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對待生命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 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2. 著名的哲學 家方東美 博士,平生喜愛游泳。 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 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拼命的掙扎。 但是愈掙扎,愈是往下沉,眼看著即將遭到滅頂。 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家,對於生死應該看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啊! 如此一想,心情輕鬆許多,四肢也自然放輕鬆,結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還。 所以,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為外境動心,同時更要不時的返觀自照。 有一則故事說:有一隻烏鴉,從一個地方飛往另一個地方。 途中遇到喜鵲,喜鵲問牠:「烏鴉! 你為甚麼要飛到另外的地方去呢? 烏鴉回答說:「那個地方的人很討厭,他們都常常批評我、誹謗我,嫌我的聲音不好聽。 我不要在這裡了,我要換一個地方。

  3. 把我的悲觀抽走,讓樂觀好好存在, 然而,悲觀就像氧氣一般,永遠存在, 而樂觀始終扮演著二氧化碳, 隨著我的呼吸,消失殆盡, 呼吸著每個空氣,乞求你讓我開心, 太多的傷心,都是因為開心, 開心過後就像永不落幕的悲劇,

  4. 2021年6月6日 · 要找苦諦的因,也就是集諦,也是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生死當中流轉的次第。 這裡分三部分來說明, 1.首先講煩惱;因為有煩惱就自然會造業; 2.造了業一定會感果, 3.所感的果就是在生死當中輪迴,所以怎麼從造了業以後到感果,分這三部分。 然後感了果以後,再對境的時候又因煩惱而造業,輾轉不已。 現在一一來說明。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第二,煩惱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說明煩惱生起的根本,這又有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不同或者相同的兩種觀點。 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二者不同的一派,認為煩惱生起的次第,是先有無明,才會產生薩迦耶見。

  5. 2020年5月29日 · 《集法句經》中說:「假如你害怕苦受,也不喜愛痛苦,那麼不管公開或私底下,都不應該造惡業。 若是已經造作了惡業,或將來可能做的,都一定會有果報,就算你急於逃離,也無法逃脫得掉,因為無論你住在何處 - 在空中、海裡、或是山中,業報都 ...

  6. 2021年1月1日 · 有人說,因為你已送給所有的眾生,所以單單從任何一個人來算,這樣盜用的價值是非常少的,不足以構成他勝罪。 這是一種說法。 2.

  7. 2021年1月10日 · 因為行持這個佈施,總歸是為了成辦下面這三種所須: ① 為了損害慳吝煩惱; ② 為了圓滿智慧資糧; ③ 為了愛念眾生。 如果不佈施,仍有後二種殊勝所須,一旦佈施則將失去②和③這二種殊勝利益,因此不應佈施。 初一所須已辨訖故,謂我自心都無慳垢,故慳煩惱不須更除。 若不施者,見增眾多妙智資糧,施則無之。 若不施者,便能修集妙智資糧,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即為愛念此一有情及餘一切,若施惟是愛此一故。 第一所須:已經辨明的緣故,即自己內心沒有慳吝得污垢,所以不必再遣除慳吝煩惱。 第二所須:若不佈施這些經卷等,我的智慧資糧將能輾轉增勝,一旦佈施則不能建立這些功德。 第三所須:若不佈施,則能修集智慧資糧,由此未來便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這實際是愛念這位有情和其餘一切有情;然而,如果佈施,就只是愛念這一位有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