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1日 · 張麗梅第一次瞭解保險業是因為看到了1992年的香港電影白玫瑰》,當中由張曼玉所飾演的保險從業者讓張麗梅對保險行銷工作產生了輕鬆體面的印象但躬身入局後張麗梅卻發現保險行銷工作並非完全如電影描述的那般輕鬆。 「月月要清零,月月要考核,前3年我每天都有離職的想法,但不願辜負那些支援、信任我的客戶,於是一直堅持到現在。 」如今,張麗梅在保險行銷領域已如魚得水,業績穩定且優秀,終於在2022年獲得了國際龍獎IDA終身會員的肯定。 經營保險事業27年,張麗梅將她的成功歸功於「自主經營」的概念,亦即──從心底認同行業,將保險工作視為自己的事業經營,發自內心的主動追求,而不只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因為保險是「我要」做好的事情,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堅持下去。 放開眼界,積極成長.

  2. 2020年12月1日 · 啓峯是一位相當願意做家庭拜訪的主管,在準增員對象正式加入團隊前,他會先去拜訪夥伴的家長或是配偶,讓他們知道新進夥伴會接受什麼樣的培育,以及公司新人相關的配套措施。 夥伴能否成長及親屬是否安心,是啓峯相當重視的,相反的,如果主管只是說「就讓夥伴來闖一闖、試試看」,這樣的說法其實容易讓人產生疑慮。 啓峯認為銷售別人一保單,只要對保單負責;但聘請一個人加入團隊,主管就負有對其人生一部分,甚至是一輩子的責任。 用正確的態度及言語讓夥伴建立正確的心態後,夥伴只會想著要怎麼樣才能做下去、做得更好,而不是萌生離去的念頭。 當整個辦公室呈現的文化氛圍是如此,夥伴自然就不會有離開的打算。 3類型增員對象,有效提高人員定著率. 啓峯建議在組織發展初期,「沒有退路的人」會是很好的增員對象。

  3. 2022年11月3日 · 張綺玉有一位A客戶是餐廳老闆剛認識這位客戶時客戶因投資失利負債千萬但她依然堅守保險業務員的使命在認識客戶的15年間陪伴客戶解決人生各種風險問題從最基本的風險保障開始做起為客戶建構起能夠保障家庭的防護網在往後的多個年頭張綺玉見證了A客戶每一階段為事業所付出的努力除了在客戶有所困難時她會利用身邊現有的資源與人脈協助客戶渡過難關也會在客戶人生財務有變動時適時為客戶調整到當下最適切的保障與投資方案。 最終,隨著時間推移,這位客戶終於從負債千萬的人生谷底翻轉,成為事業有成的中小企業主,且事業體也持續不斷成長與擴大。 現階段,張綺玉正在為這位客戶退休與財富傳承的需求做規劃,而基於多年的信任,這位客戶也陸續為張綺玉轉介紹了多位高資產客戶。

  4. 2019年1月1日 · 為持續擴大市占率,中國人壽將持續與各通路進行強化合作方案,提升公司在銀行保險及經紀代理人市場的銷售業績與品牌能見度,除強化外幣商品銷售力道外,分期繳部分也將採拉長繳費年期、提升保障額度,以及增加多元附加價值方式進行商品規劃。 上下一心,不分內外勤,完成業務部隊轉型. 在高度競爭、多變的時代,轉型思維非常重要。 將轉型思維植入所有公司同仁腦海中,不分內外勤共同參與,換位思考。 「每一位員工,不分內外勤、前線後台,團隊跨領域緊密整合,分工不分責同心朝向目標前進,才是在高度競爭環境中,不斷成長與茁壯的關鍵」。 黃淑芬指出,「除專業外,也要有跨部門、跨領域的思維,如資訊部門同仁有服務思維、行政同仁有業務思維,業務衝刺業績,同時也有法令遵循和風險控管的思維,讓彼此溝通合作更順暢。

  5. 2023年6月1日 · 他是如何做到的? 克服逆境應建立核心價值觀:正向思維與正面心態. 耀光認為,面對逆境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在於「正向思維,正面心態」,這不只是疫情下扭轉局勢的關鍵,更是面對所有逆境時必須具備的心態。 正向思維 ,意思是不要因為逆境而輕易放棄,即使面對再多的困難,要告訴自己一定有解決的辦法,逆境不會長久存在,必然有恢復的一天。 只要看清楚這點,逆境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就會減少,進而讓業務員能夠開始思考如何面對逆境、突破困局。 正面心態 ,則是更進一步地積極思考,逆境之下還有什麼可做的事情、還有哪些可以嘗試的作法。 如疫情造成邊境封關,讓香港保險業務員暫時無法經營大陸客戶市場,那麼還有哪些市場可以開發? 如何去開發? 有什麼可以嘗試的新做法?

  6. 2018年6月1日 · 定位思考,更明白保險的價值 在你尚未做出決定是否要買保險時,如何獲得「免費」的保險保障?一位優秀的財務顧問會請你務必、即刻簽署保單,因為如果這保單不符合你的需求,稍後仍然可以取消。他們希望確保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你仍然在決定是否繼續擁有這保險時,於免費期限期間 ...

  7. 2018年3月21日 · 馬來西亞大東方人壽集團經理張日善表示一個人一生最怕2件事一是人快死了錢還沒花完二是人還沒死錢卻花完了尤以後者為最。 初入行張日善就先問自己,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保險行業? 該如何與客戶談保障? 以及如何向客戶闡述保障的重要性? 於其中要討論的內容包括,誰需要保障? 多少保障才算是足夠? 張日善認為關鍵是在客戶本身是否有重視的意願? 他會用問問題的方式,引發客戶思考,如「您覺得棺材裡面一定是放老人嗎? 」更接續地提問:「是否有想過從幾歲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保險? 」以及「您知道多少保障對自己與家庭才是足夠的嗎? 」為自己建構足夠的保障,才是愛自己與愛家人的表現。 更透過右圖詢問客戶:「您覺得哪一個階段是最有能力購買保險的年齡階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