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由 又見紫氣東來 發表于 人文 2021-05-25. 名為 所有 法 瑜伽 云何. 簡介 若依《瑜伽》第二十六,與前不同,故彼《論》雲:“云何名為盡所有性. 問云何一一四種義. 《解深密經》. 大唐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譯 西明寺沙門 圓測 註疏. 分別瑜伽品第六(08). 慈氏 ...

  2. 2021年12月21日 · 前言. 宋朝詩人葛立方的《韻語陽秋·卷二》說到: 詩家有換骨法,謂用古人意而點化之,使加工也。 所謂的換骨法,其實就是化用前人的詩句為己用。 南宋周紫芝的《竹坡詩話》中,說得更加明白: 自古詩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語。 周紫芝說,你看到的這些詩人的作品,其實大多仿效前人的詩句。 按照今天我們寫論文標準,很多詩人的作品會被認為抄襲,但是作詩卻不能這樣看。 一、陳師道化用杜甫. “蘇門六君子”之一, 江西詩派. 重要詩人陳師道,作詩有個特點,喜歡自己一人在家作詩,其他家人怎麼辦? 要不別發聲,要麼攆出去: 世言陳無已每登覽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首,惡聞人聲,謂之“吟榻”。 家人,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抱寄鄰家。 待詩成,乃敢復常。 《文獻通考》 因此黃庭堅稱呼他為:閉門覓句陳無己。

  3. 2021年5月10日 · 16大結構特徵詳解: 一:疏、密、大、小字形的佈勢. 1、疏: 筆畫少的字必疏,遇到撇捺的字,撇短捺長顯示字的舒展。 當疏則疏。 “川”、“不”筆畫少,應把筆畫分佈均勻。 字形寫得飽滿、開朗、大方。 2、密: 筆畫繁多,結構複雜的字,點畫應緊縮些,間距要勻稱,更應注意部位之間的聯絡,要寫得不侷促又不鬆散。 當密則密。 3、大: 大的字也要在同一方塊字內反映出來,它的間距要求適用,筆畫注意各部位的位置,方能同字密一樣,做到筆畫緊縮、又能開闊方才能當大則大。 4、小:

  4. 2022年1月18日 · 徐志摩. 他出身於海寧硤石當地豪門、江南頂級富商,家裡辦著企業,開著當地第一家錢莊。 拜了民國大師梁啟超為師,與民國各大文豪諸如胡適、郁達夫、聞一多、梁實秋、悲鴻等人稱兄道弟。 在劍橋兩年,更是將朋友圈擴大。 既有狄更生這樣的大作家,又有知識界領袖迪金森、激進學者歐格敦這樣的社會活動家;併成為羅素家中的常客。 泰戈爾到中國訪問,都視他為摯友,還主動為他說媒。 左起: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再看看和他有過交集的女人。 第一任夫人張幼儀,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之妹,後來被徐志摩硬生生逼成了銀行家。 夢中情人林徽因,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父親林長民,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書法家。

  5. 2022年1月25日 · 雖然是個代理武官,但卻奠定了孫堅發跡的基礎。 次年,孫堅又參加了討伐東南地區起義軍的戰事。 這次,孫堅募集了千餘精銳參與戰鬥,匯合揚州刺史臧旻和丹陽太守陳夤,擊敗了數以萬計的義軍部隊。 戰後,臧旻為孫堅請功,朝廷授孫堅“鹽瀆丞”(今江蘇鹽城)。 數年後,孫堅又遷“盱眙丞,又徙下邳(今睢寧)丞”。 三任縣丞下來,孫堅初步積累了聲望。 史載“堅歷任三縣,所在有稱,吏民親附。 鄉里知舊,好事少年,往來者常數百人,堅接撫待養,有若子弟焉。 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 朝廷招命北中郎將盧植、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發兵討伐。 孫堅時為下邳丞,朱儁看重孫堅的聲望,遂“表請堅為佐軍司馬”。 史載“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往。 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儁併力奮擊,所向無前”。

  6. 2021年12月31日 · 解讀: 閔子騫是孔門德行科的學生,和顏回並列,以孝悌著稱。 《二十四孝》中“單衣順母”和“鞭打蘆花”說的就是閔子騫的故事,那句有名的“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流傳甚廣。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宋朝大儒胡寅的話:“父母兄弟稱其孝友,人皆信之無異辭者,蓋其孝友之實,有以積於中而著於外,故夫子嘆而美之。 父母兄弟都稱讚他孝悌,孝是對父母,友是對兄弟。 不僅家庭中的父母兄弟稱讚,就連家庭之外的人們也都敬佩他的德行,沒有不認同、不讚嘆的。 這充分說明了閔子騫的孝悌是真實可信的,因此,孔子對其也是大加讚賞。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孝悌是仁之根本,這也是孔子將閔子騫列入德行科的主要原因。 “仁”的本質是積極親密的關係,可以分為兩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修身,也就是人和自己的關係。

  7. 2021年6月28日 · 由 學思觀 發表于 人文 2021-06-28. 孟子 集義 義為 德行 人格. 簡介 義內說,突出踐行道義的主體責任和擔當,強調了人格的價值意義,體現了心性修為之誠和分定,更開出了善養吾浩然正氣的內心修為心境. 不為其而思之何德其為敬之. 仁內而義外,是告子的學說。 “仁,內也,非外也。 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 ·. 告子上》) 在孟子看來,若是以義為外,就不能有“集義所生”的內在涵養,以及養吾“浩然之氣”的自得。 以義為內,乃在於突出主體之能為,強調本性的分定。 認為義為內在之性,就在強調集義而非襲義。 基於此,孟子認為告子“未嘗義”。 行義的道德行為,雖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物件的實踐,但義作為德性又是需要涵養而化為人格、心性的品德。 義必為敬之德,行吾敬乃由己為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