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呂珊 (英語: Rosanne Lui Shan ,1964年3月29日 — [1] ),香港女歌手及演員;酒廊歌手出身,1980年代中期轉投主流樂壇,發表過多張專輯,原創和翻唱性質各參半。. 2000年代香港樂壇掀起懷舊風潮呂珊的 演唱會 次數漸頻。.

  2. 2024年3月28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吕珊 (英语: Rosanne Lui Shan ,1964年3月29日 — [1] ),香港女歌手及演员;酒廊歌手出身,1980年代中期转投主流乐坛,发表过多张专辑,原创和翻唱性质各参半。 2000年代香港乐坛掀起怀旧风潮,吕珊的 演唱会 次数渐频。 此外,她自2000年代初成为 无线电视基本艺人合约 艺人,于多部电视剧中担任配角。 背景 [ 编辑] 早年生活 [ 编辑] 1964年,吕珊于 香港 出生,是 明朝 书法家 吕伯懿 后裔。 父亲为《银灯》、《 明灯日报 》总编辑、粤剧及电影编撰兼作词人 吕永 ,影星 吕奇 是她的世叔伯 [注 1] 。 早年在 香港岛 北角 七姊妹道 一带居住和长大 [注 1] 。 她童年时既顽皮又不爱读书 [注 1] 。

  3. 《 雨傘後 》,面世於1993年,是香港歌手 呂珊 專輯今天再生裡的歌曲 黃家駒 作曲、 郭小霖 編曲、 陳少琪 填詞。 在2014年的 雨傘運動 後,多次被影視節目使用。 簡介. 黃家駒 在1993年離世,《雨傘後》屬於其遺作之一。 後來音樂人韋啟良形容此曲「不太有黃家駒的感覺,但屬於滄海遺珠」 [1] 。 歌詞描繪重遇舊愛後的心情,並非《今天再生》的派台歌,推出時反響甚微。 1994年1月,與呂珊同屬 BMG 的 鄭伊健 發行專輯《On Stage》,收錄了同曲異詞的《厭倦》,並由 劉卓輝 填詞、鍾世英編曲。 2014年後,香港不少 雨傘運動 的相關文章、講座及藝術作品,都以「雨傘後」為命題反思該運動 [2] [3] [4] [5] ,於是此曲就被發掘出來。

  4. 請參見 媒體幫助 。. 《永不放棄你》時長3分32秒,是首 白人靈魂樂 (英語:blue-eyed soul) [2] 的 流行舞曲 [3] [4] 。. 它以 D大調 創作,每分鐘120拍,力克的 音域 範圍位在A 4 至A 5 [5] 。. 歌曲在 南倫敦 的PWL工作室錄製 [6] ,由 麥克·史塔克 (英語:Mike Stock ...

  5. 《 雨傘後 》,面世於1993年,是香港歌手 呂珊 專輯今天再生裏的歌曲 黃家駒 作曲、 郭小霖 編曲、 陳少琪 填詞。 在2014年的 雨傘運動 後,多次被影視節目使用。 簡介 [ 編輯] 黃家駒 在1993年離世,《雨傘後》屬於其遺作之一。 後來音樂人韋啟良形容此曲「不太有黃家駒的感覺,但屬於滄海遺珠」 [1] 。 歌詞描繪重遇舊愛後的心情,並非《今天再生》的派台歌,推出時反響甚微。 1994年1月,與呂珊同屬 BMG 的 鄭伊健 發行專輯《On Stage》,收錄了同曲異詞的《厭倦》,並由 劉卓輝 填詞、鍾世英編曲。 2014年後,香港不少 雨傘運動 的相關文章、講座及藝術作品,都以「雨傘後」為命題反思該運動 [2] [3] [4] [5] ,於是此曲就被發掘出來。

  6. 逝去的諾言是香港女歌手 陳慧嫻 出道後的第一首歌曲於1984年以「少女雜誌」名義推出編皆由 安格斯 包辦收錄於她的首張大碟《 少女雜誌 》內。 陳慧嫻本身是以三人組合形式出道,但她的聲勢明顯比其餘兩名成員更浩大,獨特的聲線和唱功,加上鄰家女孩形象令她迅速上位。 《逝去的諾言》推出後,陳慧嫻一炮而紅,不久後便獨立發展,因此《逝去的諾言》既是她的出道作,又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簡介. 陳慧嫻在中學期間經常參與不同的歌唱比賽,是一名「風頭躉」,憑藉其歌唱技功和獨特的聲線,被著名音樂人安格斯賞識並邀請她加入其公司,於是她便加入法安利公司 (寶麗金屬下),組成三人組合《少女雜誌》,10首歌曲當中陳慧嫻便佔了4首,而其餘兩名成員各3首。

  7. 《 Sunday靚聲王 》(英語: Sunday Songbird )是一檔由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製作,主要是以懷舊金曲作為主題的音樂節目,全節目共35集,由 鄭少秋 、 汪明荃 、 林曉峰 主持。 本節目於 香港時間 2015年2月15日起,逢星期日晚21:00至22:00於 翡翠台 及 高清翡翠台 播出。 本節目於香港時間2015年5月3日起,改為逢星期日晚20:30至21:30於 翡翠台 及 高清翡翠台 播映。 此節目雖由無綫電視製作,但節目中亦不時出現 亞洲電視 的電視劇歌曲,因此節目收視良好,無綫電視決定在2016年拍攝第二輯。 節目簡介. 節目內容為邀請不同年代的歌手分享與該集主題相關的經典金曲,以及論述一些與該集主題相關的當年趣事為主。 每集內容. 收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