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日 · 0. 彭金隆.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任教學副院長.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暴力升息後,立刻讓保險公司學到利率波動可以帶來的巨大經營風險,也讓業者對利率的敏感度和警覺度大幅提升,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利差損主要因為是銷售利率保證過高的商品,保險公司策略就是透過更多海外長期投資收益,弭補高利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失,但是這樣的經營脈絡是奠基在低利率持續且利率相對在比較穩定的環境假設下。

  2. 2023年7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7 月 1 日. 0. 682. 今年38歲的南山人壽元捷通訊處處經理高翊紘,談及對Z世代的特質和領導時坦言:「這不是一個很容易的課題,因為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年份,就將族群的特質隔開。 」在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元捷通訊處,世代間的性格就好比光譜般,既有世代融合的特質、也有各自獨特之處。 在元捷通訊處,夥伴年齡恰好交界於Y世代(1980年後出生)和Z世代(1997年後出生)間,換算成年齡,夥伴年紀皆約莫落在20、30歲。 而在通訊處裡最年長的高翊紘處經理,就像大家的兄長般地照顧通訊處的年輕夥伴。 問起高翊紘,Y世代和Z世代之間,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特質? 又該如何與夥伴共同扶持、成長,才能打造出一個高向心力的團隊?

  3. 2017年11月5日 · ★專長是為資產高淨值富豪個人或超級富豪家庭提供投資及理財規劃服務,客戶遍布53個國家. ★擁有2個學士學位、3個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金融博士學位. ★著作:《28000》於全球銷售,目前已出版4種語言. 作為某些超高淨值人士(HNI)的家族顧問,經過數次與會懇談後,我發現這些超級特別富貴家族對於人壽保險的理解與其他一般大眾極為不同。 對於超高淨所得(HNI)的客戶而言,即使他們不需要人壽保險,卻仍然選擇購買。 哇!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買呢? 以下我列出了5點觀察和心得速記,這也是一個價值百萬美元的問題。 觀察1. 流動性。 大部分富有的家庭是處在「資產富有」但現金貧窮的狀態。 萬一當家作主的離開人世,人壽保單便成了即時創造流動性的工具,確保重要資產不必為了變現而「賤價出售」。

  4. 2019年9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根據資誠PwC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SFI)所發布「全球保險業風險調查報告」,調查發現科技風險、網路風險、變革管理、監管風險及投資績效,為全球保險業受訪者點名的前5大風險。 至於臺灣保險業受訪者點名的前5大風險,依序為投資績效、利率、管理品質、總體經濟、有保證收益的產品。 低利率的環境及保險公司對投資績效、保證收益產品和產業整體獲利能力所帶來的影響,使臺灣保險業者不敢掉以輕心。 這樣的報告結果顯示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臺灣保險業早期所面臨的風險大多都是保險風險與作業風險,所謂保險風險即為誤判損失的發生率,而作業風險則是人為舞弊或失誤所造成的風險。 但現在隨著保險公司資產不斷累積,除了上述的保險風險、作業風險外,又加上了另一大風險,即為資金運用風險。

  5. 2024年2月1日 · 「我認為,IDA是個十分務實,而且夠帶來很高持續性的榮譽獎項。 」馮永權表示,每年36件新保單,背後意味著上百次的面談、300次以上的邀約,經過這麼多的拒絕與挫折,不但能夠鍛鍊業務員的抗壓性,更能夠從失敗中學到深刻的經驗,以及實務上最有效的做法。 此外,為了達成這麼高的件數,業務員便會追求轉介紹,這對於業務員的長久經營是十分重要的。 馮永權表示,他的客戶總數已經達到了1,000位之多,多虧這些積累,即使在疫情期間他的業績都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但是該如何做到這樣的成績? 尤其是在成為主管之後,許多業務員的心力都要分出一半到團隊的管理經營上面,時間彷彿愈來愈不夠用。 而馮永權突破困境的方法便是──自媒體。

  6. 2019年2月1日 · 如何解決壽險投資匯損問題?.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日前炒得沸沸揚揚的新聞之一,壽險業二 一八年匯兌成本大增,全年匯損超過2,000億元。. 起因於長期低利率的市場環境,民眾喜歡把資產移到保險這項工具上,進而累積了許多 ...

  7. 2023年12月1日 · 0. 707. 當雁鳥以V字隊形飛行時,比單獨飛行還要省力;反之,當一隻雁鳥脫隊時,牠會感到吃力,並漸漸地與隊伍拉開距離。 全球人壽恆大通訊處督導劉一駿將著名的「雁行理論」引進保險團隊中,打造出團結一心,齊力共進的績優團隊,究竟他是如何做到的? 從小我們每個人就被教育「團結力量大」的概念,在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和人共同合作的概念,然而這樣的概念卻好比從冬天的毛玻璃窺看窗外,想要讓風景更加清晰,則有賴於團隊長的領導與規劃。 共好的合作思維能帶給團隊什麼幫助? 劉一駿表示:「若團隊每一位成員,都能夠為了達成團隊目標而發自內心的貢獻協作,將會產生一股強而有力的正能量。 」團隊合作,不僅能將個人的績效提升,夥伴更能在協力合作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激發自身潛能,長久定著於團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