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23日 · 葉麗斌分享4個處暑養生貼士提醒飲食宜選擇性質滋潤的食材如非身體虛寒不應刻意飲用薑茶處暑養生4貼士. 1. 避免受涼 ──日夜溫差大,夜間溫度轉涼,外出時應適時添衣,保護陽氣;晚上冷氣可稍調高溫度或預設關機時間,以防受涼感冒。 2. 颱風雨季避免淋雨涉水 ──以防風寒濕直接入侵人體。 3. 宜吃滋潤食材,如非身體虛寒,不宜飲薑茶 ──預防秋燥,處暑時節應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如非身體虛寒,不應刻意飲薑茶。 飲食可選擇性質滋潤的食材,如梨、蓮藕、馬蹄等食物。 酸味的食物有助生津潤肺,如烏梅、果乾。 4. 調整作息,提早入睡 ──相比夏天的「夜臥早起」,進入秋季應提早入睡時間,避免熬夜。 在中醫角度,夜間睡眠有養陰養血的作用。 夏秋轉季養生:

  2. 2020年6月19日 · 胡玘君稱夏至養生關鍵在於健脾養心可以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及芝麻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及清涼解暑作用。 夏至亦可多喝消暑祛濕的湯水,冬瓜、蓮葉、牛大力、赤小豆、扁豆及薏米等都是夏天常用的材料,有助清熱解暑及利濕。 酸味食物生津健胃. 夏至天氣熱,人體出汗多易失津液。 胡玘君建議,可以適量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士多啤梨、葡萄、山楂及菠蘿等;酸味收斂,有助防止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二十四節氣‧夏至食譜: 夏至食譜:苦瓜釀姬松茸 清熱解毒. 夏至食譜:冬瓜荷葉茶 清熱利水·消腫生津. 苦瓜食譜:苦瓜黃豆瘦肉湯 養陰潤燥. 蓮子芯食譜:蓮子芯茶 清熱利水. 相關字詞﹕ 夏至 養生 飲食 二十四節氣 健脾 養心 苦瓜 芝麻葉 冬瓜 祛濕 消暑 中醫教養生 編輯推介.

  3. 2024年5月3日 · 初夏來臨夏天除了吃時令瓜果潺菜亦是當造蔬菜。 據漁護署資料,潺菜每年5月至9月當造,菜葉寬厚有光澤。 坊間推介快炒、涼拌和用作滾湯,潺菜有何營養? 哪種煮法更好? 香港營養師學會(HKNS)認可營養師吳耀芬(Kathy)表示潺菜營養豐富,有「腸道清道夫」之稱,她在本文講解潺菜營養、建議煮法,以及推介兩個潺菜食譜。 潺菜營養. 吳耀芬表示,潺菜主要營養是膳食纖維和果膠,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及預防便秘。 另外,潺菜含豐富鉀質、鈣和鐵質和胡蘿蔔素,有助預防骨質疏鬆及缺鐵性貧血等。 潺菜建議煮法. 吳耀芬推介快炒潺菜和潺菜滾湯兩食譜,她提醒,蔬菜加熱時,水溶性營養素如果膠、鉀質和維他命C都會出現流失的情況,相比滾湯,快炒後涼拌的潺菜能保存更多營養。 食譜1:薑蒜炒潺菜.

  4. 2024年5月5日 · prev. 立夏是第一個夏天節氣天氣濕熱中醫建議可適量食冬瓜老黃瓜下列提供兩款湯水冬瓜薏米赤小豆湯黃瓜粟米蘿蔔湯有助生津健脾消暑化濕。 不過,脾胃虛弱、腹痛腹瀉、久病陽虛肢冷,或肺寒咳嗽的人慎吃。 冬瓜薏米赤小豆湯(3-4人分量) 材料: 冬瓜750克、生薏米30克、熟薏米30克、赤小豆50克、眉豆50克、陳皮1塊、蜜棗3粒,瘦肉300克、水3000毫升(約15碗) 製法: 冬瓜洗淨切件,生熟薏米、赤小豆、眉豆和蜜棗洗淨浸泡,陳皮浸軟刮內瓤,瘦肉汆水5分鐘。 所有材料加水,大火煮沸後轉文火再煮1.5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 清熱除煩、除痰祛濕、利尿消腫. 黃瓜粟米蘿蔔湯(3-4人分量)

  5. 2023年7月10日 · 註冊中醫唐麗雯接受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時稱夏天是陽氣最旺的季節陽氣令人體出現暑熱心煩口渴等表徵但體內臟腑相對虛寒消化能力弱出現腸胃炎肚瀉。 而且香港人夏天愛吹冷氣,容易被寒氣入侵身體,可能會導致感冒、胃口差、肚瀉、經痛。 吃薑可以散寒、祛濕、開胃、止瀉,改善體內虛寒。 所謂吃薑,唐麗雯稱不一定要把薑吃進肚,喝薑茶、薑湯、薑絲炒餸也算是吃薑。 由於早上升發陽氣,所以薑適宜在早上吃,可減輕身體濕氣重和疲倦的感覺;晚上身體應平靜入睡,故不宜在晚上吃薑。 她提醒,陰虛(45至55歲更年期女性、容易潮熱出汗、睡眠差)、濕熱(容易便秘、生瘡、咳、早上有黃痰)的人不宜吃薑。 以下提供生薑蜜糖水、薑棗茶兩個茶飲製法,大家可作參考。 生薑蜜糖水(一人分量) 材料:生薑3片、蜜糖適量、暖水一杯.

  6. 2021年6月15日 · 5分鐘焗茶:竹葉西洋參茶. 菊花杞子普洱茶、桂花或陳皮配鐵觀音、玫瑰洛神花紅棗茶. 羅漢果水、薏米水. 飲水 實用資訊: 運動前後飲水四注意 雷雄德提醒:運動後勿狂灌水 運動飲品非必要. 中醫提醒:飲水補水勿一次過狂灌. 家庭醫生提醒:每日飲8杯水只作參考 防缺水記住3個飲水時間. 熱門HOTPICK:link.mingpao.com/67005.htm. 相關字詞﹕ 即沖茶飲 消暑 飲品 茶飲 熱門HOTPICK 薄荷菊花茶 雪梨乾菊花茶 花旗參百合花茶 中醫教路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7. 2023年7月21日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林冠傑提醒,不宜用過冷的水沖涼,尤其是身體虛弱的人容易感冒;沖涼後亦不應即吹太凍的冷氣。 林冠傑建議沖涼貼士,有助訓練皮膚毛囊適應冷熱溫差,間接預防感冒。 中醫不建議沖涼水溫太凍. 林冠傑解釋,由於人體未必能迅速適應溫差,中醫不建議用太冷的水沖涼。 當身體很熱,毛孔會張開排汗散熱;遇冷空氣或冷水時,皮膚會收合及提升自身溫度。 年長、易感冒、身體較虛弱的人毛孔開合過程較慢,易因冷熱溫差大而風寒入裏(寒氣經毛孔傳入身體)引致感冒。 中醫沖涼貼士. ‧沖涼水溫不宜過低. ‧用暖水(25°C至33°C)沖3至5分鐘才下調溫度. ‧沖涼不宜「照頭淋」,可由手腳前端開始. ‧完成沐浴前先用暖水沖身以適應溫差. ‧沖涼後不應立刻吹過低溫度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