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6月21日 · 美國眾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Maxine Waters要求臉書高層到國會作證,同時主張臉書應停止Libra的開發,直到立法及主管機關審核通過。 Waters聲明指出,Facebook發布建立加密貨幣的計畫,藉此持續其無所限的擴張,將黑手伸入用戶的日常生活中。 歐洲議會憂Facebook會變成「影子銀行」 歐洲也表達其質疑。 彭博報導,歐洲議會德國籍議員Markus Ferber擔心,Facebook挾其20億用戶可能變成「影子銀行」。 此外,法國財政部長Bruno Le Maire相信Libra不應被視為可取代傳統貨幣,Libra變成主權貨幣這件事不會、也絕不能發生。 他也要求G7國家的中央銀行主管,下個月針對隱私、洗錢和恐怖主義經濟發布報告。 用戶資料才是重點.

  2. 2017年7月28日 · 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平台Facebook持續強勁的增長勢頭,在周四公布最新的財務業績顯示其收入及盈利均錄得高速增長,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在近期主打的視頻廣告收入大增所致。 雖然Facebook預警未來的盈利增長有可能因拓展視頻業務相關成本入帳而放緩,但似乎視頻已成為Facebook保持增長動力的不二法門,Facebook視頻化勢必威脅傳統電視媒體廣告的份額,亦會進一步改變人們的收視習慣。 先說一下臉書今年第二季的主要財務數據,第2季純利按年上升71%至39億美元,收入則按年增長45%至93億美元。 期內廣告收入為91.6億美元,當中行動廣告佔87%,高於去年同期的84%。 目前臉書的用戶已超過20億人,而每日活躍用戶也已破13億人,未來也將會持續讓來自世界各地用戶的生活能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3. 2024年2月25日 · 不論台灣人、香港人又好,要是你自問明明非常努力賺錢,卻總是難以儲蓄的話,家揚提倡 要戒絕的8種消費習慣 ,也許值得你望望,參考借境。 避開8個致命金錢陷阱. 提早10年財富自由. 他提到現代有8種看似微不足道,卻有機會讓人無法脫貧的惡劣「燒錢」習慣,不只是有意提早10年退休的FIRE一族,就連如期退休的打工仔,亦應盡量戒絕 (請點圖放大) : 點擊圖片放大. +15. 1. 便宜物品. 2. 生活小確幸. 3. 飯局應酬. 4. 新車. 5. 電訊費用. 6.

  4. 2018年3月16日 · 報告指主要原因是Facebook演算法的改變,讓使用率持續下降,在 2017 年更曾錄得每日活躍用戶大幅衰退的情況。 而在Facebook流量大減的同時,網民不是轉到其他社交媒體吸納資訊,而是回到搜索引擎Google的懷抱。 有數據顯示,2月第一週,Google給發行商帶來的頁面瀏覽量比2017年1月份時增加了4.66億,增幅近40%。 這些流覽量主要來自手機及手機版網頁。 與此同時,Facebook帶來的流量則減少2000萬,降幅約為20%。 事實上,Google能够從Facebook身上重奪失落多年的全球流量最高的網絡平台,其實也反映了用家們「自己想看的新聞自己找」的意願,只要在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Google便會搜出最相關的內容及新聞。

  5. 2018年12月9日 · 她提出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網站的真正壞處,是用戶持續受樂觀快樂情緒侵襲,更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放閃」者或假裝快樂. 青年眼見同輩在社交網站放閃,因此面對巨大壓力,亦同樣要在社交網站帖文炫耀比較,但其實他們可能都只是假裝快樂。 對青年而言,減少使用社交網站只會是天方夜譚,但又不能帖文分享真正感受,最終只產生更大的不快感。 為研究相關效應,弗雷塔斯訪問近200名大學生和進行網上問卷,發現青年與社交網站之間存在相當微妙的關係:不能使用手機只讓青年痛不欲生,但他們亦不是完全喜歡整個網上世界。 以Facebook為例,用戶都愛分享人生當中經歷的重要事項,如畢業、結婚和放假等,Facebook有如一個用戶爭相放閃的集散地。 不足兩成年青人在社交媒體表達真感受.

  6. 2018年3月23日 · Facebook身陷醜聞之際,海外便有人發起#deleteFacebook的行動,鼓催用戶為了保障自家的私隱而關掉Facebook的戶口。而更諷刺的是,這次行動是由已被Facebook收歸旗下的WhatsApp共同創辦人Brian Acton發起,由他來發起號召可真是非同小可。

  7. 2017年12月15日 · Facebook 用戶增長副總裁 Chamath Palihapitiya 早前在史丹福商業研究所的公開活動之中公開懺悔,指他對於曾大力推動的社交平台感到後悔,他說各種社交平台以一個虛假和暫時性的訊息,以給心心、給讚等動作取代了其他網上交流,缺乏了公民論述、缺乏交流互動、誤導、失信,最終破壞社會的運作。 事實上,有學者研究早已指出,Newsfeed顯示的新聞會因相近價值觀而改變,令用戶輕易融入同質環境之中,形成一種名為「過濾氣泡」現象。 而用戶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觀點解釋世界的事物,最終不同人身處不同的「氣泡」之中,每個人的思想框框變得狹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