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5日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沒人告訴我們為什麼大人們的日子應該也不好過吧。 成年後回想起這位失聯的老師,我試圖想像他的處境,一個外省人單身在台灣,或許他懷才不遇,對時局不滿,或許他在家鄉有許多牽掛,但他能做的,只有找小孩出氣。

    • 為什麼我不自信?
    • 從不自信到自信,首先要做到這一點
    • 如何在否定和質疑中保持自信
    • 延伸閱讀

    「我只有這樣做,媽媽才不會傷心」以前做一檔電視節目,一個女孩向我訴說她的「不快樂」。她 30 歲,非常漂亮,受過良好教育,工作也不錯,是很多女孩子羡慕不已的物件。但她說自己每天都活得特別的緊張和焦慮。「我一點都不快樂。」 為什麼?我問她。 「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沒用,我覺得不論我怎麼努力,我媽媽都不滿意,她總覺得我沒有達到一個更好的狀態,我非常的不自信…生病了,也要咬牙忍著去工作;要對所有人都謙和,要對領導如何如何,要對朋友如何如何,不要考慮你自己。我一直是按照媽媽所說的方式去做的,但我真的越活越覺得不快樂。」 其實這個女孩 8 歲時,媽媽就去世了。從 8 歲起她就獨自一人在這個世界上學習一切,內心一直特別恐懼。「我特別害怕別人否定我,因為別人否定我就會討厭我,討厭我就會攻擊我,沒有人保護我...

    (1)允許自己真實的表達 一個人能不能快樂以及順利的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基礎就是安全感。安全感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鏡像。成長初期,這個鏡子就是我們的家庭、父母。你笑的時候,鏡子裡的人給予你的是微笑,你就是被允許的和真實的。你哭的時候,鏡子裡的人給予你哭泣或悲傷,你也是允許存在和真實的。 一個 8 歲失去媽媽,爸爸也不管的小孩有討好他人的傾向難道不對嗎?如果他不那樣做的話,那他 8 歲時就被這個世界滅掉了。父母是否在成長初期給予孩子情緒的允許和呼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我有個朋友,跟主管一見面,一點頭一微笑,就會給自己一個評價,「我怎麼那麼的趨炎附勢啊,我怎麼那麼沒骨氣啊?」因為她的感受是不允許被真實表達出來的,就會轉向對內攻擊。 人最寶貴的就是真實感,因為真實感會讓你感覺自己...

    (1)檢視生命中的早期重要人際關係 回顧和檢視一下我們早期的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不是有一些問題存在,是否有對自己不恰當的評價。例如由媽媽的悲傷或者爸爸的焦慮而引發的一些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過於嚴厲?簡單粗暴?這些都可能是會在你成年之後,引發你不自信的一些隱患。 (2)自我識別 自我識別就是你的自我評價是不是真實和客觀的。朋友親人的觀察都是帶有情感的,價值偏差的和自我的價值判斷。他們的這種自我識別未必真實和客觀。可以借助一些專業的心理測評,或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給你觀察得出來的更客觀的結論。 (3)自我建設 1. 能力建設 你學的東西越多,你去面對突發的應變的這種技能就會越充分,你內在對於自我的安全感就會越良好。 1. 體能建設 如果你連續 3 天都失眠,我們會因為情緒不穩定而去做了一些不太恰...

    沒自信的孩子都有個控制狂父母?9 種負面性格對應的 9 種「家庭教養」 7 個讓大家更喜歡你的肢體語言:「咬緊牙關」能讓你看起來更有自信 不幸福的家庭影響力很大,交友、感情不順利是因為我們都得了「父母病」 (本文經合作夥伴 KNOWING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個人不自信的根源在哪裡?3 點帶你看透你的「不自信」〉。圖片來源:《上流社會》劇照。)

  2. 2017年8月15日 · 歌手盧廣仲的大人歌中有一段歌詞是這樣唱的:「長大後我們都離家出走/茫茫人海裡游/抬起頭才發現/流眼淚的星星正在看著我/他說加油/讓我為你感到光榮當人愈長愈大會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愈來愈多但是長大這件事不只是年齡數字上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責任跟牽掛初衷也就慢慢地消逝了…… (責任編輯:林珮儀) 文/飄島. 不久前,看到朋友臉書上的這一句話「長大後發現自己這些年好像弄丟了很多東西,心裡面的,要慢慢找回來 」。 我們十幾來歲,沒有忘記要上一間大學,要念書、玩社團、交朋友,我們二十來歲,沒有忘記要找份好工作,好對象、生活品質好一些,我們來到了三十幾,沒有忘記不惑之年要怎麼面對,但是童年及青春所遺忘的…… 我…找得回來嗎。

  3. 2018年9月3日 · Tien 2018-09-03. 圖片來源:Pexels. 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舉止就很成熟了有些人到了中年卻還是想一個小孩子一樣到底怎樣才算真的長大了」,也許以下五個跡象能給你一些答案。 1.精神獨立. 精神獨立意味著你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並能尊重那些想法。 你懂得畫出一條界線,就算是親人,也不得侵犯或控制你。 2.想自已做選擇,並擔負責任. 當你想當自己生活的主人,那就意味著你長大了。 你不再是沒主見的孩子,你願意由衷做出一些選擇,並願意承擔選擇的後果,無論它是好是壞。 3.開始在意「自我身份認同」 從小我們都從大人口中的話、對自己的行為來定義「我是誰」。 媽媽說你是個被動的孩子,你就認為你是被動的;老師說你是個糟糕的孩子,你就認為自己是糟糕的。

  4. 2017年8月8日 · Life Hack 的這篇文章 (1) 告訴我們長大後朋友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你在年輕的時候交到的朋友只是因為你們在同個生活圈有共同經驗。 回想我們高中時期是怎麼交朋友的? 可能是因為她坐在你旁邊,你去搭話;可能是你們一起參加足球隊,每天放學練球;可能是你們剛好分組報告同組…等。 「共同經驗」讓你們湊在一起 ,變成了朋友。 因為這些共同經驗,你們瞭解彼此、共享升沉榮辱,久而久之,這樣的共通經驗變成強烈的連結,把你們串在一起。 但是,一旦你們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圈,這些共同經驗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你們逐漸失去彼此的連結,自然而然關係就淡了。 在好多年後的同學會,你們重逢,但你們陌生了起來。 不是沒話題,只是話題都是不痛不癢的,圍著殘存的高中回憶打轉。 因為長大後,生活圈也不盡相同。

  5. 2020年6月30日 · 生活報橘. 別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改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親子天下 2020-06-30. 圖片來源: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如果只問長大要做什麼而不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讓孩子以為最重要的是職業讓他們認為職業就是成功的關鍵跟孩子討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打開各種可能性去滿足他們有能力或願意學習去做可以完成的夢想。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親子天下 黃敦晴. 孩子從小到大,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長大後想要做什麼? 」。 短短的問題,讓孩子猜想這個問題背後,大人心裡的期待,也限制了他們的思維。 閱人無數的作家、組織心理學教授和新聞工作者同步建議,換個問題,更能帶孩子探索寬廣、富足又開心的人生。

  6. 2019年11月7日 · 原來我們都是這樣被嚇大的其實我們長大以後才發現這些人根本不會過來罵我們但父母當年會這樣說是因為在情急狀況下父母怎麼講都沒用了又要讓我們快點乖乖聽話所以只好 搬出一個陌生的大人用他們的情緒來嚇我們讓我們聽了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