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zhuanlan.zhihu.com

      圖片: zhuanlan.zhihu.com

      •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baike.baidu.hk/item/屈原的傳説/434074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及賞析_司馬遷_漢語網. 朝代: 兩漢 作者: 司馬遷. 同類型的詩文: 古文觀止 寫人 傳記.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者,猶離憂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史記 < 古文觀止. 屈原列傳 史 記. 屈原 者,名 平 , 楚 之同姓 [1] 也。 為 楚懷王 [2] 左徒 [3] 。 博聞彊志 [4] ,明於治亂,嫺于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 [5] 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6] 。 懷王 使 屈原 造為憲令, 屈平 屬草稿 [7] 未定, 上官 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 不與,因讒之,曰:「王使 屈平 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 伐其功 [8] 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 屈平 。 屈平 疾 [9] 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4.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世家列傳表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跡

  5.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司马迁文言文_古诗文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6.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槁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 」王怒而疏屈平。. 3. 打開字典. 顯示相似段落 ...

  7. 史記 : 列傳 : 屈原賈生列傳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先秦两汉 -> 史书 -> 史记 -> 列传 -> 屈原贾生列传. URN: ctp:shiji/qu-yuan-jia-sheng-lie-zhuan. 屈原贾生列传电子全文,全文检索、相关于屈原贾生列传的讨论及参考资料。

  8. 2023年6月19日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 为楚怀王左徒②。 博闻③强志④,明于治乱⑤,娴⑥于辞令⑦。 入⑧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⑨则接遇宾客⑩,应对诸侯。 王甚任 (11)之。 上官大夫 (12)与之同列 (13),争宠,而心害 (14)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 (15)宪令 (16),平属 (17)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18)之,平不与 (19),因谗 (20)之曰:“王使平为令,众莫 (21)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2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3)。 ”王怒而疏 (24)平。 平疾 (25)王听 (26)之 (27)不聪也,谗谄 (29)之蔽明也,邪曲 (30)之害公 (31)也,方正 (32)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 (33),而作《离骚》 (34)。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