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電影表現的固有本土價值,是殖民地時期(尤其是七十年代後)建立的小型都市文化特色,包括自由港及貿易至上意識,強調生產自由創作的商品。 作為一個「不太殖民的殖民地」,香港原有價值在這時期開始沒法發揮,影人紛紛思考如何面對及適應新的社會體係。 變化醞釀期。 沒有太大的危急性。 1997 延後十年始回歸;出現種種以「無能男」與「獅吼女」為主角的電影作品. 1998 探討無能之源,黑白不能定界. 1999 千言萬言接千禧. 2000 花樣年華與臥虎藏龍(新武俠時代) 2001 幽靈人間. 2002 異靈靈異(出現特多靈異電影);無間道正式表述地獄迷城狀態;天下無雙〔無字輩太子出現〕. (2)後五年(2003-2007):特區文化逐漸成形──不類以往香港文化.

  2. 2008年1月22日 · 作者 陳嘉銘 2008-01-22. 對於以青少年課題(留意是「課題」,而非「問題」)為任何媒體內容的創作,我從來都不會懷疑創作者的誠意與關懷;然而問題(這裡真的是一個「問題」)卻又可以被反過來閱讀,從而看到創作者在呈/再現這些青少年「課題 ...

  3. 2015年7月1日 · 一提起「圍城」,可能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巴爾幹半島危機,特別是薩拉熱窩的民族解放和內戰背景。 薩拉熱窩並不像二次世界大戰被德軍圍困的莫斯科或列寧格勒,也不如日本戰國時代後期被德川大軍圍困的大阪城。 它的被既獨特又普遍,裡面有太多的死亡和死亡反撞出來的悅樂和剛強,卻由於時間距離的接近而易為我們領受。 我們今天已慣於捧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Iose Saramago)的名著《里斯本圍城史》(Historia do Cerco de Lisboa),並積極討論箇中可以挪用來詮釋後殖民處境的改寫歷史觀念。 (註)「後九七」的香港,既是新殖民也是後殖民(以新殖民的方式進入後殖民,或造就出後殖民的港情/國情版本,表現為新殖民),「圍城」的提法有其重要意義。

  4. 2015年7月1日 · 所謂「圍城電影」,內容都有若干涉及「再無出路,前面有牆」的意象,可以理解為困在「城內」的人要透過電影來保留本土價值。 CEPA後,港片從以往的「向外看」轉為「向內(地)看」。 香港影人認識到內地吸納港片的形式,只是要把港片納入成為大主體的一部份,只要港片的技術,主流意識則須向中央靠攏。 在這期間便出現了掙扎和鬥爭,不少港片都作出「向內看」之餘都盡量保持香港特色的努力和嘗試。 期間出現的「無能男」,正是港片借以自況的角色,是一種有技術卻無法發揮、無所用的人種,情節和象徵上便是無能、失勢、雄風不再;箇中代表首推古天樂(飾演的角色)。 他的變種是「骨精強」(由陳奕迅飾演的角色代表),表現為保留技藝,但求留得青山在。

  5. 2017年7月18日 · 十月圍城的最大意義是它似乎解答了纏繞香港多年的問題在電影創作方面當港片只顧大陸市場遷就內地觀眾本土味盡失曾經呈現香港生活風貌的香港電影已經死亡了嗎? 在文化方面,在香港融入中國母體之後,曾經獨特的香港文化是否也會隨之消失? 當很多人對以上問題感到悲觀之際,《十月圍城卻提供了一套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講歷史,你沒有發言權. 香港雖然多年來是華人社會的電影中心,然而,它卻常常處於被歧視的邊緣;香港長年被視為不中不西的異體,缺乏中華文化的純淨性,甚至是文化沙漠。 因此,香港拍娛樂片沒問題,但一旦涉及中國政治歷史文化,香港一概無發言權。

  6. 2018年3月11日 · 首頁簡介作者. 牆內牆外看港片. 搜尋. Google. 在2003年出產的香港電影中,我們看到不少作品論及撞牆現象,反映我們心裡生出一堵又一堵巨大的迷牆。 當女人遇上了牆. 三個女導演在2003年的作品中,都有討論到牆這個意象。 在黎妙雪的《戀之風景》中,在少女尋覓已死舊愛的足跡中,去到愛人的家鄉青島。 青島的山城與香港重疊,(跟同年陳健忠導演的《少年往事》一樣,香港的「雙城記」或者姊妹城已不再是上海而是青島了),當中亦認識到與舊愛有接近氣質的新愛,只可惜這個活在原地的新愛,不能彌補曾經南下在香港生情的舊歡。

  7. 2017年7月1日 · 上屆(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是《葉問》與《天水的日與夜》之爭,本屆則是《十月圍城》與《歲月神偷》之爭。 最終,《十月圍城》奪得八項大獎,創下金像獎獲獎最多的紀錄;而《歲月神偷》也奪得四個獎項,兩片均以大勝報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