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022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领导的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 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标准模型预测,这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2022年3月18日,李菂领导的团队通过分析包括FAST、美国绿岸望远镜(GBT)在内的多项数据,首次提出了能够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并可以通过偏振观测确定其可能的演化阶段,为最终确定快速射电暴(FRB)起源提供关键观测证据。

  2. 2023年9月8日 · 作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安静地坐落在我国西南一隅。 自建成以来,它已助力科学家取得多项重磅成果。 近日,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宣布利用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让人类终于站在了期盼已久的纳赫兹引力波观测窗口前。 未来,面对新的科学任务,FAST准备好了,再出发!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早日实现‘四个率先’‘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作出贡献。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表示。 重磅成果频传.

  3. 2022年10月9日,“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夸父一号”是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卫星科学目标为“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及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并 ...

  4. 2023年9月8日 · 相位阵接收机是解决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巡天效率不足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我国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在这方面,我们目前已经完成原理样机的试制与测试,未来团队将针对该技术反复迭代提升性能,争取在3到5年内,实现世界一流水平、可安装到“中国天眼”上使用的相位阵接收机的突破,数量级地提升“中国天眼”巡天效率。 不断拓宽望远镜的功能和工作领域。 技术研发团队在帮助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取得更多突破的同时,在深空探测及通信、脉冲星时间基准、近地天体预警、空间碎片探测等领域发展探测技术,以充分发挥“中国天眼”灵敏度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启动“中国天眼”核心阵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我们团队正在研究与推进一种低成本、可快速实施的阵列方案。

  5.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6月29日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在线发表。 2023年12月14日,相关成果入选《科学》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纳赫兹引力波是引力波的一种,是宇宙中一种极低频扰动,其频率为10的负9次方赫兹。 纳赫兹引力波由于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其波长可达数光年,对它的探测十分具有挑战性。 当前,纳赫兹引力波研究已经成为物理和天文领域国际竞赛的焦点之一。 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是目前已知唯一的纳赫兹引力波探测手段。

  6. 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夸父一号于10月9日发射升空。 从7月项目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名称,便可以窥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这个项目如此重要呢? 这是因为项目所发射的卫星与我国此前发射的各种卫星意义都不太一样。 尽管ASO-S也是一颗科学研究卫星,投入不算很大,但是其或许将成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太阳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名称上来看,ASO-S的功能就是为了观察太阳的各种参数,实际上,其主要目的是观察太阳的“一磁两暴”。 “一磁”指的是太阳的磁场。 太阳的磁场可以分为全局磁场和局部磁场两部分。

  7. 2016年11月28日 · Ia型超新星是一类各种性质都非常均匀的超新星。 特别是在经过光变曲线形状修正之后,Ia型超新星的最大亮度变得都一样,Ia型超新星具有的特性,使其可以被当做标准烛光来测量距离。 在上世纪末,科学家正是利用Ia型超新星的这种特性,测得宇宙在加速膨胀,而这种加速膨胀是由一种神秘的暗能量主导的。 这一发现无论是对天体物理还是对基础物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孟祥存一直致力于Ia型超新星的研究。 他和其研究团队研究并建立了不同金属丰度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这个关系不仅能回答白矮星在吸积之前质量有多大,而且在星系化学演化、恒星形成历史、白矮星光度函数等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孟祥存等还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公共包层星风模型,从而克服了主流模型存在的在解释有关Ia型超新星特性方面的困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