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1日 · 出版: 2024-04-21 17:00 更新:2024-04-21 17:40. 現年47歲的大偉近年憑TVB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中飾演關彼得而為人熟悉,可惜去年6月開始就沒有看到他的演出。. 大偉一向涉獵不同生意,亦擁有火鍋店,早前與「細龍太」陳思圻等人一同拉頭馬後 ...

    • 暴行在奪回領土時才被揭露
    • 幾世紀猶太傳統、學識與工藝瞬間被扼殺
    • 彼得.艾森曼:在這座紀念碑裡,不設目標,沒有終點
    • 資訊中心有大事紀要年表、十五個家庭的故事
    • 柏林大多數二戰紀念碑的用意並非提醒我們猶太人消失了

    他在蘇聯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Jewish Anti-Fascist Committee)的期刊《統一》(Einikeit)上寫道: 一九四四年七月,當紅軍攻佔馬伊達內克集中營(Majdanek),他們發現了一間龐大倉庫,裡頭裝滿數十萬死者的鞋子──這樣的倉庫並非特例,他們之後還會陸續發現許多類似的倉庫。不久,部隊開到特雷布林卡集中營,捕獲了之前看管這裡的警衛,這裡的俘虜稱這地方為「地獄」,焚化爐裡燒掉了九十萬名猶太人,令他們聯想到「巨大的火山」。六個月後,紅軍在奧斯威辛發現了最大的一座滅絕集中營。 在西歐戰場上,英軍及美軍也很快開始在其他集中營發現類似情狀。進入布亨瓦爾德(Buchenwald)、達豪(Dachau)、毛特豪森(Mauthausen)和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

    攝影鏡頭捕捉了這些場景,製成新聞膠片在世界各地的電影院中播放。尤其在西歐,這些畫面刻劃出我們對一九四五年的集體記憶,如同來自地獄的景象。但對整個歐洲大陸的猶太族群來說,這不僅是地獄,更像是世界末日。他們幾個世紀以來的猶太傳統、學識與工藝通通都在瞬間被扼殺。東歐猶太人特有的語言意第緒語(Yiddish)幾近死絕,而且整個民族的文化可說是就這樣被連根拔除。 二戰結束時的統計數字讀起來讓人眉頭深鎖。荷蘭原有的十四萬名猶太人,只有兩萬人左右在戰爭中倖存下來──實際上這終結了荷蘭大部分地區八百多年的猶太歷史。到了一九四五年,希臘只剩下一萬兩千名猶太人;一種在此淵遠流長達兩千餘年的文化,眼看就在徹底滅絕的邊緣。波蘭與烏克蘭曾經是世上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地,戰後除了一片荒蕪之外什麼都沒剩下。三百萬名波蘭猶太人...

    根據設計師彼得.艾森曼的說法,他的設計背後有一定的脈絡。傳統的紀念碑往往只著眼於單一歷史觀點,並試圖將其永遠地凍結在石頭上——這正是艾森曼想要避免的。「大屠殺的殘暴和恐怖如此深重,任何利用傳統手法來表現大屠殺的意圖都會無可避免地成為敗筆。」他在最初的設計案中如此解釋道,「在這座紀念碑裡,不設目標,沒有終點,也沒有一個方便進出的出入口。」他將紀念碑完全抽象化展現,讓這裡的一切都可被任意解讀。他要留出空間,讓記憶自然而然地浮現在訪客心中。艾森曼不想告訴你什麼應該記住。一切由你自己詮釋。 【相關文章|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希特拉地堡與恐怖地形圖紀念館】 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情感訴求,但在現實世界中,它會接二連三遇上問題。首先,真有可能創造出一座讓人們不帶偏見來體驗的紀念碑嗎?任何熟悉大屠殺事件的人,都...

    一開始,艾森曼極力反對這個主意。如果他再加上一座資訊中心,告訴遊客該記住什麼、該如何加以感受,那麼建造一個鼓吹自由思考的抽象紀念碑的意義何在?然而,最終他不得不讓步。結果是,在紀念碑下方、一處類似地堡的空間裡,確實建了一個資訊中心;裡面有一份種族滅絕的大事紀要年表,展覽廳裡詳細敘述十五個家庭的故事。此外,在一間「人名室」(Room of Names)中,所有已知被謀殺者的姓名一個接一個地被逐一念出,念完所有人名的一次週期長達六年半。不過,對艾森曼來說,仍有一件事讓他感到安慰:德國政府允許他把這個資訊中心的入口設計得毫不起眼。(事實上,真的很不引人注意,乃至在二○○五年紀念碑開放後不久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許多受訪者聲稱他們根本沒注意到這裡還有一座博物館。) 另一個批評這座紀念碑的群體是德國的猶太...

    這些批評聽來相當刺耳,但是當我們想到四周環繞著的其他紀念碑,就很難否認這些批評也有點道理。柏林大多數二戰紀念碑的用意並非提醒我們猶太人消失了,而是「納粹分子」全部消失了。這一點確實值得慶賀。但這或許不是這座紀念碑所要紀念的事,這裡想必是在紀念一些完全不同的、極為深沉的東西。 從彼得.艾森曼的紀念碑引發的諸多爭議中,我們可以汲取一些心得。首先,不管抽象設計具備哪些優點,歷史中的某些範疇畢竟太過敏感,無法任人自由解讀。社會之所以發展出各種儀式,背後自有一定道理,而攸關死亡的儀式尤為神聖。如果不是以石雕來呈現,紀念碑又怎麼稱得上是紀念碑? 幾十年來,有關大屠殺的某種語言已漸漸發展成型。世上所有主要的大屠殺博物館在敘述歷史的作法上,都傾向於遵循相同的基本模式。同樣地,大屠殺紀念碑在建造上也已形成特定...

  2. 2016年12月13日 · 法國社會學家與思想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研究與思考對我們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會有些啟發。. 實踐理論. 布迪厄認為,行動者在實踐中會運用一套「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這種實踐知識與學者們發展出的「理論知識」(theoretical ...

  3. 2024年1月8日 · 2024年1月7日,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巴勒斯坦分社社長達赫杜赫(Wael Dahdouh)送別因以軍空襲逝世的兒子。 (Reuters)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這次殺戮描述為「一場難以想像的悲劇」,並表示作為一名家長,他無法想像達杜所經歷的恐怖,而且是 ...

  4. 2019年6月19日 · 出版: 2019-06-19 18:40 更新:2019-06-19 18:40. 英國傳媒《BBC》近日在網上公開記者早前獲准到訪新疆多座「再教育營」的片段,稱其表面上是歌舞昇平的「培訓學校」,但有重要證據顯示其「再教育營」的性質及內部人員令人同情的生活情況。. 片段全長約12 ...

  5. 2018年3月13日 · 藝文格物. 哲學. 超現實主義:從無意識中解放,在藝術中再生. 撰文:思兼. 出版: 2018-03-13 18:49 更新:2019-09-27 14:23. Art Express: 超現實主義建基於佛洛伊德提出「無意識」的說法,流派中的不少藝術家都積極開發「無意識」的創造力。 為了開發這種創造力,此流派實踐了很多自動創作法(Automatism)。 超現實主義從歐洲往美國轉移,見證了當代藝術中心的轉移。 超現實主義可能是最多人接觸過的藝術流派。

  6. 2022年10月2日 · 出版: 2022-10-02 21:05 更新:2022-10-07 21:17. 6. 諾貝爾獎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10月7日公布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得主。. 全球面臨俄烏戰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及氣候變化等危機之際,政治人物、環保社運人士以及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