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9日 · 數據分析平台Cloudbreakr 就以影響力指數及粉絲總數等為KOL打分近日在娛樂新聞頻曝光的單文柔也擠身本港五大KOL。 以本港十大KOL計,你又識得幾多個? 根據網紅數據分析平台Cloudbreakr的資料香港第一名的KOL是Liz 리즈。 相對其他排名的KOL來說她的粉絲總數不是最多但影響力則是第一。 而Cloudbreakr的影響力指數是根據KOL與粉絲互動及其增長率和表現計算的。 榜上有名的大多都是藝人如李亞男、單文柔及麥美恩等,他們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粉絲的數目都較普通的KOL多。 其他的KOL主要為YouTuber,利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事情。 現在大部分的KOL的主要收入是不同品牌的廣告,廣告商會根據粉絲的數量及按讚的數,而去選出適合的KOL。

  2. 2020年4月28日 · Instagram創辦人用「5分鐘法則」戒甩拖延症 - 本港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創新高,打工仔要保住飯碗,就要在工作上好好表現,減少被裁員的機會。 不少打工仔都是「拖延症」患者,常將工作推遲到限期前一刻才完成,拖慢了工作進度。 如何有效地戒掉拖延症這個壞習慣? 據外國傳媒報道,Instagram聯合創辦人Kevin Systrom就曾分享,他所奉行的「5分鐘法則」有助改善自己的拖延症。 【延伸閱讀】 裁員潮殺埋身 最容易被裁的7種員工. 奉行5分鐘法則 不再浪費時間. 不少人會用「待做好準備才開始」或「現時不是好的時機」等籍口,來合理化自己推遲工作的行為,這樣不僅會影響工作進度,更有可能因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而增加了工作壓力,影響成果。 即使拖延症可引致嚴重後果,不少人仍難以戒除這個壞習慣。

  3. 2019年12月27日 · 延伸閱讀Instagram將隱藏Like數 用家、KOL唔使再自欺欺人? KOL廣告定真心 消費者需辨清 近年社交網站的廣告氾濫,部分廣告以用家心得等方式包裝及軟銷商品,期望可減低「賣廣告」的觀感。

  4. 2012年4月13日 · 本周最受注目的科技界大事,自然是社交網絡facebook宣布斥資10億美元收購拍照應用程式Instagram的開發商。 10億美元對一家成立僅1年多的公司來說,可謂天降橫財,創辦人袋袋平安之餘,也反映出現今的科技及互聯網業界,果真是社交為上,沒有社交概念的便沒有發財的空間。 根據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所言,收購Instagram並不是facebook經常作的商業行為,對facebook而言這是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是我們首次收購一家產品有這麼多用戶的企業……我們不打算有更多類似的收購。 薑餅人作為iPhone用戶多年,早知道Instagram這個程式,但正如跟成千上萬的拍攝及相片相關程式一樣,很快就會被放在手機內,久不久才會開啟一下發張照片。

  5. 2024年2月7日 · CFA協會近日一份報告,拆解了金融網紅受年輕人歡迎的「流量密碼」。 CFA協會的 報告 稱,金融網紅代表了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新中介。 他們提供⼀般投資資訊、推廣投資產品、提供指導,並在某些情況下提出投資建議。 通常不清楚金融網紅是否有權進行受監管的活動;然而,它們已成為年輕投資者,尤其是18~25歲的Z世代獲取投資資訊的重要來源。 CFA協會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荷蘭的TikTok、YouTube和Instagram內容進行原始分析,以識別金融網紅內容的主要特徵。 45%金融網紅内容提供投資指導. 該研究發現,在經檢視的內容中,45%提供指導(提供有關投資的一般信息但無建議採取特定行動的內容),36%包含投資推廣(投資產品的營銷和廣告),32%包含投資建議(建議採取特定行動的內容)。

  6. 2021年8月30日 · KOL(Key Opinion Leader)意指在互聯網上有影響力的人,他們在Youtube、Facebook及Instagram等平台發布特定主題內容,從而累積一定數量的訂閱及關注,並獲得廣告商的垂青,為商家發布推介產品的內容。 要做所謂的「KOL」門檻不高,只需要定期發表內容便可,但要內容有認受性,能吸引觀眾追蹤,成為真正有「Key Opinion」的「Leader」就大有學問。 到底要怎樣才能突圍而出? 或許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成功的例子,從中偷師! 【台灣YouTuber啾啾鞋投資失利慘賠40萬 靠一本書賺返! : 按此 】 3歲已開始做Youtuber.

  7. 2018年12月9日 · 她提出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網站的真正壞處,是用戶持續受樂觀快樂情緒侵襲,更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放閃」者或假裝快樂. 青年眼見同輩在社交網站放閃因此面對巨大壓力亦同樣要在社交網站帖文炫耀比較但其實他們可能都只是假裝快樂。 對青年而言,減少使用社交網站只會是天方夜譚,但又不能帖文分享真正感受,最終只產生更大的不快感。 為研究相關效應,弗雷塔斯訪問近200名大學生和進行網上問卷,發現青年與社交網站之間存在相當微妙的關係:不能使用手機只讓青年痛不欲生,但他們亦不是完全喜歡整個網上世界。 以Facebook為例,用戶都愛分享人生當中經歷的重要事項,如畢業、結婚和放假等,Facebook有如一個用戶爭相放閃的集散地。 不足兩成年青人在社交媒體表達真感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