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埔尾村位于中国 香港 新界 大埔区 白石角 大埔尾 ,是一条 客家 原居民 乡村 ,与毗连的 樟树滩村 同属 大埔七约 中“樟树滩约”的“樟树滩乡”。 中文名. 大埔尾村. 地理位置. 香港 新界 大埔区 白石角 大埔尾. 历史时间. 200多年. 类 别. 客家 原居民 乡村. 大埔尾村由开村至今约200多年历史,原居民均为原籍 广东省 长乐县 何树排的 李姓 族人。 太公李仕映携子芳远祖移居 东莞 ,三年后再迁移到 宝安县 第六都,其后芳远祖举家南迁大埔尾村开枝散叶。 [1]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1张) 参考资料. 1 汗国国家数据库地名数据中心. 大埔尾村 的概述图 (1张)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10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百科用户3senLL.

    • 概览
    • 简介
    • 历史背景
    • 主要建筑
    • 石硖尾公园

    中国香港旅游景点

    石硖尾是中国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东至港铁东铁线路轨,南至界限街,西至巴域街和大埔道,北面以大窝坪的笔架山山麓为界。根据规划署的分区计划大纲图,大窝坪及又一村同样属于石硖尾的一部分。

    石硖尾是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位置为毕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东,九龙塘以西,主要是一个住宅区。石硖尾邨始建于1954年,是香港首个公共屋邨。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一场灾难性大火,5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情况危急,港英政府为了安置灾民,决定在石硖尾灾区兴建7层高的H型大厦,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厦终于建成,成为第一代公共屋邨。

    194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爆发国共内战,引起很多人到香港避难。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在石硖尾一带自行兴建木屋,以作栖身之所。1953年12月25日,发生了石硖尾大火事件,五万多人无家可归。所以,香港政府决定在该区兴建廉租屋邨,是香港首个公共房屋发展计划。

    石硖尾邨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九龙石硖尾,于1954年开始入伙,于1972年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82年间及2006年入伙,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内地难民移港定居,由于当时港英政府没有一个房屋政策来为低下阶层而设的,所以很多难民在1949年至1953年间在山边兴建木屋来居住,但这些木屋设备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经常发生火警,最终于1953年的圣诞夜,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火,令五万多人无家可归,于是政府在原址兴建二十九座徙置大厦,用以安置灾民,当中首八座(A-H座,现在的十至十三、三十五至四十一座)由联合国捐款建造。这些大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并在两翼中间以厕楼相连。只有较后兴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厦。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除了在石硖尾兴建徙置大厦外,还在大窝口、大坑东和李郑屋一带兴建徙置大厦,时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厦均已重建完成,当时这些徙置大厦由徙置事务处管理。

    其后港英政府于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计划,政府于大坑西街与南昌街交界兴建七座廉租屋大厦,于1964年落成,当中第三座是首座采用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该邨也被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当时下邨部份也于1972年开始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厦重建新楼宇,及改建18幢徙厦,并重新编配楼宇座号,新楼宇于1979年至1984年入伙,而“上邨”及“下邨”也于大约1984年再度合并为石硖尾邨。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体重建计划”,有计划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厦及廉租屋大厦。第1-13、35、36、38座已于2000年至2001年拆卸,当中第35、36及38座是因为邻近斜坡于1999年8月25日发生山泥倾泻而需尽早清拆[1],所有受影响租户也于事件发生后一星期内获发新单位。第37、39、40及41座已于2004年封闭,第17、18座曾改为石硖尾人文馆,而美荷楼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并拟改为公屋博物馆,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厦)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楼及美映楼,已于2006年入伙。

    特色:设施包括8个网球场、一个儿童游乐场、喷水池、人工瀑布及圆型广场。

    设备:八个网球场、儿童游乐场、圆形广场、两个篮球场、休憩花园、荫棚、缓跑径、健身站及避雨蓬。

  2. 尾村,位于道滘镇东北部,距镇政府1.5千米。该坐落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聚落呈块状分布。相邻自然有新稳岭丫,北与牛涡一河之隔。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因在较宽河涌尾端,故名

  3. 大埔镇,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柳城县 ,地处柳城县中部,东与太平、 沙埔镇 接壤,南与 凤山镇 、马山镇毗邻,西邻 寨隆镇 、古砦乡,北接龙头镇、凉水山林场。 [1] [5]大埔镇行政区域面积230.6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大埔镇户籍人口71414人。 [2] 1950年,设立大埔区。 1958年9月,分设东方红公社和上游公社。 1961年6月,东方红公社改为大埔公社。 1962年9月,东方红、上游公社合并为大埔区。 1969年冬,大埔区改为大埔公社。 1980年冬,设大埔镇。 2005年7月,洛崖乡并入大埔镇。 [1]截至2020年6月,大埔镇辖3个社区,18个行政。 [3]镇人民政府驻县城河西区。 [1]

  4. 地理位置.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总面积. 39565平方米. 现存古民居. 约268座. 目录. 1 古村简介. 2 历史沿革. 3 塘尾概况. 4 重点建筑. 古村简介. 播报. 编辑. 塘尾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古村一路始建于宋代至今800多年历史。 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古村现存民居268座,祠堂21座,书房19间,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 塘尾村至今仍保存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 该村的“康王宝诞”活动有着近300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地区明清民俗的“活化石”,于2007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6年5月25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5张)

  5. 地理位置. 广东东莞.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06:00-24: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免费. 占地面积. 60 亩. 著名景点. 李氏宗祠、梅菴公祠. 景区荣誉. 中国景观村落. 目录. 1 塘尾概况. 2 塘尾古村. 3 主要景点. 梅菴公祠. 景通公祠. 李氏宗祠. 4 历史文化. 李氏家规.

  6. 道(Tong Mi Road)是一条位于中国 香港 九龙 旺角 区域和 角咀 区域之间的道路,呈南北走向,作为 渡船街 向北的延伸。 中文名. 塘道. 地理位置. 香港. 起 点. 香港 九龙 旺角 区. 终 点. 角咀 区.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地理位置. 3 沿路建筑.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塘”其实就是指 油麻地 避风塘 的尾部。 1915年, 油麻地 避风塘建成,海旁建有两条道路,即塘道及渡船街,方便车辆进出避风塘。 由于西九龙 填海 工程的关系,塘道已成为一条内陆道路。 另有说法指塘道得名于角咀的塘尾村,该于1928年随著角咀的开发而被拆卸。 地理位置. 播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