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2日 · 在接獲的個案中有79宗個案已確認為工傷個案相關僱主須承擔僱員補償責任惟目前僅得11宗個案已獲賠償勞福局表示541宗呈報個案中有528宗個案由僱主主動向勞工處呈報餘下13宗個案由僱員通知勞工處跟進

  2. 2022年2月21日 · 工業傷亡權益會表示疫情持續至今已兩年多截至今年1月31日勞工處接獲574宗懷疑因工感染新冠肺炎個案的呈報當中僅38%即218宗獲僱主承認責任而其餘的個案中有43%即251宗遭撤銷或未有繼續申索部分或因僱主不承認責任另有105宗尚在調查中該會指勞工處現時僅透過醫管局派發單張予患者靠患者或僱主主動呈報個案當中或有不少個案就此流失加上工作間群組性感染劇增例如元朗廣場包括多名清潔工保安客戶服務主任以及商舖員工以及將軍澳藍田隧道工程地盤的建築工人承建商地盤管理人員等確診個案。 工權會建議處方應與醫管局、衞生署互相通報消息,主動跟進疑似因工感染個案,又強調現時於工作間感染的情況非常明顯,勞工處應將新冠肺炎納入為法定職業病,才能保障僱員權益。

  3. 2022年8月13日 · 本港酷熱天氣持續近月有不少工作期間猝死的意外大部分懷疑因與中暑有關惟政府現時一直未有把中暑死亡後可獲工傷事故賠償納入法例有工會引述1宗於4年前發生的個案有工友於地盤工作期間因中暑而暈倒不治其後死亡報告亦告中死因與中暑的併發病有關勞工處確認死因後並稱能以工傷途徑向僱主追討責任。 惟個案至今已拖足4年,僱主仍堅持不肯承認工傷責任,死者家屬索賠方面亦未能取得實質進展。 工會促請當局盡快完善暑熱工作法例,保障工友權益,避免相關個案只有增無減。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稱,其工會早於2018年6月底接獲1宗個案轉介,1名建築工人在東涌地盤工作期間暈倒,醫生初步診斷為中暑,更形容事主「內臟恍如被焗熟」,搶救3日後證實不治,遺下妻子及兩名只有1歲及2歲的兒子。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2年12月23日 · 工業傷亡權益會幹事余嘉浩表示雖然中暑屬工傷不過實際情況下不論僱主僱員均沒有相關認知導致呈報個案甚少加上因中暑致死個案亦難於獲得醫學證明故死者家屬得不到應有賠償余坦言Mirror演唱會墮屏事故後政府雷厲風行包括成立工作小組高調界定僱傭關係警察重案組介入跟進是次意外等實屬罕見期望政府將來能以一貫方式處理其他類型的職業意外。 談到職安修例將不涵蓋海事工業意外,且最高罰則亦相差大截,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由於海上意外過往較難監管,同意應一視同仁,在通過職安罰則修訂後,重新檢視現時海事工業意外的有關罰則。 今年跟進的14宗高處墮下或離地意外中,建造業工業意外佔了10宗。 工業傷亡權益會今日回顧本年度職業傷亡大事。 (李志湧攝)

  6. 2021年5月12日 · 本港不時發生工傷意外勞工處資料顯示去年全年有2.71萬宗職業傷亡個案當中有234宗屬致命個案工業意外則有7,202宗主要涉及滑倒絆倒或在同一高度跌倒以及不正確的人力提舉或搬運其中21宗屬致命個案建造業成為重災區去年有18人因工業意外身亡較前年的16人增加12.5%。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周二(18日)討論本港去年的職業安全狀況,勞工處提交文件顯示,去年全年21宗致命工業意外中,建造業佔18宗,廢棄物管理及運輸、倉庫服務及製造業各佔1宗。 以建造業而言,致命意外主要涉及人體從高處墮下,達7宗;而受困於倒塌或翻側的物件,以及受困於物件之內或物件之間,則分別有4宗及2宗。

  7. 2023年12月28日 · 工業傷亡權益會今日 (28日)進行2023年工傷及職業安全大事回顧根據統計今年跟進的職業死亡意外共有74宗主要來自建造業錄24宗致25人死亡意外中較多人涉及工作期間猝死佔18宗其次有13宗為高處墜下或離地意外致死另分別有5宗及3宗涉吊運觸電致死意外。 工會認為情況較為罕見,值得留意及探討,並希望勞工處參考外地,更改工傷補償機制。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提到,今年5月《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生效不足一月,一名工人在中文大學進行棚架工作時突然昏迷,送院不治。 她指,當天市區最高氣溫約攝氏34度,「黃色工作暑熱警告」生效,僱主亦稱該名工人工作45分鐘便出事,未能符合指引工作一小時才需休息的建議,而解剖報告上的死亡原因則列明為冠狀動脈,變相被歸類為自然疾病,而非工傷事故。

  8. 2023年12月25日 · 近年本港出現多宗平台工作者工傷的案例揭示相關平台對工作者保障不足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外賣員權益關注組成員麥德正表示目前平台工作者難以取得工傷賠償有外賣平台公司會終止工傷員工的工作帳號聲稱唔同你合作」,而非解僱令數碼平台工作者極難取得工傷賠償他又指即使有賠償公司所購買的保險只會賠償10多萬港元但依照勞工法例所買的保險工傷賠償可達數十萬港元兩者相差數倍加上現時勞工法例以及政策沒有任何改動一旦未能取得賠償或欠薪每位員工均要逐一打官司並非全面的保障。 具工會背景的議員林振昇指出,雖然部分公司有購買意外保險,但保障範圍極少。 儘管政府正展開相關研究,但預計需時一年才有結果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