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3日 · 而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The 5 AM Club》,也講述了一個令人著迷的有趣故事,故事中有兩個在複雜、匆忙的生活裡苦苦掙扎的人,他們遇見了一個古怪的大亨,而後他卻成為了他們人生中的秘密導師。閱讀這本書,能夠透過Robin Sharma ...

    • 第一、二、三名,誰的臉最快樂?
    • 住在富裕社區的人,反而比較不快樂?
    • 你也有「臉書憂鬱症」嗎?
    • 「比較」讓人不快樂的數學公式
    • 延伸閱讀

    運動比賽的高潮,除了發生在第一名選手到達終點的瞬間,也常發生在頒獎典禮的時候。猜猜看,在頒獎典禮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誰的臉最快樂? 研究人員出席各大運動賽事,拍下頒獎典禮時前三名選手的臉。接著,將照片裡選手的臉擷取出來,只保留完整的大頭照。之後,他們將這些大頭照全部打散、隨機排列,用電腦呈現給大學生看。 看完每張臉後,學生要一一評分:「你覺得照片裡的這個人,他/她看起來多快樂?數字愈大,表示你覺得他/她愈開心。」 若以「現實條件」來看,最快樂的人理應是冠軍,其次是第二名與第三名選手。結果卻不是這樣。在統整最後的評分之後,看起來最快樂的臉是第一名(沒辦法,畢竟人家真的拿到第一名啊),但第二快樂的人卻是第三名。 如果我們有一台讀心器,在頒獎典禮時,想必可以聽到很多第三名選手在吶喊:「好里...

    比較是人類常見的心理,但有時為了在心裡「比贏」,讓自己感覺舒服,我們也常因此做出一些不太理性的決定。 在一個實驗中,參與研究的人可以自己決定模擬情境的起點是什麼。 一般狀況下,情況二其實比較理想,年薪三百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報酬。不過,參與研究的人看到別人的年薪居然比自己高,往往不選擇情況二。出於比較心態,許多人寧願選擇情況一,也不要選情況二。 比較效應無所不在,經濟學家艾佐.魯特莫(Erzo Luttmer)曾做過一項調查。 他找了一群年收入差不多的人,分析他們所住的區域,將這群人分成兩組:一組是住在整體而言跟自己差不多富裕的社區,另一組則是住在年收入比自己略低的社區。你可以猜猜,在年收入差不多的基礎下,哪一組人過得比較快樂? 許多人認為,經濟條件變好之後,理應要往更高級、更舒適的地方移動...

    網路時代,比較這個快樂殺手更是暢行無阻。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曾針對Facebook、Instagram、Twitter這些社群平台用戶的心理狀態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常常使用這些社群平台的人,往往睡眠品質不佳,許多用戶還出現焦慮、憂鬱、孤獨等情緒。 相關研究發現一種稱為「臉書憂鬱症」的現象,目前幾個調查的初步結論是: 曾帶給我們許多歡樂、歸屬與社交連結的臉書,怎麼反而讓我們變得不開心了?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臉書雖然讓資訊流通,卻也讓「比較」變得容易。 滑一下你的臉書,一般而言,我們很少在臉書上一一細數、公開展示自己的「不幸」。相反地,放眼望去,臉書上分享的幾乎都是好消息:誰升遷、誰結婚、誰脫單、誰買車、誰買房、誰跑去旅遊了⋯⋯。 看到這些好消息時,我們的內心難免比較:「為什麼某某正在日本開心地...

    「比較」讓人不快樂,這個現象甚至可以轉化成一個數學公式。2016年,拉特利奇(Robb Rutledge)和其他四位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研究後,把實驗者感受到的快樂,寫成這個公式: 第一次看到這個公式時,我也傻住了。不過,把公式每一項拆開來理解,就會發現這個公式其實很有意思。 總共有47位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參與研究,在隨機分組之後,參與者必須按照指示完成任務。有些任務需要賭一把,可能會輸錢或贏錢;有些任務獲得的報酬則是可預測的,不用賭。 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參加實驗的人可以看見其他組員贏錢、輸錢的狀況。同時,在執行任務的特定時刻,實驗者也會一一詢問每個人當時覺得自己有多快樂。 在不用賭博的任務裡,實驗參與者得到的錢是w1這一項,稱為「有把握的報酬」(certain reward, CR)。而在賭一把...

    「得到之後卻沒有帶來快樂?」臨床心理師:明察多巴胺的計謀,想要不等於喜歡 【給高敏感族的情緒整理術】丹麥心理諮商師:練習察覺快樂、悲傷、焦慮、憤怒的「感受強度」 真的需要這樣做,還是「害怕錯過」?心理學透露:比起得到,人更害怕「失去」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由時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2. 2021年4月28日 · Podcast的節目名稱來自於經典電影「Before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愛在午夜希臘時》, 主持人小光和在午夜前的一個小時,和聽眾一起聊一聊那些生命裡的無可奈何與萬幸。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KKBOX. 推薦收聽單集: 所以我們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Podcast推薦4:CityBoy的使用說明書. 生活的美好風格,是所有喜愛事物的集合。 圖片來源:Apple Podcast. 「CityBoy的使用說明書」的主持人 大頭,是知名生活、旅遊風格粉絲專頁《男子休日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對日本文化情有獨鍾的他,將自己眼中的日常風景透過Podcast節目和更多同樣關注「生活風格」的聽眾分享。

  3. 2017年10月25日 · 電影解憂雜貨店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暢銷小說在鬱鬱寡歡的秋季給人非常溫暖的力量。 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卻有很深的人生哲理,你體會出來了嗎?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 Can See. 解憂雜貨店,顧名思義它是一間能夠替人排解憂愁、分擔煩惱的雜貨店。 雜貨店的老闆浪矢爺爺是位溫暖的老人,常常戴著一頂圓圓的小草帽,坐在店門口旁的椅子上悠閒地曬著太陽,不時地和經過的孩子們聊天、打招呼。 但這些孩子可不是來跟爺爺聊天的,他們努力掂著腳尖,仔細的看著看留言板上的回覆紙條。 「不想要讀書,但是卻能考一百分的方法是什麼呢? 「那就請老師出一份關於你的考題吧,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一定會是正確的!

  4. 2018年6月11日 · 還是要怪突然把工作丟過來的可惡主管可能也有一點但其實有問題的是讓人覺得不被重視的表達方法」。日本廣告天才佐佐木圭一在其著作只靠靈感永遠寫不出好文案教你更得人心的說話法則讓你利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給人的好感 ...

  5. 2019年8月6日 · 「你以為不用說話就好了嗎? 不,光看見這麼多人,我都覺得累。 工作日中午,能找個角落一個人悄悄吃個飯,都能讓他們感嘆:真清淨啊。 不是不喜歡同事,只是需要通過 「一個人待著」來回回血。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聊到人們內向」、「外向的話題時就提到: 人格的差異歸根到底就是心理能量的不同:內向者通過獨處充電,外向者通過社交充電。 不同的充電方式,劃分了內向者和外向者。 那,內向者在社交中的「耗費」,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 相比於外向者,內向者往往並不善於small talk,也很不善於寒暄,甚至討厭寒暄這種硬聊兩句的聊天方式。 他們甚至認為,寒暄這種表面的談話形式,阻礙了任何人之間真正的交流。 ( Laurie Helgoe,2013)

  6. 2017年5月15日 · 我們該培養「容錯力」的理由:越怕犯錯,你的思考會越來越單一. AWE情感工作室 2017-05-15.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害怕犯錯的人連嘗試都不敢嘗試,久而久之思想僵化、自我侷限。. 我們該推崇的不是做正確的事,而是能犯錯的勇氣。. (責任編輯: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