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6日 · 2021-04-06. 禪悟居士正職與玄學術數無關信奉藏傳佛教自初中開始在玄學發燒友父親耳濡目染下接觸面相紫微斗數八字等知識再經父介紹認識了教授佛法之恩師除學習佛學之外恩師亦傳他文王卦及陽宅風水至今35個年頭。 2013年通過禪定,悟得前所未有的契悟,終明白了五行與際遇實相之間的關聯性,像石破天驚一樣,整合了一套獨一無二、與宇宙本體相應的禪悟姓名學,依此因緣,祈以公開部分千古未傳姓名學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facebook: 禪悟-千古未傳姓名推命學. 本文將與大家探討張姓的特質,張姓繁體字筆劃十一劃而簡體字則是七劃。 新中國成立後,內地全應用簡體字,由於簡繁體筆劃不同,因此,在現今而言,內地張姓的人,屬火,是理想主義及完美主義者。

  2. 2018年12月10日 · 香港國際道教文化協會首屆董事局會董就職暨尚德慈善基金會成立典禮. 2018-12-10. 並與中國道教協會道家書畫院合辦2018(戊戌年)京港道家書畫邀請 ...

  3. 2020年5月5日 · 2020-05-05. 禪悟居士,正職與玄學、術數無關,信奉藏傳佛教,自初中開始在「玄學發燒友」父親耳濡目染下接觸面相、紫微斗數、八字等知識,再經父介紹認識了教授佛法之恩師,除學習佛學之外,恩師亦傳他文王卦及陽宅風水至今35個年頭。 2013年通過禪定,悟得前所未有的契悟,終明白了五行與際遇實相之間的關聯性,像石破天驚一樣,整合了一套獨一無二、與宇宙本體相應的禪悟姓名學,依此因緣,祈以公開部分千古未傳姓名學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facebook: 禪悟-千古未傳姓名推命學. 個性決定成敗,飽歷滄桑的晉文公與不甘示弱的秦穆公,同樣是英主,卻展示不一樣的個性特質。 眼見晉文公即位後,治理內政發展經濟,憑着晉文公的機智、仁慈、勇敢與寬厚,終成了中原霸主。

  4. 2018年8月24日 · 醫學專欄深入淺出. 五年前梁憲孫又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報章專欄作者他開始為三份報章撰寫醫學專欄並將專欄文章輯錄成書出版從醫多年平時寫醫療記錄都是用英文梁憲孫自認中文寫作並非自己所長但都願意嘗試專欄寫得多了自然變得熟手」。 另一方面,梁憲孫平時都要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常會聽到病人或家屬會覺得「醫生講嘢太深啦」、「唔知你講乜」,開始寫專欄之後,梁憲孫自己都會反思,怎樣寫會讓讀者更明白。 他對自己的目標是「深入淺出」,不可寫得太過深奧,也絕不能流於表面。

  5. 2020年4月14日 · 2020-04-14. 這書分析恩與仇的觀念頗為細緻。 作者提供. 黃仲鳴. 疫監無聊,翻書取娛。 左翻翻右翻翻,忽然翻出《書劍恩仇錄》,這是金庸的武俠處女作,已看過兩遍了。 一次是舊版本,另次是新修本。 翻頁之時,腦中乍閃,何書尤其是武俠技擊書,有哪一本不是糾纏於恩與仇之間? 腦中又一閃,閃出《中國古代恩仇觀研究》來。 尋之,獲;看之,爽。 作者傅開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這是部學術書,將恩與仇的觀念細細寫來,頗得益也。 《書劍恩仇錄》甚至後來的《碧血劍》、《射雕》三部曲等,都將國仇家恨描述得入木三分,無此恨無此仇,或報恩赴義,就沒有如此蕩氣迴腸的說部,迷倒千萬人。 除武俠外,古代的《水滸》、《三國演義》、「三言兩拍」都環繞這主題。

  6. 2019年12月11日 · 孫夫人講述了中國的政治內幕歷史概況和她為民權保障同盟所做的工作斯諾深深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兩人由此結下深厚友誼此後斯諾出任多家歐美媒體駐華記者1935年還偕妻子勇敢參與了一二運動。 1934年紅軍長征的傳聞令斯諾十分驚奇,翌年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後,他決心前往採訪。 但當時國民黨「剿共」正緊,局勢艱險,他就請孫夫人幫忙。 在宋周密安排和愛國將領張學良協助下,斯諾衝破國民黨重重阻撓,終於1936年6月抵達延安,採訪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共領導人和紅軍將士,深入了解到陝甘寧邊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他還首次向國外披露了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經過四個月艱苦採訪,斯諾寫下大量通訊報道,最終集結為《紅星照耀中國》一書。

  7. 2018年11月28日 · 「君子」和「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古人提倡「孝」一來是為了使家庭和諧,二來是為了國家安穩,三則是為了成就理想人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向父母行孝呢? 行孝可以分為多個層次︰「孝養」、「孝敬」及「孝承」。 孔子的學生喜歡向其問孝,因材施教的孔子往往能給學生一些新的衝擊。 只養不敬 無異犬馬.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從孔子的回應可見,「孝」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能夠供養父母。 世人都認為供養父母就是盡孝,但在孔子的眼中是不足夠的,因為「養」只是基本,而且心中要帶有「敬」,這樣才能區分出「養」父母和「養」犬馬的差別,因此,除了「孝養」,更要「孝敬」。 孟懿子也曾向孔子問孝。 子曰:「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