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8月9日 · 不少 新肺炎康復者都表示,即使康復後一段時間仍然出現後遺症,亦稱為長新。長新全名為「新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相關國際定義為「新患者在病毒清除後,仍有至少一種症狀,並持續 4 周或以上。長新常見症狀包括: 疲倦 咳嗽 腦霧 失眠

  2. 2022年2月14日 · 新冠肺炎已被發現一段時間各國專家開始掌握部分相關資訊由於潛伏期大大影響防疫措施究竟新冠肺炎潛伏期一般大概幾長? 最新的變種病毒 Omicorn 和 Delta 會否更快發病? 密切接觸者又要隔離多久? 馬上了解! 作者 Bowtie & JP Health 健康中心. 日期 2022-02-14. 更新 2022-07-18. 誰是密切接觸者? 成為了密切接觸者應怎麼辦? 潛伏期有幾長? 潛伏期間會否出現症狀? 無症狀也有機會處於潛伏期. 誰是密切接觸者? 簡單地說,密切接觸者是指與患者有過 近距離接觸 ,但未曾做任何防護措施的人士。 近距離接觸如與患者在同一空間生活、工作或乘車等。 是否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需要醫生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經調查後作出專業判定。

  3. 2023年11月23日 · 日期 2023-11-23. 更新 2023-11-23. 長新(Long COVID)是什麼?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定義,有些感染了 新冠病毒 的病人在康復後數星期或數月後,身體仍會有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長新(英文為「Long COVID」或「Post-COVID-19 Syndrome」)。 參考英國國家健康暨社會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的建議,新後遺症可以根據持續時間而有以下的分類: 新後遺症有什麼症狀? 新肺炎後遺症的症狀可以根據身體不同系統而分成以下種類: 誰會患上新後遺症? 任何新肺炎康復者都有可能患上新後遺症,即使病發時的症狀輕徵或甚至沒有病徵亦都一樣有可能。 以下是較有可能患上長新的人士:

    • 三聯療法(香港)
    • 奎寧(法國)
    • 瑞德西韋(美國)
    • 地塞米松(英國)

    由港大傳染病專瘃袁國勇教授與孔繁毅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5月初於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發表了「三聯療法」的治療成效,以三種藥物治療香港的新冠肺炎患者,藥物包括干擾素、蛋白酶抑制劑,以及利巴韋林。初步研究顯示,此療法對輕症病非常有效,既能控制病毒,亦可讓病人早些康復,臨床表現亦見理想。

    於今年3月,法國研究發現藥物「奎寧」加上「日舒」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但同年5月,美國和瑞士的學者在醫學期刊《刺針》發表另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服用奎寧類藥物的死亡率較高,推測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影響心律,此藥物亦已被停用。

    美國藥廠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所研製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r)一直被用於治療美國的新冠肺炎患者,藥物於芝加哥大學臨床測試效果顯著,能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幾乎全部患者能夠在一周內出院。

    英國牛津大學於6月指出,類固醇消炎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能紓緩重症患者在對抗冠狀病毒時失控的免疫系統反應,將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約1/3,但不適用於輕症患者。 袁國勇教授於7月24日發表最新研究,對近1.2萬種藥物阻斷病毒複製的潛力進行評估,發現其中13種藥物在抑制病毒複製上特別有效,料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包括治療愛滋病的藥物、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和已開發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藥物等。 另外,多間知名學府包括香港大學組成的合作研究團隊,發現有19種中和單克隆抗體可高效對抗新冠病毒,料可為開發用於治療及預防感染。

  4. 2020年1月20日 · 引起是次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別於已發現的人類冠狀病毒專家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對該病毒作深入了解。 肺炎鏈球菌是什麼? 肺炎鏈球菌(肺炎球菌)感染是肺炎常見的成因,它屬於格蘭氏陽性細菌,至今已有90 多種肺炎球菌。 當中最受關注的是入侵性肺炎鏈球菌,它會入侵多個身體器官,引致多種嚴重疾病,包括中耳炎、肺炎、腦膜炎、菌血症及敗血病等,嚴重者可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在 2009 至 2018 年期間,肺炎球菌疾病在香港發病率為每 100,000 人中有 1.7 至 2.9 人,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士較多。 一般肺炎的傳染途徑.

  5. 2020年2月5日 · 現時憑優惠碼【BLOGMAY】成功投保任何 Bowtie 危疾保 可獲首年保費 3 折。. 本港現時有起碼30萬名心臟病患者,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數字,僅計2019年,就有逾6,000名港人死於心臟病,當中因患冠心病而離世的患者佔總死亡人數逾6成。. 無疑,最常見的心臟病患者年齡 ...

  6. 2021年10月12日 · 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炎症性疾病,會導致全身血管發炎或腫脹,標誌症狀是持續高燒(超過 101°F)至少 5 天,還會出現皮疹、眼睛、嘴唇/舌頭發紅、手/腳發紅和頸部腫脹。 於 1961 年在日本由川崎富作醫生發現,之後在世界各地陸續發現該症。 以下因素亦會影響患上川崎症的機率: 年齡:2 – 5 歲的兒童患上川崎症的風險最高;1 歲以下或 10 歲以上的兒童病發後病情會相對嚴重. 性別: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上川崎症. 種族:亞洲或太平洋島國血統的兒童,例如日本人或韓國人,川崎症的發病率較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