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臺北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 [5] 。 全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 ,乃臺北正式 建 之始。

  2. 臺北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 ,乃臺北正式 建 之始。

    • 市徽
  3. 4 天前 · 台北市 ,通称 台北 ,是 中华民国 的 首都 [4] 及 直辖 ,位于 台湾 北部 的 台北盆地 ,是 台北都会区 以及 北台湾 的中心城市,亦为台湾在金融、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心,2020年台北获评选为最高等级的 Alpha级国际大都市 [5] 。 全市划为12个行政 区 [1] [6] [2] 。 设籍人口约有250万人 [注 2]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9,200人 [注 3] [3] 。 台北城市建立之 历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后期的1876年 台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台北城 建立; 日治时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辖 ,乃台北正式 建 之始。

    • 行政區劃
    • 歷任首長
    • 市會議員
    • 教育
    • 醫療
    • 休閒
    • 軍事

    街庄原名

    1920年(大正九年)初創立時轄區原屬: 1. 大加蚋堡之臺北城內、艋舺、大稻埕、下崁庄、崁頂庄、龍匣口庄、林口庄、大安庄、古亭村庄、頂內埔庄、下內埔庄、六張犁庄、大龍峒街、番仔溝庄、山仔腳庄、西新庄仔庄、中庄仔庄、中崙庄、三板橋庄、牛埔庄、下埤頭庄、朱厝崙庄、上埤頭庄 2. 擺接堡之加蚋仔庄 3. 芝蘭一堡之大直庄 1938年併入之七星郡松山庄轄區原屬: 1. 大加蚋堡之錫口街、中陂庄、五分埔庄、三張犁庄、興雅庄、頂東勢庄、下塔悠庄、上塔悠庄、舊里族庄 1.1. 錫口街改稱松山

    1920年-1922年

    1920年10月1日臺北市成立,管轄範圍包括原臺北廳直轄全部4區24個街庄及士林支廳所轄之士林區1個街庄,並改制為大字,即臺北城內、崁頂、龍匣口、古亭村、林口、三板橋(以上位於今中正區)、艋舺、下崁、加蚋子(以上位於今萬華區)、大稻埕、大龍峒、番子溝(以上位於今大同區)、山子腳、牛埔、西新庄子、中庄子、下埤頭、朱厝崙、上埤頭、大直(以上位於今中山區)、中崙(位於今松山區)、大安、頂內埔、下內埔、六張犁(以上位於今大安區)等25個大字。 1. 臺北城內大字下有府前街、府後街、府直街、撫台前街、北門街、西門街、石防街、東門街、南門街、文武廟街、書院街、小南門街等小字。 2. 三板橋大字下有東門外、埤頭、埤子腳、大竹圍、莿子埒等小字。 3. 艋舺大字下有舊街、直興街、頂新街、廈新街、大眾廟口街、北皮寮街、土地後街、半路店街、歡慈市街、布埔街、久壽街、竹子寮街、大溪口街、帆寮口街、王公宮口街、江瀕街、將軍廟街、蓮花街、祖師廟橫街、祖師廟前街、後菜園街、八甲街、萬安街、西門外街、新起街、新起橫街、新起後街、後街子街、粟倉口街、凹斛子街、龍山寺街、大厝口街、竹篙厝街、料館口街、育嬰堂邊街、書...

    1922年-1938年

    1922年(大正十一年)4月1日,臺北市西半部15個大字撤除,重新劃分成64個町;東半部10個大字維持原建制不變。 1. 町:明石町、大宮町、建成町、書院町、太平町、西園町、文武町、三橋町、旭町、御成町、兒玉町、新榮町、大龍峒町、日新町、蓬萊町、宮前町、有明町、表町、古亭町、新起町、千歲町、乃木町、北門町、元園町、泉町、樺山町、壽町、新富町、築地町、八甲町、堀江町、柳町、入船町、上奎府町、幸町、水道町、東門町、馬場町、本町、大和町、永樂町、河合町、榮町、末廣町、富田町、濱町、圓山町、龍口町、老松町、川端町、佐久間町、西門町、南門町、東園町、綠町、龍山寺町、大橋町、京町、下奎府町、大正町、錦町、福住町、港町、若竹町 2. 大字:西新庄子、中庄子、下埤頭、朱厝崙、上埤頭、大直、大安、下內埔、六張犁、中崙

    臺北市市尹

    1920年7月30日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州制〉,以律令第五號發布〈臺灣市制〉,於10月1日施行:17:20。設立臺北州,下轄臺北市:17。市置市尹,綜理全市事務,對外代表市,無任期限制:20、21。設有市助役、市會計役與市委員輔助市尹。另市尹為處理政務需要,經州知事之批准,得設置町委員,任期一年。1935年4月1日臺灣總督中川健藏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市制〉,確立臺北市的(公)法人地位。:21

    臺北市市長

    1940年10月28日官制改正,市尹改稱市長,並另添置市助役至兩名。:69

    第一屆(1935年-)

    1. 民選:蔡式穀、唐澤信夫、安田勝次郎、陳逸松、古川二郎、松田繁義、西川純、鈴木讓三郎、佐藤龜久次、飯田清、楊海盛、瀨戶山兼斌、菱村彥十郎、岩田此一、堀田真猿、劉天祿、周宗源、林朝北 2. 官選:倉岡彥助、吉田碩造、水越幸一、金子光太郎、貝山好美、重田榮治、村崎長昶、小林惣次郎、後藤薰、近藤勝次郎、大澤貞吉、八十川清、謝唐山、楊漢龍、陳振能、呂阿昌、張園、陳清波

    第二屆(1939年-)

    1. 民選:石堂明治、三好正雄、川本澤一、森方男、林水田、早川齊、蔣渭川、陳春金、周延壽、西川純、鈴木讓三郎、瀨戶川兼斌、佐藤龜久次、陳錫慶、林江洽、潘迺賢、緒方武歲、李瑞漢、蔡式穀、神村三郎 2. 官選:倉岡彥助、安田勝次郎、貝山好美、八十川清、重田榮治、村崎長昶、柏雄福太郎、陳復禮、池田又四郎、蘇穀保、後藤薰、中島清四、桑田剛助、近藤勝次郎、楊漢龍、中島道一、高敬遠、張園、肥後誠一郎、黃逢時

    高等教育

    1. 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 2. 台北高等學校(校址在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3. 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台北高等商業學校→台北經濟專門學校(原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位於幸町,今台灣大學管理學院,1987年遷至台大校總區,舊址暫由台大社會科學院使用,將來社會科學院完全遷出後,預定轉交進修推廣部使用) 4.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今臺大醫學院) 5. 台北高等農林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台中高等農林學校(今中興大學)

    師範學校

    1. 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 2.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初等教育

    1.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民學校(今北市大附小) 2.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民學校(今國北教大實小) 3.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三國民學校(臺北師範學校內) 4. 末廣尋常高等小學校→末廣國民學校(今福星國小) 5. 旭尋常小學校→旭國民學校(今東門國小) 6. 壽尋常小學校→壽國民學校(今西門國小) 7. 南門尋常小學校→南門國民學校(今南門國小) 8. 樺山尋常小學校→樺山國民學校(戰後廢校,原址為警政署) 9. 建成尋常小學校→建成國民學校(戰後廢校,原址為建成國中、臺北當代藝術館) 10. 錦尋常小學校→昭和國民學校(今龍安國小) 11. 幸尋常小學校→幸國民學校(今幸安國小) 12. 松山尋常小學校→雙葉國民學校(今興雅國小) 13. 川端國民學校(今螢橋國小) 14. 龍山公學校→龍山國民學校(今龍山國小) 15. 老松公學校→老松國民學校(今老松國小) 16. 太平公學校→太平國民學校(今太平國小) 17. 日新公學校→日新國民學校(今日新國小) 18. 大橋公學校→大橋國民學校(今大橋國小) 19. 蓬萊公學校→蓬萊國民學校(今蓬萊國小) 20. 大龍峒公學校→...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今臺大醫院舊館)
    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今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原址為中正紀念堂)
    臺灣山砲兵大隊(原址為國家兩廳院)
    臺灣陸軍倉庫→臺灣陸軍貨物廠(原址為信義計畫區)
    • 继承
    • 臺北州臺北市樺山町1丁目7番地
  4. 臺北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 臺北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 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 ...

    • 李泰興
  5. 2024年4月17日 · 9种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台北 ) 建制. 臺北 ( 俗字 写作 台北 )词义为“台湾之 北 ”;原本做为 地理 名词用来泛指 北台湾 ,19世纪后期 台北建城 后,成为以该城池建立之都市的称呼 [1] 。 在日治时期,台湾北部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先后有台北县、台北厅,到后来的台北州。 公元1945年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台北改为台北市台北县。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后,台北成为 首都 ,现今为台湾的政经中枢。 目前,“台北”依照定义的不同涵盖不同的范围:狭义的行政区划上指 台北市 ,广义上则指亦可泛指台北市及周边 新北 、 基隆 相连而成的 台北都会区 ( 首都圈 ),人口700多万人。

  6. en.wikipedia.org › wiki › TaipeiTaipei - Wikipedia

    Taipei ( / ˌtaɪˈpeɪ / ⓘ; Chinese : 臺北; pinyin : Táiběi ), [4] officially Taipei City, [I] is the capital [a] and a special municipality of Taiwan. [7] [8] Located in Northern Taiwan, Taipei City is an enclave of the municipality of New Taipei City that sits about 25 km (16 mi) southwest of the northern port city of Keelung.

    区名
    区域代码
    面积(km²)
    下辖里数
    63000010
    9.2878
    33
    63000020
    11.2077
    41
    63000030
    11.3614
    53
    63000040
    13.6821
    42
    • 100–116
    • 271.80 km² (104.94 sq mi) (16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