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31日 · 連繫社區. 新聞中心. 返回. 2020年12月31日. 歷史建築的無限可能 青年領袖的「市區更新」初體驗. 「開始時,我對『市區更新』毫無概念。 現在計劃完成,回頭再想這四個字,我看到的是古與今的平衡——如何讓社區歷史古蹟追上時代步伐,但又不任由發展影響舊有味道,兼且向公眾傳遞箇中價值? 」就讀中五的周傑鋒說:「原來真不容易。 來自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的周傑鋒同學及其團隊,早前參與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與 東華三院 合辦的 「青年領袖計劃」 並勇奪獎項,對市區更新工作自是有深刻體會。 為更了解市區重建,從去年十月開始,一班同學便參加了不同的導賞和實地考察活動,以及出席領袖培訓工作坊等。

    • 社區願景融入設計方案 賦予舊建築新生命
    • 建築群保存唐樓特色 引入「共居」理念
    • 增設唐樓體驗及社區客廳
    • 融入地方特色 彰顯印刷文化
    • 活化項目獲周邊業主認同
    • 全港首個獲取社區綠色認證的活化項目
    • 物色共居營運機構 重視實踐社區願景

    H19項目內位於士丹頓街和華賢坊西的九幢樓宇,樓高4至6層,樓齡已超過60年。市建局早年收購有關物業後,委聘顧問為樓宇進行初步勘察,結果顯示這些40、50年代建成的樓宇,單位內部份結構已嚴重損毀,多處石屎嚴重剝落,外牆出現裂縫,而部份外露的僭建物亦對公眾構成安全隱患。 此外,樓宇的屋宇裝備設施落後,例如供電系統以舊式電箱設計,電源未能應付住戶的日常所需;衞生設備方面,部份單位更屬於旱廁,缺乏有效的排水和排污系統,不符合現時的建築物條例,根本不能居住。 為了將舊建築復修和活化再用,並同時融入社區發展願景,市建局委聘了在社區活化工程有豐富經驗、曾參與九龍東海濱設計的建築師盧廷銓先生(Jo) ,試驗應用不同新技術,進行項目的設計及復修工程。 Jo對社區參與別具熱誠,除親自帶領附近小學20多位學生,...

    為了落實「共居」項目,市建局團隊全面復修建築群外、內的結構,提升樓宇的安全水平。因應建築物的混凝土結構已受很大程度侵蝕而出現鬆脫剝落,需要不同程度的復修,團隊試驗應用來自日本的技術及材料,包括在修補破損混凝土時,注入可促進混凝土自我修復的添加劑,減低日後出現裂縫引致鋼筋鏽蝕的風險;更進一步,應用新型腐蝕抑制劑和額外加添防霉塗層,強化復修效能,以延長樓宇壽命。 另一方面,各層住宅單位將重新佈局,改劃成38個不同大小的單人或雙人「共居」單位。視乎各樓層的實際面積和結構樑柱的位置和分佈,每樓層大約設有兩至三個單位,每個單位的空間足夠擺放床鋪和日常傢俱,而每層設有共用廁所、浴室和廚房,讓該層單位的居民使用。 然而,建造成合乎現今標準作共居用途的單位,遇上不少困難,因為這些舊唐樓昔日每層只有一個單位,...

    除了改造樓上單位作「共居」用途,針對街坊期望此項目活化後可成為社區的聚腳點,市建局特意撥出三個地方,翻新成兩個社區共享空間,方便居民舉辦不同活動。其中,在獲評為歷史建築的士丹頓街88號,團隊將一樓的單位改造成以「唐樓體驗」為主題的共享空間,並保育原址唐樓外、內不同的建築特徵元素,包括昔日以傳統「上海批盪」工藝方式、展示老店「寶賓茶室」店名的外牆飾面、樓梯以及室內的紅磚牆身和花紋地磚等。 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士丹頓街88至90號獲原址保育,經復修後已回復唐樓昔日面貌,亦保留了木製窗戶、樓梯和外牆飾面等建築特徵元素。 位於士丹頓街90號地舖的前寶賓茶室,在1970年代開業,成為該區的飲食地標,但近年已作為肉食公司,原有的招牌亦被遮去(左圖)。團隊保育樓宇時,修復原來以傳統「上海批盪」工藝製成的飾...

    在活化項目的整個設計過程中,市建局團隊除了將有價值的建築特色保存,亦考慮到其中一幢唐樓的前身,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報紙、華僑日報創辦人岑維休先生的舊居,而項目附近一帶亦是上世紀印刷業的集中地,故此將地方特色融入唐樓的主題設計,將昔日印刷業及報業文化呈現出來。 為此,團隊進行九幢樓宇的外牆美化時,採用黑白、單色和彩色的主題設計,象徵印刷業在不同時代的演變,並按樓宇落成時間的先後次序,在樓宇內、外將這個演變表達出來。 團隊為舊建築物進行外牆美化時,採用黑白、單色和彩色的主題設計,象徵印刷業在不同時代的演變。 此外,為了呈現報業文化,建築師團隊委聘畫家,以報章編採、印刷和發行等不同工序作元素,在樓宇內樓梯的牆身繪製壁畫,進一步彰顯地區特色 。

    士丹頓街項目的保育活化工程已到最後階段,我樂見這一個殘破得無法供人居住的舊樓宇,獲賦予新生命,配合社區對「知識共聚」、「民生共創」、「社區共享」和「身心共融」這四個願景,活化作多元用途,延續它在社區以至城市當中的角色。 我得悉這項復修活化項目,對團隊在該小區推動樓宇復修帶來正面影響,在項目附近的一幢樓宇業主,近日與樓宇復修團隊商議後,同意申請參加市建局的公用地方維修資助及地方營造合作伙伴大廈計劃,團隊將向業主提供資助及技術支援,協助進行公用地方維修工程,而設計團隊亦會與業主共同商議大廈外牆飾面的設計,以配合H19項目的設計主題,讓街道景觀更一體化,提升地區整體形象。

    此外,士丹頓街項目亦憑藉在項目內加入多元社區共享元素,照顧到鄰里附近的建設環境,以及在環境、能源效益和創新用途等範疇均有良好表現,獲得綠建環評(社區)的金級評級,成為全港首個在住宅改建類別獲取社區綠色認證的活化項目。 能獲取這社區綠色認證,除市建局重視H19項目的綠化元素外,更令綠化工作別具意義的,是「區民」自發推行名為「Go Green」的共享植物計劃,提供樹苗並組織義工,種埴四季常綠及耐久的花卉,放置在社區不同位置,綠化和美化社區環境。我感謝「區民」積極的參與、付出的時間和愛心,共建社區。 居民自組推出Go Green 計劃,在社區放置「共享花卉」,美化社區環境。 這項工作成果,說明可持續的市區更新,關鍵不在於「拆」舊單位和「建」新單位;更重要的是,透過樓宇復修和改造重設,盡量「留」更多...

    復修和活化項目的硬件設施,只是活化社區工作的第一步,還需要在項目的管理和營運中,將「社區營造」的願景實踐。 市建局將在短期內,就挑選項目的營運機構進行招標。團隊將營運機構日後如何實踐居民對項目的四項發展願景,加進招標文件中,並提升至評審準則內最重視的要求。市建局將要求入標機構,提交詳細的社區營造方案建議書,說明如何透過營運建築物的設施,促進「共居」單位的租客,連繫鄰里,與「區民」一同籌辦「社區營造」活動,並善用「社區客廳」和「唐樓體驗」空間等不同共享資源,長遠促進社區「自主更生」。 考慮到「社區苗圃」在實踐「身心共融」取得的良好成果,我們亦計劃將有關先導項目恒常化,就苗圃的長遠運作安排加進招標文件,邀請營運機構提交建議,以深化「社區苗圃」的成效,擴展受惠對象,貫徹社區發展願景。 日後,市建局...

  2. 2017年5月7日 · 海外不少地區都有制訂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報章亦曾作報導,當中提到新加坡及台灣的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要求分別為107及141 平方呎,可見市建局和合作發展商訂的最細單位面積限制及其人均居住面積,與上述兩個地方相若。 如我們翻查 ...

  3. 主頁. 保育活化. 返回. 其他項目. 中環街市. 地點. 中環德輔道中80號. 建成年份. 1939. 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 三級歷史建築物. 面積. 大約4,153 平方米. 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外牆. 面向德輔道中的外牆設計. 項目背景. 中環街市活化項目是回應行政長官 2009年施政報告 內委託市建局進行活化中環街市大樓的政策綱領,作為政府保育中環的其中一項重點工作。 市建局其後成立社區諮詢委員會,於2009 至2011年間就活化後中環街市大樓的用途和營運方向進行廣泛社區諮詢,收集公眾意見和了解他們的期望。 市建局在2015年公布以簡約的設計方案保育活化中環街市大樓,設計方案隨後於2016年3月獲 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 批准;而建築圖則亦於同年11月獲得 屋宇署 批准。

  4. www.ura.org.hk › tc › heritage-preservation-and-revitalisation保育活化 - 市區重建局 - URA

    市建局會保育及活化在其重建項目內具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的樓宇、地點及構築物,同時亦會在政府要求,或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情況下,進行重建項目範圍以外的文物保育項目,至今,市建局合共保存了約60幢歷史建築。

  5. 主頁. 保育活化. 返回. 其他項目. 莊士敦道 60 - 66 號. 地點. 灣仔莊士敦道 60 - 66 號(位於莊士敦道重建項目內) 樓宇數目. 4幢四層高唐樓. 建成年份. 1888 - 1900年代. 四幢相連陽臺長廊式樓宇。 莊士敦道60-66號 (保育後) 項目進展. 請參閱莊士敦道項目 (嘉薈軒) ,獲取項目資料。 歷史淵源. 莊士敦道60-66號面向莊士敦道,是現時少見的四幢相連陽臺長廊式樓宇,樓宇的若干部分估計早於1888年興建。 4 幢樓宇座落於1887前填海所得的土地上。 莊士敦道64號由余氏宗親會於1966年購入,而莊士敦道66號則原為和昌大押,由在港已有逾百年歷史的大押商羅氏家族持有。 建築特色. 唐樓過去只有華人居住,故常稱為唐樓。

  6. 市區重建局將會建議耗資接近一億元,在旺角市中心推行一項大型街區活化計劃,目標是要彰顯旺角多條主題街道的特色及提升社區活力。市建局會諮詢油尖旺區議會及地區人士,以落實有關的建議計劃。 市建局獲政府邀請,推行「旺角購物區地區改善計劃」的其中部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