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坑東邨 (英語: Tai Hang Tung Estate )是一座 香港公共屋邨 ,位於 香港 九龍 深水埗區 九龍塘 ,現由 領先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管理。 第一代樓宇在1955年開始入伙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83年1986年及2002年入伙大坑東邨曾於1991年列入 出售公屋計劃 ,但最後計劃擱置。 其後此邨因時間不合而未再出售,是該計劃下唯一一座沒有在租置計劃第二次出售的公共屋邨。 大坑東邨位於 南山邨 的南面和 大坑西邨 的東面, 大坑東道 是 大坑東邨 、 大坑西新邨 以及 南山邨 之間的主要街道。 歷史[編輯]

  2. 大坑東邨 (英語: Tai Hang Tung Estate )是一座 香港公共屋邨 ,位於 香港 九龍 深水埗區 九龍塘 ,現由 領先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管理。 第一代樓宇在1955年開始入伙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83年1986年及2002年入伙大坑東邨曾於1991年列入 出售公屋計劃 ,但最後計劃擱置。 其後此邨因時間不合而未再出售,是該計劃下唯一一座沒有在租置計劃第二次出售的公共屋邨。 大坑東邨位於 南山邨 的南面和 大坑西邨 的東面, 大坑東道 是 大坑東邨 、 大坑西新邨 以及 南山邨 之間的主要街道。 歷史[编辑]

    • 緣由
    • 具體執行方式
    • 安置安排

    在1985年26座問題公屋醜聞被揭發時,一共有577座出租公屋大廈被驗出結構強度遠低於標準。由於涉事大廈多為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加上第三型大廈及舊型政府廉租屋沒有獨立衛生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故政府於1987年頒佈的《長遠房屋策略》中,宣佈於2001年前將所有上述類型大廈清拆,是為整體重建計劃。

    房委會從1988年起,每五年編定一個五年期拆卸總綱計劃,並按照樓宇結構損耗程度、重建效益等排定清拆次序(當中26幢需即時拆卸樓宇,以及絕大多數需加入鋼柱鞏固的第二等「問題公屋」,一律安排在第一個拆卸週期,即1988-1992年內清拆;當中,須即時拆卸樓宇則以「擴展重建計劃」名義在此計劃下清拆),並會每三個月檢討一次。 在清拆開展前一年半至兩年,受影響居民將會獲得通知,以安排進行凍結人口登記、接收屋邨單位編配,而具體遷出日期亦會同時公佈。當最後一座安置大廈落成後,居民有最後三個月(以往為五個月)期限遷出,並進行拆卸工程的招標程序(但若遇上釘子戶或工程延誤,拆卸日期或會推遲)。 而在受影響屋邨中開辦的學校,如果無法獲分配新校舍或與他校合併,會在拆卸前被教育署下令殺校,一般在清拆該年暑假或之前停辦...

    在1996年前,所有安置屋邨單位均由房委會隨機編配,而分配機會與輪候冊人士一樣只有三次,居民或無法選擇心儀單位。 而在1996年1月,房委會在柴灣邨9-12座重建項目中,試驗「自選單位計劃」,讓居民自行選擇興東邨內的安置單位(而具體操作方式與居屋揀樓類似,有關方面會以攪珠方式決定他們的揀樓次序)。由於此計劃成效顯著,自此以後的所有重建計劃均以此方式編配單位。 一般而言,居民均在同一區議會分區(或鄰近區域)內新建/已重建屋邨安置(例如位於黃大仙區的慈雲山邨,主要安置屋邨都在同區內的鳳德邨、東頭邨或黃大仙下邨)。但是,由於市區土地不足,有一部份居民會獲安置到市區以外(例如部份「問題公屋」住戶獲派沙田顯徑邨,另秀茂坪下邨住戶除少數獲派同區翠屏南邨、德田邨或黃大仙東頭邨單位外,其他主要安置於天水圍天...

  3. 安置灾民[编辑] 1953年的圣诞夜, 石硖尾 木屋区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 大火 ,令5万多人无家可归于是政府在石硖尾一带兴建 徙置大厦 。. 到了1954年7月22日另一场大火在大坑东木屋区发生令2万多人无家可归 [2] ,政府便仿照石硖尾的做法兴建大坑东邨以 ...

  4. 過去區內地方在 區議會 分別歸入 東區 和 灣仔區 : 大坑徑 、 虎豹別墅 及 渣甸山名門 均位於灣仔 渣甸山選區 ,以及多數地區歸入灣仔區;少數地區如 勵德邨 [註 2] 及 上林 等則歸入東區。. [1] 2016年開始,原屬東區的「 維園 」和「 天后 」兩區改為 ...

  5. 大坑東邨一號遊樂場 清拆前座號名稱為東榮樓及東富樓 第2座 深培學校 清拆前座號名稱為東運樓及東和樓 第3座 1984 陶庵學校 大坑東邨 第4座 信義宗信光學校 第5座 基督教靈磐學校 第6座 信義學校 第7座 1981 大坑東街坊福利會社區中心 第8座 中華基督教會

  6. 九龍塘村是一條客家村落,原址位於今 警察會球場 至 大坑東遊樂場 一帶村中有數排青磚屋。 1899年,九龍塘有居民約250人。 [3] 1911年有華人人口185人。 [4] 九龍塘村所在的地方前臨一個處於 大角咀 與 芒角咀 之間的淺灣。 19世紀末,淺灣中築有一條海堤(近現今 荔枝角道 )以連接深水埗,令海灣變成水塘,九龍塘因而得名。 該水塘至1920年代中才完全被填平以發展土地,九龍塘村亦於1920年代末拆卸。 [5] 1920年代 香港政府 開發 新九龍 ,推出城市規劃方案,批出「九龍塘花園城市」,試行將 九廣鐵路 路軌東面、 界限街 以北的土地發展為低密度英式住宅區,是香港開埠首次以城市規劃為原則的開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