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台灣基隆市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立即預訂基隆市酒店,今日最抵優惠萬勿錯過!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搜尋結果

  1. 基隆市 ( 臺灣話 : Ke-lâng-tshī )是位於 臺灣 東北部 的 都市 ,為臺灣三個 省轄市 之一,古名 雞籠 [6] ,以 谷灣 之天然 港灣 著名,乃臺灣 最北端 的都市 [註 1] ,位於市中心的 基隆港 則是 北臺灣 首要 航運 樞紐,因而有 臺灣頭 、 臺灣北玄關 之稱,亦因氣候多雨別稱 雨港 、 雨都 ,與 高雄 並列為臺灣兩大 港市 。 全市劃分為7個 區 , 人口 逾36萬人;轄內95%土地為 丘陵地 ,東、西、南三面環山與 新北市 相鄰,僅北面之環港區域有少量 平地 與 東海 毗鄰、南面沿 基隆河 有狹窄的 河谷地 可供發展。

    • 市徽
    • 臺灣省(已虛級化)
  2. 4 天前 · 基隆市 ( 臺灣話 : Ke-lâng-tshī )是位於 臺灣 東北部 的 都市 ,為臺灣三個 省轄市 之一,古名 雞籠 [6] ,以 谷灣 之天然 港灣 著名,乃臺灣 最北端 的都市 [註 1] ,位於市中心的 基隆港 則是 北臺灣 首要 航運 樞紐,因而有 臺灣頭 、 臺灣北玄關 之稱,亦因氣候多雨別稱 雨港 、 雨都 ,與 高雄 並列為臺灣兩大 港市 。 全市劃分為7個 區 , 人口 逾36萬人;轄內95%土地為 丘陵地 ,東、西、南三面環山與 新北市 相鄰,僅北面之環港區域有少量 平地 與 東海 毗鄰、南面沿 基隆河 有狹窄的 河谷地 可供發展。

  3. 6 天前 · 基隆市 ( 台湾话 : Ke-lâng-tshī )是位于 台湾 东北部 的 都市 ,为台湾三个 省辖市 之一,古名 鸡笼 [6] ,以 谷湾 之天然 港湾 著名,乃台湾 最北端 的都市 [注 1] ,位于市中心的 基隆港 则是 北台湾 首要 航运 枢纽,因而有 台湾头 、 台湾北玄关 之称,亦因气候多雨别称 雨港 、 雨都 ,与 高雄 并列为台湾两大 港市 。 全市划分为7个 区 , 人口 逾36万人;辖内95%土地为 丘陵地 ,东、西、南三面环山与 新北市 相邻,仅北面之环港区域有少量 平地 与 东海 毗邻、南面沿 基隆河 有狭窄的 河谷地 可供发展。

  4. 其他人也問了

    • 詞源演變
    • 清領時期
    • 日治時期
    • 戰後至今
    • 未來展望
    • 基隆地區首長名銜

    「雞籠」此名稱最早見於1556年明代鄭舜功所著《日本一鑑》一書,出現在福州往那霸的航程中。後見於1617年明代張燮所著的《東西洋考》。 關於「雞籠」一詞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是在1870年修訂的《淡水廳志》中稱今基隆港外的和平島,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 另一個說法,是漢人將原本居住於基隆一帶的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Ketagalan)之名之中,取頭尾的「ke」和「lan」兩音簡化而成。但現在此說法被很多學者質疑,文史學者陸傳傑指出,因為閩南人將Keteagana唸成大加蚋只將Ketagana省略Ke一個音節,而非省略二個音節。北部的平埔族語,常在特定的語詞之前加上Ki或Ke作為前置詞,大概是閩南人聽多了,覺得多此一舉,變一律將Ki或Ke之類的前置詞省略,從許多閩南語音譯平埔族地名...

    台灣進入清領時代初期時,雞籠大部分地區還是蠻荒之地,只有今日的和平島有較多的漢人聚集,以及一些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分布於雞籠港周圍。滿清雍正元年(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港區,並於南岸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後來又陸續興建了暗仔街及新店仔街,此後陸續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的區域也逐漸深入較內陸的地區,而不只侷限於港區周圍。 在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港灣優良,回國後建議政府將其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著台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成為淡水的副港。由於人口日增,為了因應國際貿易以及地方管理上的需要,同治十年(1871年),清廷於雞籠設置海防同知,專辦海防及煤礦事務;光緒元年(...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台灣總督府在基隆開始運作,並舉行簡單儀式正式「始政」。日本人為了將基隆建設為台灣與日本的轉運點,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展開了共進行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因二戰爆發而未完成),在和平島及八尺門一帶,也設置了漁港區、水產試驗場及造船廠。基隆也是日本海軍的重要基地,當時被總督府劃為要塞地帶管制,並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使得基隆港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口,也使基隆正式取代淡水,成為台灣北部的主要門戶。 1920年時台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類似今日之鎮);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台北州的州轄市,此為基隆正式設市之始。此時,基隆的貿易額已經占了當時全台灣貿易總額的二分之一,完全取代了淡水在台灣北部的門戶地位,與高雄一南一北並稱為日治時代台...

    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基隆市改制為新設的臺灣省下轄之省轄市,基隆市則下設七行政區。基隆於戰後之初,是日本人撤退及國府接收台灣的主要出入點;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基隆成為受創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當時國民政府的鎮壓部隊由基隆港登陸,而港區也曾淪為國軍掃蕩的激烈戰場。1949年國府遷台後,基隆湧進大量軍隊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台灣的大陸移民,在之後美軍開始駐紮,使得基隆又進入的新的發展期。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週邊的採煤業更在1968年達到高峰。而基隆港因應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1961年起自內港到外港進行了多次擴建,到1984年也已名列世界第7大貨櫃港。 近年來,依靠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都市發展核心的基隆港,19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

    基隆市因著與港口,和海洋的關係如此密切,市政府陸續推出「海洋城市」、「繽紛活力新雞籠」、「山與海的城市」等城市口號來宣傳基隆的海洋城市性格。而面對基隆市的發展困境,為了讓基隆市從純粹的港口都市轉型升級,近幾屆的市長更陸續推動了多個大型都市更新計畫,如「海洋科技園區」、「國門山海關」、「環港區都市更新案」、「七堵新都心」等,希望再度將基隆打造成台灣的門戶都市。雖然如此,目前基隆市整體都市發展目標不明的問題,還待更積極的解決。

    大清帝國 - 福建省 - 台灣府 - 淡水廳- 雞籠海防同知(1872年)
    大清帝國 - 福建省 - 台北府 - 基隆廳- 臺北府分防基隆通判(1875年)
    大清帝國 - 福建台灣省- 台北府 - 基隆廳 - 臺北府分防基隆通判(1885年)
    大清帝國 - 福建台灣省 - 台北府 - 基隆廳 - 臺北府撫民理番同知(1888年)
  5. 玄 關 , 山 海 河 港 環 繞 的 美 麗 港 都 : 基 隆 歡 迎 您 !. 基隆市 位於台灣東北部,為中華民國現有的3個省轄市之一,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 全市共劃分為7個行政區,人口近37萬人(至2021年底)。. 境內百分之95為丘陵地,東、西 ...

  6. 基隆市政府臺灣 基隆市 的 行政機關 ,最高首長為 基隆市市長 , 中央 主要業務監督機關為 內政部 。 其最初歷史可追溯至 日治時代 ,在1920年( 大正 9年)所置的「基隆街役場」,之後隨著1924年(大正13年)基隆建 市 而改制為「基隆市役所」,進入 中華民國時代 後改為現制之 市 自治 機關。 至2013年( 民國 102年)底為止,其轄下之編制員工(含所屬機關及學校)共計約為五千八百餘人。 [3] 沿革 [ 編輯] 1920年( 日治 大正 9年), 臺灣總督府 變更 全臺行政區劃 ,施行 地方公共團體 制度。

  7. 基隆市 位於台灣東北部為中華民國現有的3個省轄市之一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 全市共劃分為7個行政區,人口近37萬人(至2021年底)。 境內百分之95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原與東海毗鄰。 古名 雞籠 ,1875年清廷在此設治後取「基地昌隆」之意改為現名。 其為台灣最北端的都市,位於市中心的基隆港又是北台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 台灣頭 」與「 台灣北玄關 」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 雨港 」,與高雄並列為台灣兩大港埠都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