌较为宽大而又不带任何夸张。所有这些,都显得魅力十足。假如我事先不知道她已将近69岁,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位善于保养的40岁左右的中年妇人。作为一个没了丈夫的女人是不能使用化妆品的,因此太后脸上显露的完全是自然、健康的光泽,可见平时的保养相当用心。加上服装、饰品的色彩搭配十分谐调,更显得容光焕发,顾盼生辉。同时,太后又是一个观察能力敏锐、富有见地的人,因此气度非凡,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 [142]最后她总结道:“美丽、善良、智慧、极富人格魅力,这就是我眼中的慈禧太后。” •曾于19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居留五十余年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在《动荡中的中国》中高度评价慈禧:“身为一个满族女人……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寝宫所在

    •大内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初九进宫,居储秀宫丽景轩,并在此生下同治帝。 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先移居养心殿西耳房的平安室,后随居长春宫,有时在养心殿后殿西耳房的燕禧堂居住。 光绪十年(1884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居储秀宫,并将储秀宫与翊坤宫打通。 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4日,住宁寿宫乐寿堂,以西暖阁为寝室。 •园林 咸丰二年(1852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随咸丰帝居住于圆明园,寝宫为天地一家春(毁于英法联军)。 咸丰十年(1860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居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 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每年夏天居颐和园,冬日反居储秀宫或西苑,偶尔在颐和园过冬。 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居西苑仪銮殿(庚子回銮后更名海晏堂,民国时期改名居仁堂,今不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居西苑仪鸾殿(今怀仁堂)。 •民间

    相关封号

    慈禧在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后,封兰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六日,晋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四日,晋为懿妃。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初二日,晋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同治帝即位,被尊为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五日,尊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 [138]其后慈禧的徽号变化及变化原因如下: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同治帝大婚,加上“端佑”二字。 •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因同治帝亲政,撤帘归政,加上“康颐”二字。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因光绪帝承统并适逢自己四旬“慈庆”(生日),加上“昭豫庄诚”四字。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亲政,加上“寿恭”二字。同年三月,因光绪帝大婚,加上“钦献”二字。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自己的六旬“万寿”,加上“崇熙”二字。

    不富娘家

    在垂帘听政的时期,慈禧太后除了按照惯例给自己家族封了承恩公的爵位之外,并没有给娘家太多关照。因此,清宫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记录说:“慈禧不富娘家。”同时,慈禧积极将本家女性后裔嫁给皇族内的重要支脉。如大弟照祥的独女、二弟桂祥的三个女儿、三弟佛佑的独女等都被她指婚给高等皇族作为嫡妻,其中主要是指婚给近派宗支,后来更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帝,也就是隆裕皇后。这种行为实际上即是希望之后的皇帝尽可能地从其本家女性所出的后裔中遴选。就算与皇位无缘,也可以保证这些后裔的荣华富贵。

    慈禧太后出身喀山系叶赫那拉氏(又作叶赫纳喇氏)。根据谱牒的记载,其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喀山,世居苏完地方,入旗之后被编入镶蓝旗满洲。因苏完属于叶赫境内,所以亦称叶赫那拉氏。叶赫国主系叶赫那拉氏的谱系中并无喀山之人,故而喀山系叶赫那拉氏与叶赫国主系叶赫那拉氏(胜根打喇汉系叶赫那拉氏)并非同族。喀山因功被封至二等子,去世后得谥“敏壮”。其后代承袭一等男爵和两个世管佐领,是镶蓝旗满洲的世家之一。喀山的玄孙喀英阿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扎郎阿,承袭了咯英阿的爵位和佐领;第二子名为吉郎阿(又作吉朗阿),作为世家子弟出仕,仕至户部员外郎。吉郎阿即是慈禧的曾祖父。

    (表格参考资料 [7] [11] [121] [138])

    慈禧早年的文化素养不高,但到中年后,对文史、绘画、书法逐渐有所涉猎,并“工试帖诗”。她经常以所谓“御笔”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传世画作有《富贵图》《鱼藻图》等。且在现代的中国国内书画展中,均有慈禧书画作品展出,有媒体称赞其“画艳惊众人”“竟是绘画高手”或“有非凡艺术才能,尤工于花卉”。不过研究者认为,世间流传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的诸多绘画作品,以及“福”“寿”“龙”“虎”等大字立轴或对联等,并不是慈禧的真迹,而是由亲信缪嘉蕙等人代笔、代书的捉刀伪作。不过,其文化学养与综合素质与清廷的其他后妃相比,仍属佼佼者。 [101]

    名字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 [19]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意。 [5]还有宫中太监称慈禧的小名为“莲儿”。

    出生地

    慈禧的出生地有以下六种说法: •北京,具体位置是西四辟才胡同; •山西长治,具体位置是西坡村; •山西绥远,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安徽芜湖; •浙江乍浦; •甘肃兰州。

    称老佛爷

    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关于慈禧得到“老佛爷”称呼的时间,后世有着各种说法: 1.拜佛坐禅说。《清朝野史大观》载:“孝钦后政暇,曾作观音妆,以内监李莲英为善财,李姊为龙女,用西法照一极大相,悬于寝殿。宫中均呼以老佛爷。”也就是说,因慈禧曾经扮观音照过一张很大的相片,悬挂在寝宫之中,从而宫中上下才皆称呼她为“老佛爷”。此说后来曾被清史研究者作为正说经常引用。 2.有人加号说,或称李莲英首称“老佛爷”说。这也是民间流传比较广的说法。其说又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因为有一年北京大旱,慈禧与朝廷官员向如来佛祈雨,只三天雨就来了,李莲英便趁机恭维她好像佛爷一样灵,此后,“老佛爷”这个称号便不胫而走,传遍宫廷内外。另一说是光绪初年,慈禧想二度垂帘听政,但又担心自己威望不能服众,李莲英看在心里,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按照她的模样塑造了一尊佛像,谎称该处有双佛显光的吉兆。慈禧去后,发现万寿寺大雄宝殿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大怒道:“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李莲英忙请她到后殿观赏。慈禧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观世音坐在殿中央。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故作不解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等人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 [8]由此,她再度垂帘听政也心安理得了。 3.沿蒙古习俗说。清末民初文人王无生在《述庵秘史》中说:“宫中称老佛爷,沿蒙古俗也。” 4.自加徽号说。近现代作家蔡东藩在《慈禧演义》中说,在慈禧六十大寿时,“自加徽号,令承值人员等称她作老佛爷,或称她作老祖宗”。 5.帝后徽号说。王浩元在《清宫秘史》中说,“老佛爷三字,乃是满人尊称帝后的徽号”。 尽管上述说法关于慈禧得到“老佛爷”称号的说法各异,但都认为她称“老佛爷”的时间在光绪年间。但根据当代汇编出版的清宫“升平署档案”的记录,慈禧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即两宫垂帘之初,便与慈安一同被称为“佛爷”。且随后开始出现了“东佛爷”(慈安)、“西佛爷”(慈禧)以及合称“两宫佛爷”的称谓。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下半年两宫太后第一次撤帘归政后到光绪初年,出现了“老佛爷”和专属于慈禧的“东佛爷”称呼。到慈安逝世后,对慈禧的记载,基本全称为“老佛爷”。由此可见,慈禧从被称为“佛爷”到独称“老佛爷”的变化,反映的是她从登上政治舞台,到威信不断提高、地位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

    主词条:定东陵

    定东陵是清文宗孝贞显皇后(慈安)和清文宗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因位在咸丰定陵东侧,所以称定东陵。慈安之陵位于普祥峪,慈禧之陵位于菩陀峪,为示区别,慈安陵又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又称菩陀峪定东陵。

    定东陵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时四十二年。两陵并排,规制相同。两陵规制在孝东陵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神道碑亭和下马碑,质量优良,在皇陵中堪称上乘。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崩逝,九月入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为由,对菩陀峪定东陵进行了重修。隆恩殿、东西配殿、方城、明楼均拆除重建,并对其余建筑揭瓦大修,历时十三年,至慈禧临死前几天才全工告竣。重修后的慈禧陵更显金碧辉煌。

    慈禧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葬入地宫。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闻的孙殿英东陵盗宝案,慈禧陵墓内的金珍玉宝被洗劫一空,如翡翠西瓜,以及慈禧临终时口含大如鸡蛋的一粒夜明珠。 [6]1979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对其地宫和内棺进行了清理。今慈禧陵地上建筑和地宫向公众开放。

    文学

    •德龄《慈禧御苑外史》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 •蔡东藩《慈禧演义》《清史演义》 •高阳《慈禧全传》

    影视剧

    •电影 •电视剧

  2. 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简称OSU,是一所位于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的公立研究型赠地大学。其创建立于1870年,是最早加入美国大学协会的成员之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 该校位列2024年U.S. 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第43名。俄亥俄州立大学最初被称为俄亥俄农工学院,专注于农业和机械 ...

  3. 7-11(日语:セブン-イレブン)便利店(商标中的表记方式为:7-ELEVEn)7-Eleven品牌原属美国南方公司,2005年成为日本公司。Seven&I Holdings公司是Seven-Eleven Japan公司、Ito-Yokado公司、Denny’s Japan公司在2005年9月合并成立的新公司。1927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创立,7-Eleven的名称则源于1946年,藉以标榜营业 ...

  4. 北京超极合生汇是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商业综合体,紧邻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毗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公园商业模式,京北超大体量商业融合体,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拥有16米深室内潜水馆、约3000平方米的大型泵道公园以及室内外攀岩场所。以及21区HOPS街区,停车位5000余个。北京超极 ...

  5. 马英九,男,客家人,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湖南省湘潭县(一说湖南省衡山县)。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81年踏入政坛,曾任台湾“法务部”部长、台湾陆委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北市市长等职。

  6.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依据长城形成了长城文化。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