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12日 · 隨著熱帶氣旋的北上相關的低壓環流也將帶動西南季風在15日左右正式進入南海,「應該是今年第一次象徵著往今年梅雨的環境又更近了一步」。 吳聖宇指出今年第一次的夏季西南季風進入南海可能會出現在15日左右不過預報的強度看起來並不強屬於一個和緩型的開端但是西南季風進入南海也代表距離台灣梅雨的環境更近了後續西南季風跟北方南下的鋒面配合的狀況值得留意短時間內應該還不會有典型的梅雨鋒面建立下旬之後的機會應該會比較高詳細的時間點仍有待觀察。 目前的預報看起來西南季風進入南海後強度並不強,中層的太平洋高壓也還沒有打算要完全的向東退出南海,甚至有持續盤據在南海的預測,因此暫時還沒有看到西南季風跟鋒面之間有很好的配合的預報情況,典型梅雨鋒的成形可能還沒有那麼快,後續再繼續觀察。

  2. 2022年2月22日 ·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這個巨獸級星系是已知宇宙中最龐大的星系,位在距離地球約30億光年的地方,屬於電波星系。 天文館說明,天文學家目前對電波星系還不是完全了解,推測在這類星系的中心有一個超巨質量黑洞,當它吸積周圍物質時,部分物質會匯集到黑洞兩極,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外噴發電漿噴流,形成巨大的電波瓣。 天文館指出,一般電波星系的電波瓣僅約百萬光年,而Alcyoneus的電波瓣範圍則達1630萬光年,相較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直徑僅10多萬光年,Alcyoneus足足大了150倍。 天文館表示,若民眾對相關新知有興趣,天文館將在26日舉辦的「宇宙紀事2月講座」中詳細介紹這些神奇新發現,歡迎至天文館網站點選「網路報名」參與活動。 (封面圖/取自台北市立天文館網頁) 【往下看更多】

  3. 2023年5月27日 · 號稱五月最強颱風瑪娃」,目前可見雙眼牆結構雙眼牆又稱是一種形成於強度高的熱帶氣旋的一種結構當一個熱帶氣旋風速大於185公里每小時115英里每小時且強度還在增強時就有可能發展出雙眼牆結構。 瑪娃預計27、28日兩天達顛峰,穩定以西北西方向前進,29日速度放慢且有北轉趨勢;另外以目前資料顯示,各國的路徑預測趨於一致,不過接近台灣時預計會減弱轉為中颱,對台灣的影響仍有待觀察。 瑪娃颱風出現雙眼牆。 (圖/翻攝自CIMSS) 氣象達人彭啟明 在臉書指出,強颱瑪娃目前距離台灣1470公里,27、28號的轉變將是關鍵,若是依照氣象局的官方路徑,颱風暴風圈觸碰東部警戒海域的區域,須留意後續發展,彭啟明也提到,「多數模式趨勢仍是大轉彎向北,但程度有差別」。

    • 「它在破壞我的研究」
    • 我們應該擔心嗎?
    • 「光彈亂入」是「天文學的災難」
    • 關乎人類存亡
    • 夜空中的污染
    • 天文學以及地球的未來

    最近數周,幾乎每一天都有私營公司發射衛星上天的消息。 美國航天製造商SpaceX(由伊隆·馬斯克所有)已經將650枚「星鏈」(Starlink)衛星發射上近地軌道,這個計劃總共有1.2萬枚衛星要發射;全球通訊公司一網(OneWeb)則已將其計劃的4.8萬枚航天裝備中的74個發射上天;亞馬遜(Amazon,美國線上零售及跨國科技公司)表示,他們亦想發射自己的3236枚衛星。 一旦它們全都按計劃完成,僅此三家公司就已有超過6.3萬枚新衛星。 這還不包括·在俄羅斯、中國等各個地方的其他機構,它們也在排著隊凖備發射它們自己的設備。 理論上來說,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天上飛行這些機器,主要用於改進地方上的電子通訊。 但是,這些人造衛星群有一個負面作用:它們會遮擋天文學家的視線。 多納休教授說,衛星幾秒鐘...

    當然應該! 因為從研究遠方星系當中所能了解到的信息(它是由什麼組成的,它的密度以及質量等)可能會為帶動更先進的技術開發,從而令所有人的生活更美好。 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多納休教授不得不首先要捕捉到一些你所能想象的最微弱的光——這樣做需要最特別的天文望遠鏡。 而這些設備,在人造的光源面前是極度脆弱的。 「在我試圖要從離我們幾十億光年遠的星系那裏捕捉到那些微光時,人造衛星會造成一些過度曝光的巨大光線,穿透非常敏感影像,」多納休教授說。 換句話說,她那些精密的圖片被衛星的強光給燒燬了。 有時候「通常要很多分鐘完成的整個曝光會被破壞,然後它甚至影響之後用同一個設備進行的曝光,」她說。

    那麼,我們真的可以說,是人造衛星在「亂入」破壞天文學研究嗎? 「是的,那是其中一個理解,」多納休教授說,「它實實在在地用光架設了一道屏障,阻止公眾資助的宇宙科學研究:星球、小行星、星體、星系,一切東西!」 這位天文學家表示,「不用很多家公司一起,就能使夜空充滿各種光線」,從而破壞「數十億美元的公共經費」。 一個重大犧牲品可能就是薇拉·魯賓天文台(Vera Rubin Observatory)——過去曾被稱為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仍在建造中的它位於智利的艾爾基谷,這個地點的選擇是因為它原本清淨的天空。 「這對於美國來說是最首要的新望遠鏡,而它將會悲劇性地受到這些衛星的影響,」多納休教授說,「(人類)需要有所行動來令它們對天文台帶來的災難少一些。」

    但是,受影響的可能不僅僅是她的工作。 「它關乎人類的存亡的事,」多納休待援說,「我們監察天空中飛過來的小行星和彗星。」 現在,這些東西撞擊地球的機會非常低,但仍然是有切實可能性的。 就在9月,兩顆體積相當於半個埃菲爾鐵塔的小行星——被浪漫地命名為2010 FR和幾天后的2020PT4——以每秒八英里的速度掠過我們的星球(這個速度相當於在7分多鐘裏從紐約到達倫敦)。 美國太空總署(NASA)將這類太空石塊列為近地物體(NEO),稱它們是「潛在危險」,因為在未來它們的軌道有可能更靠近,從而與地球相撞。 這就是為什麼太空總署一直在監察很多其他被認為有風險的小行星——儘管它們撞擊地球的機會非常小——並且有機制會在需要時將它們擊出地球範圍。 這也是為什麼提前預警能夠大大地增加你生存的機會,多納休教授說...

    「誰擁有天空,誰又有資格說誰有權在天上放光?」多納休問。 她說,各企業用人造衛星擠滿太空,「破壞了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夜空」。 她還表示,除了生存威脅,我們可能還會因此錯過無數令人興奮——而且有用——的新發現,「不可逆轉地永遠失去一些機會」。 但是,衛星有可能被送到一個沒那麼多問題的軌道嗎? 「即使這些公司的所有人都同意只使用近地軌道(海拔500至600公里以內),」多納休教授說,「這些物體仍然會被看到,並且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的很多個小時裏能夠在太空中反射太陽光。 如果這些公司選擇使用高海拔的軌道呢? 「那問題就會更嚴重。像薇拉·魯賓天文台(VRO)這樣的天文台,在夜間拍下的照片裏,將幾乎每一張都會有雜物,」多納休教授說。 而這不僅僅是在智利有發生,它真的有國際性的影響。 記得那張突破性的黑洞照片...

    如果有那麼多的太空設備圍繞地球,我們還要多久就會被太空垃圾所圍繞? 「我們已經被一個有點像垃圾場的東西圍繞了」多納休教授說。 「太空總署和其他相關利益機構在追蹤軌道上有很多小東西,為的是避免和廢棄的火箭相撞,」這位航天物理學家說。 「然而,這些據稱有10多個的衛星比上面的那些垃圾要大得多也光亮得多。撞擊永遠是一個擔憂。」 不過,多納休教授希望對未來保持樂觀。 「科學上來說,我們在基礎物理學上的一些最大的進步,都是從研究天空得來的,而其中特別是夜空,」她說。 「了解物質本質、重力、黑洞、時間的起始、元素的產生以及代表宇宙總能量約70%的暗能量的存在等,」多納休教授說,「暗能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如果我們只關在地球上的實驗室裏,我們永遠都不會找到答案!」 「我希望我們能夠有一些監管,從而讓未來的世...

  4. 2023年8月30日 · 氣象粉專「 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表示蘇拉再度增強重返強烈颱風型態變得更加緊實颱風眼清得非常乾淨,「相當兇殘」,預估還有小幅增強的空間,「未來24小時是它第2次巔峰狀態! 」不僅如此,「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還提到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同時評定為5級熱帶氣旋,「超級颱風

  5. 2024年2月2日 · 中央氣象署官方粉絲專頁 《報氣候-中央氣象署》 昨發文表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發布的「2023年度全球氣候報告」指出:2023年已成為1850年全球紀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較百年(1901-2000)均溫高出1.18°C。 打破原最高溫紀錄的2016年,以年均溫高出0.15°C之差成為人類史上最熱的一年。 綻放美麗的秘密 堅持原廠正貨愛爾麗 即刻預約. 粉專續稱,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升溫的長期驅動因素,同時2023年又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種種因素使2023年成為異常高溫的年份。 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發文表示,溫室氣體濃度升高、聖嬰現象,使2023年成為異常高溫的年份。 (圖/翻攝自 鄭明典Facebook)

  6. 2023年9月22日 · 中秋節天氣恐有熱帶擾動和東北季風變數。 (圖/翻攝自 「天氣風險」粉專 ) 氣溫方面,迎風面地區白天的高溫也會略降,基隆北海岸、東北角、宜花東等地感受較明顯,白天高溫略降至30度上下,西半部地區白天偏熱,高溫可以來到32到34度左右,夜晚清晨空曠地區低溫維持在21到23度間,部分單點有可能接近20度,整體日夜溫差偏大。 吳聖宇指出,明後天週末假期(23日到24日)大致維持偏東到東北風環境,基隆北海岸、東北角、宜花東以及恆春半島等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桃園以南西半部山區午後有熱對流雷雨,平地受影響比較小,整體來說降雨的機率略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