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日 · 臺北市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市 ,乃臺北正式 建市 之始。

  2. 臺北市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市 ,乃臺北正式 建市 之始。

    • 市徽
  3. 2024年5月2日 · 台北市 ,通称 台北 ,是 中华民国 的 首都 [4] 及 直辖市 ,位于 台湾 北部 的 台北盆地 ,是 台北都会区 以及 北台湾 的中心城市,亦为台湾在金融、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心,2020年台北获评选为最高等级的 Alpha级国际大都市 [5] 。 全市划为12个行政 区 [1] [6] [2] 。 设籍人口约有250万人 [注 2]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9,200人 [注 3] [3] 。 台北城市建立之 历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后期的1876年 台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台北城 建立; 日治时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辖市 ,乃台北正式 建市 之始。

    • 概述
    • 行政区划
    • 地理分区
    • 其他

    台北开垦的历史相当悠久,台湾原住民族部族之一的凯达格兰族(或称巴赛族、雷朗族)即世居于此。但城市规模的成形,则起始于清治时期由汉人移民建立的艋舺、大稻埕两处聚落,以及1884年完工的台北府城。 1875年,清朝政府将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属淡水厅管辖的地区改置台北府,并在台北盆地内的大加腊地区择地兴建城池作为府治,并命名为台北城,“台北”之地名始正式出现。而台北城内与邻近的艋舺、大稻埕两处聚落,被合称为“三市街”,即现今的台北旧城区。台湾建省后,台北取代台南府城成为台湾的行政中心,并延续迄今。 进入日治时期后,将原台北府辖区并为台北县,后又改为台北厅。日本延续以台北执政当局在台湾实施市制,在1920年以“三市街”为基础设置台北市,并延续至今;台北市成立的同年,辖区包含今日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清治时期

    1. 台北府,清光绪元年(1875年)自台湾府分治的官署及行政区划。

    日治时期

    1. 台北县(1895-1901年),为台湾日治初期台湾北部的行政区划。 2. 台北厅(1901-1920年),为台湾日治中期台湾北部的行政区划。 3. 台北州(1920-1945年),为台湾日治中后期台湾北部的行政区划。 3.1. 台北市(1920-1946年),为台北州之州辖市,位于今台北市中西部。

    战后时期

    1. 台北市(1946-1949年),中华民国台湾省省会,为全省政治、经济与文化之发展中枢。 2. 台北市 (省辖市)(1949-1967年),国共内战失利,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中央政府迁至台北,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3. 台北市(1967至今),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至今。 4. 台北县(1946-2010年),中华民国台湾省的县,2010年升格为直辖市并改名为新北市。 台北的城市发展本为一体,但因既有法规而分为两个行政区划,故台北市、新北市有与邻近的基隆市合并为“台北都”或“大台北市”的计划。

    台北城内:范围为清治时期在台北府建立的传统中国式城垣台北府城之内。
    台北旧市区:范围为中正、万华、大同3区,加上中山区堀川以西,及大安区内之古亭东侧,为1922年台北市设町的区域。
    台北市区:范围涵盖中正、万华、大同、大安、松山、信义6区的平原地带、加上中山区的基隆河以南区域,大致为1938年台北市并入卫星乡镇松山庄之后的范围。
    台北都会区(泛称大台北地区):一般指台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有时也合称为北北基、双北市、双北、台北首都圈、台北基隆大都会区。
    台北时间(国家标准时间):即台湾时间,为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区(即台澎金马)采用的标准时间,比世界协调时快八小时(GMT+8),与北京、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位于同一个时区。
    Microsoft Mahjong,旧名Taipei,台北;一款麻将接龙游戏,其名为《Taipei》的旧版的5.00版的背景之一为国父纪念馆的256色相片。
  4. 臺北都會區 ,又稱 大臺北地區 、 臺北都市圈 、 大臺北 ,是 臺灣 的 首都圈 及第一大 都會區 ,以首都 臺北市 為中心,包含臺北市、 新北市 與 基隆市 ,其中前兩者又合稱為「 雙北 」。 人口聚集區域以 臺北盆地 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 臺地 及沿海平地。 總面積2,457 平方公里 ,人口6,914,201人, 中華民國 約30%的人口居住於此。 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 桃園市 所組成的「臺北生活圈」( 北北基桃 ),人口達9,253,001人,面積達3,678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41大都會區 [1] [2] ,逾30%的臺灣人在此居住、生活、就學和工作。

    • 6,905,710人
    • 臺北市
    • 2,457.1253 平方公里(948.7014 平方英里)
    • 臺灣
  5. 臺北市行政區劃 係描述與今 臺灣 臺北市 相關之行政區劃沿革,及現今臺北市之行政區劃範圍。 目前臺北市劃分為12區,其中面積最大和最小的行政區分別是 士林區 和 大同區 ,兩區面積分別為62.3682平方公里和5.6815平方公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行政區分別是 大安區 和 南港區 ,2023年底兩區人口分別為291,732人和119,930人;人口密度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區分別是大安區和 北投區 ,2023年底兩區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25,677人和每平方公里4,268人。 歷史. 明鄭至清治時期. 隸屬天興縣、諸羅縣時期(1661年-1722年)

  6. 臺北城 ( 臺灣話 : 臺北城 , 白話字 : Tâi-pak Siâⁿ , 臺羅 : Tâi-pak Siânn )是 臺灣 在 清治時代 後期於 臺北 大稻埕 與 艋舺 兩地之間所構築的 城廓 ,座落於今 臺北市 中正區 西北側。. 「臺北」都市名稱即來自臺北城的建立。. 臺灣建省 後, 臺灣巡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