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4日 · Share. 輕鬆入手——展開死亡話題可嘗試從日常生活入手,如疫情奪走不少長者性命,可從新聞報道談起,以輕鬆語氣帶出大家對生死及臨終治療的看法。 (pcess609@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誤解1:病人無法承受噩耗打擊? 若期望患者即時接受噩耗是有點不切實際。 然而,只要給予時間、空間去消化,再加上家屬支持,大部分患者(尤其是長者)很快可調整過來。 在香港,70%以上長者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患,他們對自身健康狀况有感覺;加上大都經歷過摯親好友離世,對於死亡,可謂心裏有數。 前線經驗告知,長者較其他患者更願意討論死亡課題,並且態度更積極及正面。 事實上,隱瞞病情不能阻止患者自行臆測。 在缺乏病情資訊下,患者所想的往往比現實更糟,只是都放在心裏罷了!

  2. 2022年8月14日 · 「抗疫成績表」只看有多少長者入院和染疫去世,忽略長者生命晚期的身心需要,「純粹用數字看生命,減少長者死亡數字,特別是院舍長者,似變成醫療最終目的。 但對很多長者而言,生命延長少少未必有意義」。 他以往經常到院舍作外展服務,見到不少高齡院友因病而活動受限,不能自理甚至要穿約束物,就算未有疫情,每年死亡率亦約為10%至20%。 「醫療目的是否讓長者在照顧不足、不能探訪的情况下,困在院舍延續生命? 讓他們今年不死於疫情,然後遲一年死於其他病痛,就等於好成績的想法,是否有點不合邏輯? 」相反,他認為應在長者晚期照顧投放更多心思,令他們享受最後一段時光。 另一方面,疫情對長者的身心影響逐漸浮面,如美國正探討獨居長者因疫情而面對社交疏離和缺乏醫療援助的問題;同時開始提倡配套完善的老齡社區。

  3. 2021年2月22日 · Share. 修訂條文——政府計劃修訂《死因裁判官條例》的條文,為將離世者提供醫院以外的選擇。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Piyapong Thongcharoen@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離世,是不少人的心願。 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在2017年有超過96%的65歲及以上病人在醫院死亡;而香港另一項研究指出,估計在一年內過身的長者,超過80%希望在醫院以外的地點離世。 要在社區如願安然走完人生旅程,需依賴醫院和社區醫護團隊緊密協作。 香港老年學會在「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與部分政府津助院舍合作,聯同醫管局「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為晚期疾病院友及其家屬提供支援,協助院友在病情反覆的晚期階段也能多留院舍接受照料,直至離世一刻。

  4. 2022年10月17日 · 希臘語eu即英語good,thanatos是death的意思,是指好死;亦即是說:不要讓死亡變得漫長、痛苦及喪失尊嚴,容讓病人得到好死。 現今社會對於安樂死的理解,又有沒有分別呢? 有。 現在安樂死是指:病患向醫護提出要求,醫生使用主動方法來結束病患生命;而生命的結束並非自然,而是人為。 因此,安樂死無論在醫療倫理、病人處理及法律觀點上都極具爭議。 絕大部分西方社會都認為,安樂死不能輕率而行,因此並不合法。 香港亦無例外,安樂死在香港並不合法。 近年多樁照顧者涉殺人悲劇. 然而,不合法是不是代表沒有訴求呢? 不是。 上月《明報》港聞版一則標題:〈殺癌妻漢判感化 官:被告亦受害〉;副題標出法官的疑問:「是否應考慮臨終者意願」。 案中的末期癌症患者就是希望安樂死。

  5. 2021年7月4日 · 【明報專訊】這是安老院每一天的行程,天未光的清晨4、5時,照顧員就開始「起人」,幫長者起牀梳洗,7時半吃早餐,吃過早餐後全部人輪流被帶去廁所,11時吃午飯,吃過午飯後午睡,午睡後再吃下午茶,然後又等去廁所,等吃晚飯,上牀睡覺,隔天被洗一次澡……日復日重複「食瞓屙」循環,難怪安老院會被人詬病如等死、坐監。 除了個別安老院會額外聘請殷琦這種表達藝術治療師,為長者提供難得的娛樂與治療。 殷琦會和長者唱歌、跳舞、畫畫甚至玩泥膠,針對長者的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設計藝術活動和遊戲,延緩長者身心衰退,但歸根究柢,藝術治療希望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讓長者有表達的權利,安老不是等死,「他們覺得我都沒有未來,我每一天都只是等死。

  6. 2024年4月7日 · 1。 生命回顧. 吳宇峰解釋,生命回顧即了解病人過往一生,例如要病人憶述人生中覺得最成功、最自豪的事。 吳宇峰說臨終病人到病情晚期時,通常會很徬徨,又或者覺得「自己就這樣走(離開世界)了,很蒼白(好像沒留下什麼蹤迹)」,彷彿他們存在世上的痕迹會隨離世而消失。 每當吳宇峰跟他們回顧人生種種的時候,病人總有自己專屬的難忘時刻。 「我最記得一名年輕的肝癌病人(做生命回顧時)說他一生最成功的事,是教懂兒子學游泳」,吳宇峰後來問那名肝癌病人約4歲的兒子,跟父親一起做過最開心的事是什麼,他回答:「跟爸爸做過最開心的事是游水。 」吳宇峰着他把這番話告訴父親,那名病人聽到後大感安慰。 2。 探索生死意義. 吳宇峰發現不少臨終病人對死亡感到擔心和焦慮,所以他會跟病人討論各自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7. 2023年10月9日 ·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約逾6萬宗死亡個案每個人在生命某個階段都可能成為臨終病患者的家屬需要安寧服務的支援因此我們都應該關注安寧照顧今天公眾對紓緩治療開始有較多認識然而大家可以做什麼來支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