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7日 · 2021年,一项发表在《临床营养》期刊上的研究称,摄入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可减轻压力。 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对8689名25~91岁受试者的水果蔬菜摄入量与压力水平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至少吃470克(一斤左右)水果蔬菜的人,比每天吃水果蔬菜少于230克的人的压力水平低10%。 研究人员表示,人体中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公认的因素,可导致压力增加,焦虑和情绪低落。 果蔬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类黄酮等,有助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三、延寿量:每天最少三两水果+半斤蔬菜.

  2. 2021年1月24日 · 记者从市防控指挥部获悉,2021年1月21日,在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某食品公司乌克兰进口乳清粉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发现17份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 近两日,全国各地陆续有食品核酸检测呈阳性,再次引发大家对疫情之下食品安全性的关注。 都涉及了哪些食品? 是否流入市场? 后续处理情况如何? 一文汇总>> 1月20日,滨海新区疾控中心对该企业使用的一批乌克兰进口乳清粉原料进行了样本采集,共采集乳清粉原料样本20份、外包装涂抹样品20份、乳清粉制巧克力成品及外包装涂抹样本19份,经检测,乳清粉原料17份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结果均为阴性。 1月21日,经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仍为阳性。 相关产品未流入天津市市场。

  3. 8 小時前 · 北京车展(顺义馆)分为八大展厅,东西各四大展厅,为E1-4、W1-4厅。. 展厅内每个品牌的展台都风格迥异,试图将自己的品牌调性和黑科技融入到展馆设计中,向观众们展示品牌研制的最新成果。. 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官方表示,本次车展总展出面积22万平方米 ...

  4. 2021年12月10日 ·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为什么一天吃两餐人反而胖了,教你有效减肥的科学饮食法。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中国注册营养师 谷传玲. 从营养学角度,一日两餐的性质有些类似限时进食法,即间歇性断食。 这种进食方式的核心在于,把进食时间限定在一天的6~10小时内(如上午10点到傍晚6点之间),其余时间一律不吃。 在可进食的时段,可以选择只吃2顿,也可自由安排多吃几顿。 不可否认的是,限时进食法的确能够减重,但减去的重量并非全是脂肪,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消耗肌肉. 研究表明,限时进食法会让人丢掉不少肌肉。

  5. 2021年9月1日 · 1、米饭VS馒头,哪个更营养? 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记载,等质量的米饭与面粉,面粉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B2以及钙、镁、铁、钾、硒等营养素含量稍高一点,特别是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B1、钙,甚至是米饭的两倍。 而锌含量则是米饭高于面粉,另外,面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米饭,但米饭的蛋白质更容易吸收,综合来说,两者几乎可以打成平手。 2、米饭VS馒头,哪个升糖更快? 食物升糖快慢的指标为“升糖指数”,指数越高,升糖越快,,越要少吃。 据《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表》,馒头、黏米饭、糯米饭、糙米饭的升糖指数分别为88.1、88、87和87,均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 也就是说,米饭和馒头作为精细主食,其升糖效果差距不大,且受原料种类、烹饪方式的影响。 3、米饭VS馒头,哪个更发胖?

  6. 2021年7月5日 · 当胃腔内食物的体积因为各种原因增大,超出胃所能容纳的极限时,人体就会调动各项保护机制,排出多余的容量,以防止胃被“撑破”。 其中,“吃吐了”就是一种机体“自卫”,是防止胃破裂的有效手段。 不少大胃王在视频的背后,也采取了主动“催吐”手段,大胃王阿尤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主动承认在节目后催吐过。 “催吐对身体的损伤很严重。 ”宗晔表示,催吐不仅容易引起消化道损伤,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 呕吐时,胃酸会伤到食道、喉咙和牙齿,引起反流性食道炎,造成食道水肿、食道溃疡等危害;如果吐得很轻松,一般贲门已处于松弛状态,而贲门松弛容易胃食管返流,胃食管被反复刺激后易患食管炎,严重者会出现贲门口撕裂等危害。 此外,反复呕吐还会呕吐物长期腐蚀食道,还会增加食道癌发病风险。 用餐八分饱,少食多餐更健康

  7. 2021年9月21日 · 1. 降低癌症风险. 2015年8月,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布的三院校联合做了一项持续8年,覆盖近50万名年龄在30~79岁的中国人的研究显示:每天吃辣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较低,经常吃辣尤其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风险。 在这一次世界三院校联合进行的研究中,数据总体显示出的趋势是,相比那些不常吃辣的人而言,一两天就吃一顿辛辣食物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低了14%。 经常吃辣尤其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风险。 2. 有益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