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北工場 ,是 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的鐵道車輛組裝、維修保養工廠,1934年遷移至 松山新廠 原有廠區逐漸改做鐵道部其他單位辦公處所或陸續改建為鐵道部員工宿舍原有廠房至今幾乎已拆除而不復存今日所稱的臺北工場為1909年臺北工場東擴廠區時所建的車輛修理工場」,戰後主要改作為 交通部 臺灣鐵路管理局 禮堂使用,於2005年指定為 臺北市市定古蹟 。 設立緣起 [ 編輯] 日治時期初期鐵道車輛組裝、維修保養工作,曾短暫使用大稻埕「臺北停車場」機關庫,而後亦借用「臺北兵器修理所」部分廠房。 1899年「臺北兵器修理所」改為「臺北砲兵工場」,隔年1900年「臺北砲兵工場」移交給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作為鐵道工場使用 [1] :52-53 。

  2. 2024年3月17日 ·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 是位於 臺灣 臺北市 信義區 的鐵路關聯設施,於 日治 昭和 10年(1935年)10月30日成立,初落成作為「 台北鐵道工場 」使用, 戰後 更名為「 臺北機廠 」,為 臺鐵 主要的 車輛 維修基地 ,見證臺灣鐵道發展歷史及跨世代工業技術傳承 [1] 。 2012年臺北機廠遷至 富岡車輛基地 ,原廠區則在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人士奔走下全區保留,自2015年3月15日指定為 國定古蹟 ,指定保存範圍為16.79公頃 [2] 。 2019年8月15日在此成立 國家鐵道博物館 籌備處,刻正進行場域及建築分區修復活化工程,逐步轉型以博物館的樣貌重生 [3] 。 歷史 [ 編輯] 即將完工的臺北鐵道工場(攝於1933年5月) 臺北鐵道工場落成時的空拍圖(攝於1934年)

  3. 2024年4月6日 · 台灣電影. 17 種語言. 條目. 討論. 臺灣正體. 工具. 臺灣電影 是指 臺灣 生產、製造的 電影 ,始於 日治時代 ,並與各時代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當代的 台灣 社會具 多元文化 底蘊、 自由 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 電影 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並在 華語 電影版圖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3] [4] 。 台灣將自產電影稱為「 國片 」,即國產片之意,但此用法僅用來指1945年 中華民國時代 後、或1949年 兩岸分治 後的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史 [ 編輯] 主條目: 台灣電影史.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舉辦「少年教育映畫幻燈會」,是首次有電影在台灣播放 [5] 。

  4. 其他人也問了

    • 歷史沿革
    • 歷任首長與董監事會
    • 業務
    • 外部連結
    1978年,行政院新聞局與民間共同集資成立「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
    1989年,更名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資料館」,因電影基金會財力有限,隨後開始由政府編列經費預算,電影資料館成為「由政府編列預算,受政府督導運作」之類似財團法人的機構。
    1991年5月16日,《國家電影資料館設置條例草案》移轉立法院審議,因立法緩慢會影響館務,行政院新聞局決定先依《民法》第61條將電影資料館轉型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1992年,申請加入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成為觀察會員。

    執行長

    1. 王君琦:2020年5月26日-2022年7月31日 2. 李智仁:2022年8月1日-

    董監事會

    第一屆 1. 董事:藍祖蔚(董事長)、楊力州、廖慶松、李烈、黃惠偵、王小棣、楊貴媚、鄭有傑、李泳泉、馬世芳、吳國禎、高文宏、幸秋妙、劉奕成、曾金滿(文化部代表,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司長) 2. 監事:谷玲玲(常務監事)、馬天宗、陳儒修、劉明津(文化部代表,文化部主計處處長) 第二屆(現任) 1. 董事:王時思、楊力州、廖慶松、李烈、王小棣、楊貴媚、馬世芳、高文洪、鄧蔚偉、羅世宏、聞天祥、蔡國榮、曾金滿(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司長)、徐宜君(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 2. 監事:馬天宗、陳儒修、劉明津(文化部代表,文化部主計處處長)

    館藏分類

    (至2022年10月30日止) 藏品共可分為7大類、22分項: 1. 膠片:電影底片、拷貝片、預告片、修下片 2. 攝影類:相紙、正片、負片、幻燈片 3. 紙質類:宣傳海報、創作清冊、文件、圖書 4. 立體物件:電影器材、服裝、道具、獎盃 5. 視訊資料:磁性錄影帶、各式影音與視訊數位光碟 6. 有聲資料:磁性錄音帶(盤式、卡式)、各式聲音數位光碟、唱片 7. 其他電影文物:非電影相關之重要文物

    館藏資料數量

    (至2022年10月30日止) 1. 華語影片共蒐藏19,081部(含紀錄片、短片及台影影片) 2. 外語影片2,905部(含紀錄片、短片) 3. 錄影音帶計88,284捲 4. 圖書13,605冊 5. 中外文期刊140種 6. 海報典藏品15,660幀(含陳子福手繪海報1205張) 7. 印刷劇照35,079張 8. 電影器材539件

    票房資訊

    2016年12月26日,國家電影中心官網開放受理業界人士以會員方式每日查詢票房資訊;2017年1月5日,國家電影中心官網開始針對公眾每月公告上映滿30天以上的電影票房資訊。而蒐集各方回饋意見後,國家電影中心將提出票房公告作業的改進方案,包括以每週公告規畫、研議縮短上映後票房資訊的間隔天數。2017年12月7日起,國家電影中心於每週四公告前週一至前週日正式上映已滿7日之單週票房資訊以及上映以來之累計票房資訊。

    國家電影中心時期官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YouTube上的TFAI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頻道
  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除特别注明外,本段時間均以 二十四小時制 東八區時間( UTC+8 )為準。 2021年臺北電影獎 ,是2021年 臺灣 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表揚年度傑出 臺灣電影 作品與電影工作者。 本屆臺北電影獎共有400件作品報名包括劇情長片51部紀錄片75部短片209部動畫片65部創下歷屆最高的報名件數。 其中以《 無聲 》入圍八項最多,《 同學麥娜絲 》、《 消失的情人節 》與《 當男人戀愛時 》入圍七項居次。 評審團 [ 编辑] 初選評審 [ 编辑] 劇情長片: 李志薔 (導演) 姚坤君(演員、學者) 施立(導演) 陳俊蓉(策展人) 簡麗芬(監製) 紀錄片: 洪淳修 (導演) 許慧如(導演) 蔡崇隆(製片、學者) 賴珍琳(監製、製片、策展人)

    • 2021年10月9日
    • 表揚年度傑出臺灣電影作品與電影工作者
  6. 台北電影節 [1] (英語: Taipei Film Festival )是每年於臺灣 臺北市舉辦的電影節,主要由兩大競賽單元「國際新導演競賽」與「台北電影獎」以及觀摩單元所組成,該影展特色單元是「主題城市」,現任影展主席為知名導演易智言。

  7. 臺北電影獎 ( 英語 譯名: Taipei Film Awards )是臺灣重要的年度電影獎項之一。 創始於1988年原為「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更名為「臺北電影獎」。 歷史. 臺北電影獎的前身是1988年 中時晚報 所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由 焦雄屏 擔任首屆召集人 [1] 。 直到1994年更名為「臺北電影獎」,將獎項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 而在1998年 台北市政府 舉辦的首屆 台北電影節 ,並把該獎項列為電影節的競賽項目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