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Google. 近日《年少日記》上畫,引發了一輪學童自殺的討論,而很不巧,影片準備排片上影之際,社會上接連出現學童自殺個案。 事實上,香港學童自殺問題非一日之寒,現在影片把問題巨大地呈現在銀幕上,確是有機會讓整個社會去察看到底我們的教育發生了甚麼事。 我非社會學專家,這部份留待相關人士去提問和解說,我反倒希望提出近年文化理論及哲學思想的一些討論熱點,以此審視有關的問題。 其中一個相關的關鍵詞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 所謂生命政治,亦即一套管理何者該生、如何生活及如何生活才有價值的技術,由管理生理或身體的各式醫療科技,到管理價值和意義的教育和學術機關,都可納入此項討論。 《年少日記》意圖觸碰與教育相關的部份。

  2. 5 天前 · Google. 《畫皮之陰陽法王》是胡金銓最後一部作品,亦是他的作品中受討論最少、評價最淡的一齣。 向來,討論胡金銓的作品多有關注早期作品中的女俠形象(《大醉俠》、《俠女》)、客棧空間的運用(《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中後期的禪和山水美學(《空山靈雨》、《山中傳奇》),還有他在武俠類型中的風格翻新(快速剪接、融入京劇身段和舞步)。 《畫皮之陰陽法王》卻難以跌入這些既存的討論中,這也是往往在評價胡金銓時會把這影片匆匆略過的原因。 然而,《畫皮之陰陽法王》之所以吸引我們拿來談論,正在於胡金銓晚期這個看來突兀的轉折。 胡金銓對武俠類型的貢獻在於他在六、七十年代翻新了五十年代華語電影中的武俠/武打類型。

  3. 5 天前 · 首頁簡介作者. 《白日之下》:補償社會缺失,重新追尋真相. 搜尋. Google. 近期香港電影最有話題的作品,除了早前討論到的《年少日記》之外,首數的肯定是《白日之下》。 影片以香港護老院的新聞為藍本,講述紙媒的偵查記者深入院舍發掘護舍虐老及性侵問題。 電影甫上映後,引來新聞界的討論,不論是抨擊影對記者偵查的再現仔細程度不足,亦或讚譽其重申新聞之重要及新聞工作者的倫理問題,編導及製作團隊均視為良性討論。 新聞的專業留待新聞界相關專業人士討論吧,我還是回到老本行討論電影。 不少人拿《白日之下》與荷里活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來作比較,這比較無可厚非,皆因兩片都是以新聞工作者為敘事焦點,運用新聞揭發社會問題為故事骨幹。

  4. 5 天前 · 首頁簡介作者. 《憂鬱之島》:香港政治的三重身世. 搜尋. Google. 經歷反送中抗爭後香港出現了新一波政治電影的浪潮除了大量運動紀錄片外也有劇情長片如少年花果飄零》,短片如夜更》、《天暗亦明》、《執屋實驗短片暴動之後光復之前》,散文電影日常》,還有陳梓恒混合虛實重演」(reenactment把過去與現在重疊起來的憂鬱之島》。 《憂鬱之島》與一般抗爭政治片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取材抗爭來虛構故事,也不是深入現實以鏡頭紀錄真實。 它不強調現場感,處處流露出一種「事後」的距離。 這不是說片中沒有抗爭現場的紀錄片段,不過現場並非它的首要焦點,反倒是對事件「事後」的反思,才是《憂鬱之島》的核心所在。

  5. 5 天前 · 《無邪之境》可說是濱口龍介在導演生涯中的一大突破,展現了處理社會性議題電影的其中一種可能性。 如果說他之前的兩部作品《Drive My Car》(2021)和《偶然與想像》(2021)都是關於生活瑣事和人際關係的展現,那麼《無邪之境》便嘗試以小見大,從各人的處境出發,看清了前文後理,士紳化的情況不再非黑即白平並更加立體。 本應長野發展計劃與身處香港的我們毫無關聯,但當作品以人為出發點時,就能發現箇中道理適用於每一個國度,從而產生同理之情,點出人與大自然環環相扣的關係,甚至想起早年香港因高鐵發展而殺村的菜園村。

  6. 5 天前 · 《毒女》的情節安排是典型的強姦復仇類型的套路:弱女受害,確定復仇意志,武裝自己,血戰殺敵。 然而,情況在《沙膽英》一轉再轉。 電影開局看似是《毒女》的套路:陳芳(莊莉飾)新入職即遭工廠女惡霸威迫,要與她「交朋友」(意指同性性愛),陳芳差點像《毒女》中的楚玲般,在工廠的廁所中被強姦。 此時,陳萍飾演的「沙膽英」突然闖入,以拳頭屈服了惡霸,救了陳芳,使陳芳和細珠(邵音音飾)想要與她做朋友,學習她的「沙膽」。 我們可以從「沙膽英」出現的一幕,看出陳萍這位演員作為互文的轉變:她在《毒女》中是長髮而顯柔弱(一如莊莉在《女膽英》的造型),但在《沙膽英》中則是短髮配以運動長衫長褲,一副陽剛的模樣。

  7. 5 天前 · Google. 亞里艾斯特(Ari Aster)新片《寶驚魂》(Beau Is Afraid)昨天上映,星期三晚那怕很夜也要衝去看優先場。 我不知道香港觀眾對艾斯特的認識有多少,但他自第一部片《祖孽》(Hereditary)始已成現象,擠新進心理恐怖這潮流之中,成為中堅份子。 後作《仲夏魘》(Midsommar)比《祖孽》野心更大,也更成熟,不為何故此片香港沒有上,但在外地造成風潮,宗教膜拜(cult)元素,加上重重奇異的儀式,為艾斯特增進大量新世代的粉絲。 今次《寶驚魂》走得更遠,不走恐怖和驚悚元素,而是以流浪漢敘事/惡漢敘事(picaresque narrative)的形式,剖開當代美國社會的眾多怪現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